美的站上風口,如何搶人形機器人蛋糕?
10年前,美的將機器人視為是美的「雙智」戰略(智慧家居+智能製造)的延伸和拓展,10年後的今天,美的還在朝這個延伸的方向奔跑。
3月18日,美的在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期間,公佈了其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樣機。
從媒體披露的信息及美的官方發佈的影片中可以看到,這款人形機器人能做出握手、比心、跳舞、打螺絲等動作,也能聽懂語音指令與人互動,並按照指令完成相應操作。

這款機器人被曝光後,就吸引了業界關注,資本市場也迅速用腳投票,美的集團A股港股雙雙拉漲。截至當日收盤,美的集團A股股價報74.98元/股,上漲4.31%,H股報80.2港元/股,上漲逾10%。
資本市場之所以會如此關注,或許是由於這款人形機器人展現出了美的在業務拓展方面的想像力。
去年10月,美的曾官宣研發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也是美的在人形機器人研發上的優勢之一。
自2015年開始,美的就已經通過併購、合作,試水機器人賽道,並在工業機器人的研發上初見成效,因此,美的在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方面有所積累,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研發歷史不長。
如今,美的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展出了一款初具語音互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樣機,這或許也是其在向外界展示,公司在人形機器人整機的製作和研發上,正在快速進步。
近年來,美的的機器人業務發展迅速。就在不久前的2月5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曾透露,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營收已經突破300億元。
同時,機器人業務也是美的三大ToB業務的關鍵一環,對於美的而言,這個第二曲線,正在展現出增長想像力。
美的的人形機器人,有何競爭力?
人形機器人的浪潮,從2024年就開始湧動了。
彼時,以特斯拉、1X、FigureAI為首的多家科技公司紛紛切入了這一賽道,今年春晚,宇樹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成功出圈,給這一領域吸引了一波關注。
與美的同為家電品牌的企業也紛紛入局,如海爾智家與樂聚機器人合作推出服務型人形機器人;四川長虹也於2024年7月試生產首款人形機器人等等。
據硬科技行研預測,2025年,人形機器人領域將迎來量產元年,2026年,有望迎來商業化爆發。

美的也是促成人形機器人從小眾向大眾轉變的推手之一。
其先是在2024年10月預告入局人形機器人的消息,隨後又展出了一款能聽懂語音指令,做出多種類人動作的人形機器人。
剛剛推出樣機的美的,就已經在計劃將其應用於自己的工廠。
據美的方面透露,該樣機有灰色和白色兩款。其中,灰色款計劃下個月去美的洗衣機荊州工廠上崗,白色款預計結合白色家電做家務,具體場景仍在開發中。
實際上在製造業,「機器人」這三個字並不陌生,包括美的在內的多數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多有佈局,有企業已經在工廠中用上了自研的工業機器人,也有企業實現了工業機器人的商業化。
2017年,美的收購了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企業之一的庫卡。庫卡已經渡過了業績下滑的時期,在2021之後就實現了業績的穩定增長。
2021年,庫卡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0.9%,其中,中國市場表現突出,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7.2%;2023年,庫卡集團的收入和盈利均創歷史新高,庫卡中國的收入貢獻由2020年的15%上升至2022年的22%以上。
據方洪波此前透露,目前,庫卡已經建立了一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30分鐘就能下線一台機器人。

在工業機器人上的長期佈局,也讓美的在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方面,擁有零部件研發、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競爭力。
美的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製作出一台人形機器人整機,也是基於其對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的理解。
同時,美的也有研發人形機器人的資金和場景優勢,其真實的家電工業製造場景和大量的生產數據,可以成為加快人形機器人訓練和進步的工具。
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需求與落地場景,與庫卡擅長的工業機器人有很大不同,美的在這方面依然需要繼續探索。
就連衛昶也公開表示,「我們要做人形機器人的整機,這個應該說不難。重要的是產品要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真正落地應用,這個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我們在深挖應用的場景。」
這句保守回應的背後,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研發的核心,美的距離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佈局供應鏈、多場景探索,美的為何如此重視機器人?
事實上,美的在機器人領域,已經佈局了10年。
在2013年「家電下鄉」政策退潮,國內家電市場空間逐漸飽和後,美的就開始尋找家電之外的新出路。
2015年,美的定下了轉型目標,按照方洪波在一封內部信中所說,「美的邊界將日益模糊,未來美的努力從傳統家電企業,往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智能硬件公司轉型。」

隨後,機器人行業就成了美的一個大力投入的「試水」方向,不惜花費大量真金白銀,收購或投資機器人產業鏈公司。
這一年8月,美的先是與日本安川電機設立了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後又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對德國老牌機器人巨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機器人實現5.4%持股。
2016年初,美的斥資1.78億元參股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17.8%股權,6月又向庫卡發起37億歐元收購要約,並在2017年初完成收購;此外,美的還於2017年收購以色列高創公司,進一步搭建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板塊。
2022年,美的完成了對庫卡100%股權收購,實現了對庫卡的私有化。
從最開始的試水,到後續的大力收購與入股,美的逐漸找到了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方向,即解決賽道上遊技術「卡脖子」的痛點,在工業機器人供應鏈上展開佈局。
以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諧波減速機為例,美的自2019年開始研發該硬件,在2022年實現量產,並拿下了「國際領先」水平認證,當年,美的諧波減速機還通過了行業標準下的耐久性測試。
2023年,美的的高性能諧波減速機還獲得了「Leaderobot 2023年度機器人減速器技術突破獎」。
技術的研發投入和突破,也讓美的成為了機器人產業鏈的「鏈主」角色,據方洪波介紹,庫卡智能製造科技園還吸引了伺服電機、驅動器、控製器等多家核心零部件企業入駐,園區的供應鏈配套率達到85%以上,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率。
此外,美的還曾在H股上市的招股書中披露,其希望在上市後三年內分拆美智光電、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相關業務。
計劃業務拆分也意味著美的在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相關業務的身上,看到了新的增長機會。
除了在供應鏈做技術投入,美的也在探索更多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在B端尋找機器人業務的合作夥伴。
比如,庫卡的AMR自動導引車,被設計用於工廠內部的物流和倉儲;在銲接技術方面,庫卡的機器人產品也能做到通過激光跟蹤系統實現精確的銲接操作。
此外,庫卡還研發出了能夠應用於鋰電、電子電器等行業的SCARA系列機器人,該系列產品在鋰電行業能實現電芯生產組裝等多個環節的應用,在電子電器行業擁有標準版與清潔版,分別應用於3C電子行業大部分搬運、組裝、檢查等場景,以及對環境生產要求較高的潔淨生產車間。

如今,進軍人形機器人的美的,也將探索B端和C端兩方面的應用場景。
衛昶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的機器人主要分兩大塊:一塊就是家電機器人化,在家電產品中融入人形的技術,機器人的技術,比如說視覺、機械臂、人機交互等。另一塊,聚焦人形機器人的整機開發,同時深挖應用場景,探索在B端機器人一些能落地的場景。」
從目前美的機器人的嘗試來看,在B端的落地探索或許會更快,將給美的的ToB業務增加更多助力。
美的的ToB業務,正在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從美的官網顯示的商業版圖來看,美的已形成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健康醫療、智慧物流等多元業務。
也就是說,目前,美的已經建立了智能家居業務(ToC)與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ToB)並重發展的業務矩陣。
對於美的而言,ToC業務依然是核心業務,不過家電行業經過多年高速增長,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
根據奧維雲網數據,2023年,中國家電零售市場(不含3C產品)規模為8498億元,同比僅增長3.6%。
而以樓宇科技、工業技術和機器人與自動化三個方向為代表的ToB業務,卻擁有廣泛的市場空間,美的的客戶群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不同行業中的企業。
同時,美的在壓縮機、電機、變頻控制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不僅適用於家電,還可用於工業設備、新能源、汽車、儲能等B端領域。
近年來,美的的ToB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逐漸提升,已經從2020年的18.5%提升至2023年的26%以上。
如今,美的ToB業務的想像力,已經越來越豐富。
比如當前人形機器人所在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不管是從未來的技術前景,還是當前的市場需求來看,該業務都可能會給美的帶來新的增長。
在技術方面,相較於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是各種機器人技術的集大成者,需要模擬人類的外形、動作和交流方式,這涉及複雜的仿生學、動力學,以及更高精度的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更強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決策能力等。

當然,這也需要美的不斷探索新技術。此前,美的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追逐AI浪潮,推出自研「美言大模型」、將OpenAI、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產品等等。
此外,美的已經提前在多個行業積累了合作夥伴。例如2024年以來,美的與多家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達成合作,包括大眾汽車、汽車供應商BOOSTER Precision Components GmbH、蔚來、亞威股份等。
截至2024年6月,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已超過620台/萬人,較2023年底的570台/萬人有不小的增長。
除了機器人與自動化,美的的另兩項ToB業務,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從業績情況來看,美的的新能源及工業技術與智能建築科技這兩項業務,分別實現收入為254億元和224億元,也均實現了收入同比增長,增幅分別為19%和6%。
其中,美的樓宇科技業務,能為企業提供智慧建築解決方案。比如在美的08空間,其研發成果能覆蓋企業日常辦公的多種場景,員工可以通過相關應用,預約會議室,並通過人臉識別自動記錄樓層信息、派送電梯,自動調整會議室空調、照明和會議平板等等。
截至2024年年末,美的的樓宇科技已經與美塗士、老鄉雞、廣聯達等企業及組織建立了合作,在商業、工業、交通、醫療等領域,也在高效機房、節能改造、基礎建設等方面展示出了超預期的交付能力。

在工業技術領域,美的的業務主要涉及消費電器、工業自動化、光伏儲能、智慧交通等領域。
在這一技術領域範圍內,美的集團旗下擁有高創、合康、日業等品牌,能為流程工業、混合工業和離散工業的客戶提供從傳感層到控制層的解決方案。
目前,該項業務也已經開始成為美的的增長引擎。以合康新能為例,2024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大幅增長213.64%,淨利潤同比由負轉正,同比大增169.92%。
從整體上看,美的集團的B端業務,正在成為集團營業收入的重要驅動力。
如今,美的已經推出了人形機器人樣機,並宣佈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趁著機器人概念火熱之際,或許市場將更加看好美的的未來。
若能盡快加速人形機器人的落地,美的就將朝一家「互聯網思維的智能硬件公司」的目標更進一步,未來分拆這部分業務上市,也將更讓資本市場買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竇文雪,編輯:子夜,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