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2024年淨虧損43億收窄33.7%,4月將發佈日日新6.0大模型|鈦媒體AGI

(圖片來源:鈦媒體AGI編輯林誌佳拍攝)(圖片來源:鈦媒體AGI編輯林誌佳拍攝)

鈦媒體AGI獲悉,3月26日港股盤後,商湯集團(HKG: 0020)發佈截至12月31日的2024財年業績公告。

財報顯示,2024年,商湯集團收入37.7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生成式AI業務收入24.04億元,同比增長103.1%,佔總收入比重升至63.7%;毛利16.2億元,毛利率為42.9%;虧損淨額(淨虧損)43.07億元,同比收窄33.7%;經調整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虧損收窄42.3%至31.43億元。

26日晚財報會議上,商湯集團董事長、CEO徐立透露,商湯將於今年4月10日在上海舉行「商湯技術交流日」,屆時將發佈日日新大模型6.0系列模型,公司稱在多模態理解、推理、交互能力大幅升級,對標國際一流水平。

具體從業務來看,商湯集團收入主要來源於生成式AI、視覺AI(傳統AI)、智能汽車(絕影)三個板塊。

其中,商湯生成式AI 業務已成為集團最大收入貢獻來源,2024年該業務收入佔比63.7%,連續兩年增速超過三位數,稱主要源於市場對生成式AI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需求爆發性增長。目前,商湯生成式AI相關應用產品已經用於互聯網、智能硬件、機器人、醫療和金融等領域。

AI基礎設施(大裝置)、大模型(日日新)、應用「三位一體」戰略上,截至2025年3月,商湯大裝置運營的總算力規模已超過23000 Petaflops規模,同比增長92%,智算節點覆蓋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中西岸等重點區域,並實現全國聯網統一調度。

同時,大裝置不僅服務於日日新大模型訓練與推理,還服務於具身智能、AIGC、AI4S(科學智能)等領域,已與具身智能公司銀河機器人、多模態大模型公司智象未來和蛋白質設計平台分子之星等客戶建立夥伴關係。

國產芯片方面,商湯首次披露實現國產芯片集群的規模化商用,合作的國產芯片包括昇騰、海光、寒武紀、沐曦、壁仞等,實現了異構算力芯片統一納管調度。針對國產芯片,商湯支持多種異構芯片5000卡集群上單一大模型訓練任務調度與運行,異構訓練效率達同構訓練的95%,支持異構推理部署。對於大規模國產芯片集群的資源利用率升至80%。

此外,大模型和應用層面,商湯稱,模型成本的大幅下降亦催生了應用的爆髮式增長,商湯重點打磨「一基兩翼」方向——生產力工具、交互工具的應用與產品。前者生產力工具直接為企業辦公、金融、政務等場景提高生產效率,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上海電信、金山辦公、寧波銀行、招商銀行、海通證券、聯想、360、零跑科技等;後者(交互工具)用2B2C(企業與消費)的方式賦能業務夥伴,主要為互聯網APP、智能硬件、電商營銷等領域的客戶提供交互工具,滿足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智能營銷場景需求,月均用戶使用量較2023年增長8倍。

視覺AI(傳統AI)業務方面,2024年,商湯視覺AI業務收入達11.12億元,佔總收入比重從2023年的53.9%,下降至29.5%。商湯稱,這是因為集團持續專注於最高質量的客戶,並開始積極向視覺AI客戶介紹生成式AI能力。

商湯集團CFO王征在財報會議上透露,視覺AI的客戶複購率明顯提升,超過3年的長期客戶約佔總體客戶量的4成。同時,商湯海外市場的主要產品大部分都是與視覺AI相關,2024年,商湯集團海外整體收入在香港和中東市場引領下,增速達到14.5%,超過集團的平均增速。

智能汽車業務上,作為商湯最重要的研發投入業務之一,2024年,商湯智能汽車收入卻只有2.56億元,同比下降33.2%。

商湯稱,這主要由於V2X(車聯網)業務收入下降,因戰略重點轉向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特別是開發可量產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此外,商湯為某家全球汽車OEM製造商提供的研發服務收入亦有所下降,因該OEM製造商將重點轉向未來與集團在前裝產品上合作。

財報顯示,2024年,絕影新增交付超過167萬輛,同比增長29.2%,新增交付車型42個;累計交付車輛數超360萬輛,覆蓋超過130個車型,同時,商湯稱絕影新增定點車型41款,新增定點車輛數超過1100萬輛。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副總裁楊帆在財報會上表示,絕影正在發力「世界模型雲平台」,去年發佈了「開悟」世界模型,支持150秒超長場景影片生成,可構建千萬級自動駕駛場景庫。他透露,2025年3月,絕影實現了業內首批基於國產地平線J6M算力平台量產車型交付,預計到2025年第四季度,基於英偉達Thor平台量產UniAD端到端智駕方案。

2024年底,徐立曾發佈商湯10週年的內部信,稱將推動資源的集中和集約化投入。此後,商湯開啟一輪裁員。同年12月初,徐立宣佈將公司業務架構變為「1+X」:「1」即生成式AI相關業務,包括提供算力的「大裝置」、AI基礎模型和應用;「X」則是智能汽車「絕影」、家庭機器人「元蘿蔔」、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這些業務將拆分並獨立融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商湯集團總僱員為3756名,相較2024年6月30日的4672名減少了21.4%。

財報顯示,2024年,商湯集團總運營支出費用(扣除SBC)60.72億元。其中,去年商湯研發支出高達41.31億元,比2023年下滑13.7%的34.66億元,增長19.2%,商湯稱主要由於增加投資於訓練以及微調基座模型,加上開發生成式AI應用而產生的折舊及攤銷,以及服務器運營及雲服務費用所致。

不過,商湯2024年的資本支出(定義為購買物業、廠房及設備+購買無形資產+購買土地使用權的現金流出)僅11.29億元,佔收入比率的29.9%,低於2023年的44.6%。

對於投資人問商湯資本支出不及阿里未來三年千億美元規模的重投入,徐立在財報會上表示,重投入的確是一個行業趨勢,但我們也需要看到真正意義上的核心能力,也不是簡單的算力對比或硬件對比,因為其實真正能把算力用好,還是需要軟件以及真正理解模型能力的企業。DeepSeek推動了大家的認知,尤其認為模型和基礎設施的系統優化是成功的關鍵之一,即降低了訓練和配比的成本,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多的試錯的機會。

在徐立看來,軟件、算力優化與協同對於生成式 AI 算力發展更為重要。

「如果說我們的推理效率領先於行業15%,那麼我們在做同樣服務的時候,就有15%的利潤,如果領先於25%,就有25%的利潤,但是領先推理效率或者訓練效率也不是一個普適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講聯合優化的價值。」徐立稱。

楊帆進一步解釋稱,今天模型技術的迭代週期大概是3-6個月,芯片的迭代週期大概是一年半到兩年,而公司去採購重資產的折舊週期一般要5年,所以這與傳統雲有很大差異。從下遊的客戶需求角度做模型迭代的時候,其實你永遠是希望用更先進的硬件資源,而與算力平台之間聯合優化,也是基於更先進的硬件之上拿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楊帆認為,輕資產模式本身有很強的特點,適合當下快速變化的供應鏈環境中。

徐立還在財報會議上提到,股東手寫了「希望商湯可以基於AI核心技術推動智能機器人進入家庭,服務於養老、育幼家務等各個領域」的建議,而「具身智能」領域目前也是大裝置垂直能力佈局重點之一。

展望2025年,徐立給出商湯四個戰略方向:1、推進「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深度協同;2、在多模態大模型領域遙遙領先,推進商業化突破;3、升級視覺AI商業模式,聚焦成熟場景及優質客戶;4、激活生態企業市場潛力,釋放協同創新價值。

徐立強調,讓 AI 技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為人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溫暖,是商湯不變的初心和使命。「我們堅信,通過提供真正有用的產品和服務,能夠為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最終轉化為股東的長期價值。」

3月26日收盤,商湯報1.59港元/股,漲1.27%。年初至今,商湯股價累計漲幅12.77%;12個月內,商湯累計漲127.14%。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林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