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快評 | 同為新茶飲IPO 霸王茶姬向左 蜜雪冰城向右 | 封面天天見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3月26日淩晨,茶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霸王茶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書,擬赴納斯達克上市,其股票代碼定為CHA,即“茶”的拚音。招股書顯示,2024年全年,霸王茶姬GMV(商品交易額)為295億元,較上年增加173%。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霸王茶姬全球門店數達到6440家,較上年增加83%。2024年,霸王茶姬全年營收124.05億元,淨利潤為25.15億元。

也是在3月,另一家新茶飲巨頭蜜雪冰城也正式登陸港股市場,並以1500億市值一騎絕塵。霸王茶姬與蜜雪冰城作為中國新茶飲行業的兩大頭部品牌,雖同為加盟模式主導、供應鏈驅動的茶飲企業,但其市場定位、戰略方向及資本路徑存在顯著差異。

蜜雪冰城定位“低價茶飲”,產品均價6-8元,聚焦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及鄉鎮),門店超4萬家,以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品牌形象則以“雪王”IP和洗腦主題曲為核心,強化親民、接地氣的標籤,消費者認知度高但品牌溢價有限。主打一個——極致性價比與下沉市場覆蓋 。

霸王茶姬 則主打“東方新茶飲”,產品均價15-20元,強調原葉鮮奶茶與國風設計,目標客群為一二線城市年輕消費者,門店風格偏向“第三空間”體驗;通過文化輸出(如與故宮合作、國潮包裝)提升品牌溢價,試圖對標星巴克的國際化形象。很明顯定位就是——國風文化與中高端定位 。

蜜雪冰城選擇在港股上市更易獲得本土投資者對規模效應和成本控制的認可,上市首日股價暴漲43%,市值超1500億港元。資金用途聚焦供應鏈深化(如自建原料工廠、冷鏈物流),鞏固其“全產業鏈自產”的護城河。

霸王茶姬選擇在美股上市旨在吸引國際資本關注其“東方文化輸出”故事,納斯達克或紐交所更青睞高增長、強概念的成長型企業。募集資金擬用於北美市場擴張(首批門店計劃落地美國加州)、供應鏈全球化佈局(如本地化原料採購)及數字化升級。

在盈利模式上, 蜜雪冰城選擇了薄利多銷的規模經濟。2024年度業績:營收248.3億元,淨利潤達44.5億元,加盟模式賺錢和規模化採購降低成本。霸王茶姬的盈利模式是:高毛利與大單品驅動  2024年淨利潤率20.3%,得益於高端定價和“伯牙絕弦”等大單品(年銷超3億杯)的高複購率。對於蜜雪冰城來說,這樣的模式風險在於低價策略導致的盈利空間壓縮及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霸王茶姬的風險是集中於過度依賴單一產品、單店GMV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同店增速-18.4%)及加盟擴張帶來的品控壓力。

蜜雪冰城的港股成功反映了市場對其“下沉市場霸主”地位的認可,但未來需應對瑞幸咖啡等品牌的中端市場擠壓。霸王茶姬的美股上市若成功,或重塑新茶飲行業估值邏輯,但需證明其文化輸出能力與全球化執行力。

應該說,蜜雪冰城與霸王茶姬的上市選擇,本質是“規模經濟”與“品牌溢價”的分野。前者通過港股強化本土供應鏈壁壘,後者借助美股探索全球化與文化輸出,兩者的競爭本質是“普世消費”與“文化消費”的博弈,未來誰能構建更強的品牌護城河,將取決於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洞察與戰略執行力;而兩者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將取決於能否在紅海競爭中突破自身瓶頸:蜜雪冰城需平衡規模與創新,霸王茶姬則需驗證高端化與國際化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