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副總裁宋婷婷: AI+公益在短視頻領域充滿無限可能
封面新聞記者 蔡世奇
3月26日,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報到日的“網絡視聽公益與社會責任論壇”上,快手科技副總裁、北京快手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宋婷婷發表演講並接受記者採訪,分享了在短視頻領域踐行社會責任、助力社會公益方面的工作實踐及思考。

視頻AI大模型走進公益課堂
2024年隨著AIGC的爆髮式發展,多個行業都受到了相關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IGC提升工作效率甚至直接進行創作。
宋婷婷告訴記者,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AIGC等前沿技術在短視頻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這為公益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地拓展了公益事業的想像力。AI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能夠突破傳統資源限制,提供個性化、高效率的解決方案,尤其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和領域,AI的應用正在帶來深刻的改變。快手深刻意識到這一點並始終秉持著溫暖與擔當,積極運用AI在視頻領域所發揮的強大力量來投身多元公益事業。
快手去年推出了自研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AI,目前已經被很多內容從業者應用在日常創作中,快手最新財報披露可靈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
這個AIGC大模型同樣也在公益領域找到了貢獻力量的角度——據宋婷婷介紹,2024年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之際組織十餘位快手員工,赴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中心小學,在快手公益為該校捐建的網絡數字教室內開展了一堂以“我的夢想”為主題的大模型AI體驗課,孩子們體驗了可靈AI技術,通過“啟智未來學堂”數字教室的計算機上傳自己的照片並描述夢想,可靈AI則自動生成了他們所期待的未來的自己。這次公益課堂不僅豐富了鄉村兒童的課餘生活,還提升了他們的科技素養和綜合素質,是鄉村教育領域公益模式的一次創新。
AI技術與公益結合在短視頻領域應用的挑戰與發展
宋婷婷認為,AI+公益在短視頻領域的興起,是科技與社會議題的深度融合,這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AI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解決傳統公益領域的痛點提供了新的技術範式,但是AI+公益項目在短視頻領域的運用也存在一些挑戰,需要從技術、資源、合作機制和社會認知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應對和解決。
除此之外,AI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援,這對公益行業來說是一個較高的門檻。她認為因此在資源整合方面,需要加強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協作來降低技術門檻,例如,作為企業可以提供技術支援和資金科研機構可以提供技術研發和優化方案,而社會組織則可以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和反饋。
對於AI+公益項目在短視頻應用領域的效果評估,宋婷婷認為是確保其可持續性和可複製性的關鍵,傳統的公益項目評估方式可能無法完全適用於AI技術驅動的項目,因此需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量化AI技術的實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