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雪山下的乳製品工廠:細分市場帶動產品迭代
3月24日,第112屆全國糖酒會在成都開幕前一天,記者走訪了伊利在西南地區最大的奶製品生產基地——邛崍工廠,實地見證了多款液態奶、酸奶、冷飲等乳製品的誕生,也瞭解到了新的細分市場需求下,企業的產品迭代邏輯。

走進工廠當日,成都陽光明媚,站在邛崍工廠可以清晰地看到不遠處西嶺雪山,這座已經與雪山相伴十餘年的乳製品工廠,是冷飲、液態奶、酸奶三大事業部的合建工廠,引進全球乳製品生產行業先進的工藝和設備,設計日產能1600餘噸,其中液態奶1000噸,冷飲330噸,酸奶350噸。
和集團內其他三十三個生產基地一樣,這座工廠也成為了西南地區工業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地,迎接著遊客的到訪。
工業旅遊持續進化 參觀生產吸引全球遊客
在食品行業,工業旅遊其實已經發展多年。
1950年代,美國的好時巧克力開放了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總部的工廠,吸引消費者和遊客來此觀光體驗,這也被視為“觀光工廠”最早的模式。
國內遊客更為熟悉的食品領域案例,當屬日本北海道劄幌市西區的白色戀人工廠——石屋製果的總部,這裏的巧克力工廠於1995年便開給遊客參觀生產,並在2003年更名為“白色戀人公園”,逐漸成為參觀——體驗——購物一站式旅遊景點,其生產的巧克力餅乾“白色戀人”也是當地最有名的伴手禮之一,白色戀人公園也成為了劄幌乃至北海道的一張文旅名片,年接待全球遊客超70萬人次。

在國內,異曲同工的工業旅遊案例起步同樣很早:早在2000年,伊利便開始開放總部工廠,邀請消費者走進伊利,參觀生產。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里,伊利也在生產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自成一派的工業旅遊模式。

2005年,伊利集團以總部生產車間為依託,大力開發工業旅遊項目,形成以現代化智能生產車間、黃金奶源帶天然牧場以及草原乳文化博物館等為資源的體系化工業旅遊項目;2017年,伊利集團總部基地的乳都科技示範園獲評國家旅遊局首批“國家十大工業旅遊示範基地”。
在伊利的工業旅遊之旅中,遊客可以進行全產業鏈參觀近距離感受乳業全產業鏈生產過程,如現代化牧場的奶牛飼養、擠奶過程,以及先進的乳製品加工生產線等;草原乳文化博物館、研學課程則實現了很好的科普教育作用,受到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前沿科技同樣也應用在了伊利健康穀中,AI、VR、XR等交互技術手段共同打造沉浸式的“數智”體驗,如伊利智造體驗中心的沉浸式沙盤區、影院區等;各類乳製品美食,更是作為主角,供遊客在遊覽體驗的過程中一飽口福。

在探訪邛崍工廠的當日,記者就遇到了一群小學生在工廠進行參觀研學,近距離看到自己吃的雪糕從牛奶等原料經過數道工藝最終變為商品的過程,令孩子們興奮不已。
截至2024年底,伊利通過全國34家生產基地開展工業旅遊項目,累計接待遊客超3.1億人次。
無糖酸奶及咖啡飲品成乳製品細分新市場
此次探訪工廠之行時值糖酒會開幕前一日,在邛崍工廠交流環節,伊利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品,其中順應消費者體重管理的酸奶,以及瞄準咖啡市場的牛奶令人眼前一亮。
國家衛健委發起的“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正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重視體重、科學管理的風尚,通過調整飲食結構管理體重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採用的方式。
伊利酸奶事業部順勢推出的暢輕蛋白時光希臘式厚酪乳,以及宮酪“輕·凝酪”,均以配料純淨,僅含生牛乳和菌種為主要賣點,主打健康牌,並針對消費者使用場景重新設計了包裝規格,滿足了消費者製作西式酸奶碗以及享用中式傳統酸奶的不同需求。
隨著近年來瑞幸等品牌帶動咖啡消費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高頻飲用咖啡,其中拿鐵等牛奶咖啡品類相較於美式等黑咖啡在國內接受度更高,這也帶來了牛奶的使用場景變化。據伊利液態奶事業部工作人員介紹,很多消費者在家自行製作咖啡飲品時,發現市面上買到的很多牛奶與濃縮咖啡液融合後口感與咖啡店出品有差距,很多情況下這是因為使用的牛奶品類不同,因此伊利面向這一市場需求推出了臻濃調飲大師醇厚牛乳,與專業咖啡師合作進行產品優化,以幫助咖啡愛好者調製口感更佳的咖啡飲品。
諮詢公司Safras & Mercado數據顯示,巴西咖啡庫存僅剩8%,創歷史最低水平。據報導,2025年全球咖啡消費量可能連續六年中第四次超過全球產量,這意味著全球庫存水平正處於極端低位。與此同時,消費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加劇了供需失衡。JDE Peet’s等國際咖啡烘焙商計劃自2025年初開始,將巴西市場的咖啡價格平均提高30%,同時行業擔憂成本轉嫁導致品質下降。
行業人士認為,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或將有更多消費者選擇自製咖啡,帶動咖啡豆、牛奶以及相關器具的零售端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