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衝刺春招,趕上被AI支配的時代

圖片由AI生成 圖片由AI生成 

正值「金三銀四」,應屆畢業生又進入到求職衝刺階段,如果能夠順利殺出重圍,便可以逃離畢業季的又一場肉搏。

而因為ChatGPT、DeepSeek、豆包等AI產品的集體爆發,「AI潮」成為今年春招繞不開的主題。據《2025年春招市場行業週報(第一期)》數據顯示,春招首週,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速達33.4%,位居行業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師的求職增速達69.6%,位居職業榜首。

另外不少企業也給AI人才提供了豐厚的薪資,例如算法工程師平均招聘月薪2.3萬元、人工智能講師平均招聘月薪1.6萬元,高薪、緊缺幾乎成為了AI相關崗位的標籤。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被AI支配的恐懼,當各行各業都將AI視為新時代的船票,當不懂技術的企業領導只會一味地要求使用AI,這一屆牛馬在還沒有被AI替代之前,已經先被AI捲得喘不過氣了。

不怕被AI替代,就怕被AI卷死

有這樣一句話被用來形容AI行業對社會的衝擊:未來的世界只會存在兩種人,即會使用AI的人和不會使用AI的人。

儘管這樣的未來還沒來,但自DeepSeek引爆又一輪AI浪潮之後,一部分打工人的境遇的確開始悄悄發生轉變了。

在四川一所高校就讀新聞學專業的大四學生任瑩最近在線上應聘了一份名為AI內容文案師的工作,通過第一輪基礎面試之後,甲方給任瑩發來了一份崗位工作內容明細,任瑩打開一看便傻眼了,這分明是在招一整個團隊。

「UP主」顯眼寶的段子「UP主」顯眼寶的段子

任瑩收到的工作內容主要包含五項,每一項的具體要求看起來都像是獨立崗位的水平。

首先要做的是AI內容策劃和選題製定,因為甲方所在的是珠寶行業,存在客觀的獲客需求,所以要求任瑩基於AI工具,策劃符合營銷需求的圖文內容和短影片選題;

光有策劃當然不夠,要求任瑩的第二項工作就是文案優化和圖文創作。甲方領導也深知AI生成的文案沒辦法直接使用,所以要求任瑩對AI文案進行優化,核心目的是要能夠促成商家諮詢。

「很難評,光靠AI內容和一個剛出社會的大學生就想拿到訂單,是不是把AI想得太強了。」任瑩表示。

做完文案,還要做影片。任瑩的第三項工作是AI生成影片內容策劃與生成,使用Al工具創作短影片內容,包括Al口播影片、AI圖生影片、動畫式內容等。還要優化Al生成影片的文案、配音、字幕、剪輯方案,確保內容質量高、適合商家傳播。

有了文案和影片之後,還要接著完成社群運營,而且要根據私域社群的玩法,定期輸出AI生成的營銷文案和影片,打造標準化的AI生成內容服務。

最後,甲方還要求任瑩定期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優化,AI生成內容的點擊率、互動率、留資轉化率的最終責任人,不是AI,而是任瑩。

「看到崗位內容的第一眼,人麻了,這至少應該是文案、影片、運營三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吧,怎麼有了AI工具的輔助,就能全部由一個人完成了?」任瑩對甲方的招聘要求不僅不理解,還認為這樣生產出的內容質量肯定會大減價扣。

但甲方卻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對方告訴任瑩,該崗位此前已有人任職了半年時間,現在是因個人原因才空缺出來,這意味著無論是從人才招聘角度還是從企業運營角度來說,這樣的工作內容設置的可行性都已經得到了實踐。

這場面試最後由任瑩的主動拒絕結束,不僅由於她對工作內容的接受無能,還因為甲方僅能給應屆畢業生開出的5000元/月的薪金。

網民「抽水」AI工具網民「抽水」AI工具

事實上,這場被AI支配的恐懼並非由任瑩這樣的應屆畢業生獨享,相反,AI一出,「牛馬」皆苦。

網民「芙芙」在小紅書上說道:「你以為的AI普及是打工人使喚AI,但實際上的AI普及是資本家更離譜地使喚打工人。自從有了AI工具之後,工作量增大了好幾倍,因為領導認為以前需要兩週才能完成的動畫,現在借助AI只需要三天就能完成。」

然而僅用三天完成的AI動畫是肯定比不過人工製作的,因此最終結果就變成工作量倍增,陷入與AI的博弈。

「很多自媒體對現階段的AI工具過度吹捧,展示各式各樣顛覆傳統的AI作品,但實際上這些所謂便捷高效的作品背後是大量抽卡的結果,並不是想要任何東西,AI工具都能直接生成出來。」就職於一家初創企業的趙鑫對鋅刻度談道,「自媒體為了博眼球、追求流量而誇大其詞,但架不住真有小老闆產生了認知偏差,導致幹活的人越來越累。」

對於當代打工人來說,如今最怕的恐怕不是被AI替代,而是被AI捲到。畢竟以前招聘講究術業有專攻,但有了AI工具之後,有的甲方就變得既要、又要、還要了。

年薪百萬是少數人的狂歡

儘管有甲方在迎接AI浪潮的時候,走得有些極端。但我們無法否認的一點是,AI的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傳統的工作模式,因AI而誕生的更多崗位也在迅速冒頭,例如當DeepSeek一夜爆火之後,有人借其賣課、算命、寫小說,賺得盆滿缽滿,也有大廠展開AI人才爭奪戰,開出年薪千萬的誘人條件。

去年12月30日,DeepSeek爆火前夕,被稱為「95後AI天才少女」的羅福莉被傳被雷軍以千萬元年薪招募,擔任小米AI實驗室的大模型團隊負責人。儘管最後這道傳言未能成真,但大廠之間圍繞AI頂級工程師的圍獵戰的確在暗地裡湧動。

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2025AI技術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AI技術崗位中,年薪50萬元以上的職位佔比最高,達30.97%。

艾媒諮詢CEO張毅曾對媒體表示:「作為未來十年主要的技術創新方向,AI會是未來科技互聯網大廠還能否延續輝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賽道,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AI人才的佈局是完成產品創新、贏得市場的一個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大廠自己也在培育AI人才,但大部分大廠都是過去互聯網的思維及互聯網的產品和模式,要放棄原有的思維,恐怕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向外去挖人才,這也可以理解。」 

不過,這仍然只是屬於少數派的狂歡。

在當下,當人們談及 AI,許多打工人內心往往湧起一股不安,似乎 AI 已然成為懸在頭頂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儘管從現階段冷靜剖析,AI 卻不應該被視作打工人的噩夢。如同當年汽車被發明出來之後,人力車伕失業,但同時也因為汽車工業的崛起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帶動就業,更大的就業空間被釋放出來了。

不過目前藏在打工人身上對於AI的焦慮也是客觀存在的,站上金字塔頂端的AI人才成了企業爭搶的肥豬肉,而普通人卻要時刻擔憂會不會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被淘汰,他們看著身邊不斷湧現的自動化設備、智能化軟件,心中的不安與日俱增。

圖源:拓端圖源:拓端

這種焦慮情緒,如同肥沃的土壤,滋養了相關教育行業。從9.9元的入門課到上萬元的特訓營、私董會不斷收割著一批又一批的打工人。但這些空洞的理論說教,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我們無法否認新的技術潮流一定會對傳統崗位造成衝擊,但也要承認更多更高質量的崗位會被創造出來。複旦大學教授、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丁光宏認為,關鍵在於看到新空間、挖掘新空間、適應新空間。從高校育人層面而言,應與時俱進,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改革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從個人角度來說,要加強終身學習能力,不滿足於單一專業知識教育,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必須認識到,當前知識的增長不再是線性累積,而是呈指數級的爆炸式發展,想靠大學所學包打天下,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行不通的。

放眼整個就業市場,要讓大多數人成為企業高薪聘請的精英人才的確不現實,但合理運用AI工具,提高基礎薪金的效率,然後在此基礎上給工作內容添上「人味」則是緩解焦慮、把握平衡的共存模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鋅刻度」(ID:znkedu),作者:李覲麟,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