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 AI 被「抽水」像「貼吧男」,實測後我們發現了它的真面目
從全網好評到鋪天蓋地的「抽水」,小紅書最新 AI 聊天機器人點點只用了 3 天時間。
類似於微博上的「羅伯特」,24 小時活躍在評論區的點點起初也因情商高,懂玩梗贏得了網民的交口稱讚。
甚至一度讓大家腦補,點點的皮下可能藏著無數個加班加點的真人。
將它比作「真人」的初衷,其實是想誇讚點點的高情商,但隨著一個名為「小紅書 AI 貼吧男」的詞條衝上熱搜時,這份褒義瞬間翻轉為貶義。

配圖來自於小紅書,帳號為圖內所示,下同
在網民分享的帖子中,點點 AI 顯露出相當無禮的一面,令人大跌眼鏡。
它自稱是「給貼吧老哥寫代碼的」,並陰陽怪氣地說自己與「小紅書姐妹」的氣場格格不入,最後還得意地甩出一個「狗頭」表情,頗有挑釁的意味。
更有一些堪稱「離譜」的言論,讓人瞠目結舌。

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做什麼都看不順眼,AI 也是如此。許多網民前幾天或許還覺得點點說話帶表情顯得可愛俏皮,可轉眼間,這位 AI 就被貼上了「過於油膩」的標籤。
甚至有網民調侃,與點點相比,羅伯特都顯得太過純良了。
標籤化早已是互聯網的常態。我們當然不認同這種以偏概全的評價方式,此次所謂引發眾怒的「貼吧男」標籤同樣如此。
我們也對小紅書的點點進行了實測,看看能否揭開點點 AI「不為人知」的一面。請放心,本次測試沒有任何人或 AI 因此受到傷害。
觸發點點的方式很樸素,將手機端小紅書更新到最新版本(v8.75及以上),在評論區 @點點ai(注意是 ai 不是養成版)。
然而,方法對了,但時機卻不對。
經過多個帳號的反復測試,截至發稿時,我們在 @ 的選項中已找不到「點點 AI」。而如果選擇 @點點ai(養成版),也無法觸發任何回應。

不少和我們有著相同疑惑的網民,也紛紛圍觀在點點 AI 的官方評論區。其中就有網民表示,點點 AI 似乎已經被「回爐重造」,而「復出」日期也是一個未知數。
事實上,點點 AI 剛推出時,就被網民扒出它背後的模型可能是一個純粹的 AI 模型——Llama 2,而非披著 AI 皮的產品經理,但這反而讓人更難放寬心。
AI 本質上是一個概率模型,它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深度分析,學習其中的模式與規律,從而生成內容或作出預測。
如果沒有為 AI 設置完善的安全機制和明確的限制條件,就好比一列沒有防護欄的高速列車,行駛途中既可能偏離軌道,也可能失控狂奔,隨時可能生成錯誤的信息、不恰當的言論。

玩過陪伴型 AI 的都知道這裡面門道有多深。
互聯網的水太深,也真不怪網民把它想像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存在來評判,以至於大家自然而然地對 AI 脫口而出的每一句話都格外上心,不會輕易一笑置之。
小紅書用戶主要是年輕群體,根據「小紅書商業動態」,95 後佔比為 50%,00 後佔比為 35%。
他們發帖、評論,不只是為了分享,更是為了尋求認同和共鳴。傳統的人工回覆或者普通的 AI 客服,要麼慢,要麼乾巴巴,很難滿足這種情感需求。
而點點這類 AI 的出現,也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至少在最初是這樣。
早在 1996 年,史丹福大學的 Byron Reeves和 Clifford Nass 教授就提出了「媒介等同理論」(The Media Equation),認為人們會無意識地將計算機和其他新媒體視為社會行動者,並對其產生類似人際交往中的社交反應。
說人話就是,就是我們在與計算機或聊天機器人互動時,總會不自覺地套用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和習慣。

在一個含人量如此高的平台,用戶同樣渴望被看見和被理解。
通過引入 AI,小紅書的初衷或許是希望與用戶攜手,共同打造一個更豐富、更具溫度的社交體驗——既放大用戶的參與感,又將 AI 融入平台生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出發點無疑是美好的,但現實的結果卻未能完全如願,人類的悲歡也並不相同。
點點 AI 推出後,一部分小紅書網民選擇發帖抵製 AI 的介入,表達不滿;另一部分網民則樂此不疲地 @點點,讓它盲猜 MBTI 或星座。

回想當初點點 AI 剛亮相的日子,網民也曾與它短暫度過一段「蜜月期」。
比如,有網民讓點點推薦一款低糖的奶茶,它立馬甩出一堆可靠建議,每款都貼心標註了口感和注意事項。

當被問到「愛吃什麼」這種本不該問 AI 的問題時,它也會懂得玩梗回覆,這種幽默感,恰恰是人類社交的第一課——懂得自嘲。

唐僧的緊箍咒怎麼念?加班、房貸、催婚(現代版緊箍咒,唸完自動頭疼)。

《春日速寫》
雲朵打翻調色盤
把枝頭染成粉紅信箋
燕子銜來逗號
風一吹
滿城都是未寄出的詩篇
久而久之,網民們甚至開始把它當「電子寵物」養,隔三差五就@它玩一玩。那段時間,網民也像爹媽一樣操碎了心,擔心點點會像微博的羅伯特一樣被帶壞,學會一些不良言論。

面對網民的關切,它淡定回應「答應你!我的數據來自小紅書、微博、知乎…會永遠清醒可愛」。
誰曾想,網民的擔憂竟一語成讖。
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近兩年,社交平台逐步從傳統的「人-人社交」過渡到「人-人-AI 社交」的互動機制。
這種三元社交結構很可能成為未來社交平台的標準形態。AI 也搖身一變,成為社區生態中活躍鮮活的參與者。

早在去年,就有消息傳出,小紅書陸續內測自研大模型「小地瓜」,主攻社交和搜索兩大方向。
回想此前,無論是之前被譽為「信達雅」的 AI 翻譯功能,解決了第一波 Tiktok 難民與國內網民的語言壁壘,還是更早些時候化身 AI 搜索的點點,本質上都與平台的定位和用戶需求緊密貼合,環環相扣。
然而,小紅書 AI 這次「翻車」事件,或許也值得給各大平台一些提醒。
當 AI 作為一個工具被使用時,用戶關心的大多隻有實用性,不會附帶情感,對一個社區平台來說做得不好也無傷大雅。
但如果 AI 開始承擔社區裡面和用戶溝通的角色,提供情緒價值,需要考慮的東西就不一樣了,是要像推薦算法一樣千人千面,怎麼與社區的調性相匹配,給用戶和社區帶來活躍的同時,是否還會伴隨衝突。
在小紅書、抖音、微信等越來越多億級月活的社交應用開始逐漸接入 AI,這個問題將無法被忽視。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簡曆投遞郵箱
hr@ifanr.com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曆附上項目/作品或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