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霸被當場遣返,Nature曝出75%科學家想逃離美國!歐洲加拿大光速抄底

新智元報導
編輯:編輯部 ZJs
【新智元導讀】科學家正在逃離美國!歐洲、加拿大甚至墨西哥都成了美國科學家的備選地點。美國的人才吸引力斷崖式下降。更令人吃驚的是,一位已經在哈佛大學找到工作的科學家,都被中途遣返出境了!
特朗普狂砍學術界經費,惡果來了!
歐洲抄底美國人才這種百年難遇的機會,如今真來了?
根據Nature的調查,約1200名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離開美國,首選歐洲和加拿大。
在參與調查的人群中,這一比例相當大,高達75%!

在參與調查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中,這一趨勢尤為明顯。
在美國頂尖大學,一位植物基因組學和農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說:「這是我家鄉——我真的熱愛我的國家,但很多導師都告訴我:現在就離開美國!」
一名從事核裂變研究的科學家,原本計劃前往美國,但現在他已經改變計劃,正在歐洲尋找機會。
如今,美國正在以光速流失海外人才。

更令人髮指的是,一名反對戰爭的俄羅斯科學家選擇逃離祖國,並且已經在哈佛大學找到工作,卻被中途遣返。
她從法國學術會議返回洛根機場時忽然被拘留,然後被送至路斯安那州的移民拘留中心,將被驅逐回俄羅斯。

目前還未知這名科學家被驅逐的詳細原因,但很多人已經聯想起,在二戰前逃離德國,隨後為美國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如今這一幕,彷彿歷史的重演。

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合法公民遭驅逐事件了。前不久的德國工程師事件,就已經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名持有綠卡的德國工程師,在波士頓的洛根機場被拘留了數小時,受盡折磨。

不僅是學術界遭到毀滅性打擊,連去美國工作和旅行,都開始變得不安全。

哈佛醫學院研究員,突遭驅逐
俄羅斯科學家Kseniia Petrova是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員,在系統生物學系的Marc Kirschner博士實驗室工作。
她的研究重點是生物信息學,包括單細胞圖譜等項目。

「一位來自哈佛大學的俄羅斯學者在美國被拘留並送入移民監獄。她正面臨被遣返到俄羅斯的風險,那裡由於她的反戰立場,她可能會遭受迫害」
Kseniia持工作簽證來到美國。近日,她被送進了移民拘留中心。
她曾就讀於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在Facebook上發表過一些反戰內容,隨後為了躲避國內的迫害而逃離俄羅斯。
然而,在2月16日,她在波士頓機場被扣留,簽證也被取消。
Kseniia因走私未申報的青蛙胚胎樣本進入美國而被拘留。
當時她帶著「一個裝著幾塊冰塊的盒子」,十分顯眼,很可能是填寫海關申報單時不小心出了差錯。
由於這些材料安全無毒,按照法律規定,這類違法行為最高罰款500美元。
開始,Kseniia的命運是被驅逐回俄羅斯。當她表示擔心回到俄羅斯會遭受迫害時,便被關進了移民拘留所,先是在佛蒙特州,之後又被轉移到路斯安那州。
拘留所大約還有80名女性。
目前,Kseniia仍被關押在監獄中,獲釋日期不確定。
支持者正在幫助她申請新的工作簽證,但過程需要幾個月,在此期間她無法合法工作。
Nature曝料:75%的美國科學家考慮離開美國
美國特朗普新政府帶來的「學界地震」,正在迫使許多美國科學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職業。
最近,Nature也發起了一項調查,超過1600名科學家參與了問卷。
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都表示,因為特朗普政府帶來的種種衝擊,他們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尋找前往歐洲和加拿大的工作機會。

調查結果
在早期職業階段的研究人員中,這一趨勢尤為明顯。
在690名回應的研究生中,548人表示考慮離開;340名博士生中,有255人也有類似想法。
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了研究資金,並在大富豪馬斯克主導的全政府成本削減行動下,暫停了大範圍的聯邦資助科研項目。
數以萬計的聯邦員工,包括許多科學家,經歷了裁員和重聘,且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的大規模裁員。
移民政策收緊、學術自由問題也使研究人員陷入困境,不確定性和動盪影響著美國科研的方方面面。
特朗普削減經費前,從未考慮離開
《自然》詢問讀者,這些變化是否讓他們考慮離開美國。
調查問卷於本月初在期刊網站、社交媒體和《自然簡報》電子郵件通訊中發佈。大約1650人完成了調查。
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前往那些有科研合作夥伴、朋友、家人,或是自己熟悉語言的國家。
一位受訪者寫道:「任何支持科學的地方」。
有些曾為工作而移居美國的人則計劃返回自己的原籍國。
但在特朗普政府開始大幅削減資金並解僱研究人員之前,許多科學家並未考慮搬遷。
然而,更多科學家原本從未考慮過離開——直到特朗普政府開始大幅削減科研經費,並解聘研究人員。
一位就職於美國頂尖大學、從事植物基因組與農業研究的博士生坦言:「這是我的家,我深愛著我的國家。但多位導師都在勸我:現在馬上離開美國。」
在特朗普政府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助後,他失去了研究支持和獎學金。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金被特朗普政府切斷後,這名學生的研究資助和生活津貼全部中斷。
雖然導師已緊急籌措短期資金支援,但為了完成賸餘學業,她現在不得不拚命申請助教職位——
如今這些崗位競爭異常激烈。
由於對國際農業研究的興趣,她早前就已考慮出國做博士後。
而資助中斷與目睹同事遭解僱的遭遇,更加堅定了她離開美國的念頭。
她說:「看到全部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令人心碎。目前,我在歐洲、澳州和墨西哥積極尋找工作機會。」
這位學生希望未來能回到美國,如果科研環境的動盪得以平息。
但目前,特朗普政府「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她所關注的全球食品系統領域「不會成為優先事項或重點」。
她表示:「如果想在這個領域工作,我必須找到其他那些重視這一領域的國家。」
雖然美國私人基金(如慈善捐贈)是一個選擇,但她預計將面臨大量聯邦資金資助項目激烈競爭。
加拿大:百年一遇的機會來了!
另一位受訪者表示,這些變動對像他這樣的早期職業科學家「特別糟糕」」。他表示:
我和一些首席研究員(PI)交談過,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渡過這個難關。
但作為職業生涯剛起步的研究人員,我們根本沒有這種底氣—— 眼下正是我們職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卻在幾週內就被攪得天翻地覆。
這位在美國長大、現任某頂尖大學醫師科學家的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加拿大找工作。
就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終止他資助的當天,他立即給加拿大某大學的系主任發了郵件——
對方此前一直試圖招攬他加盟。
他與同是科學家的妻子,目前正在加拿大參加多場職位面試,希望希望在年底前搬到那裡。
這位研究人員表示,外國機構正在利用特朗普政府帶來的動盪。
他認為這是抄底美國的好時機:
從我們接觸的院校以及其他有意赴海外工作的同行的反饋來看,很多國家的大學把這當作百年一遇的機會。
招聘策略已從「我們能招到幾個人?」升級為「我們到底能接收多少人?」——
因為需求就是如此強烈。
少數受訪者表示並不打算離開美國。
一位學者寫道:「美國學術界,擁有最頂尖的研究設施。」
另一人則直言:「我哪兒也不去,這太荒謬了。」
但在1200餘名計劃離開的研究人員中,多數人強調了他們面臨的困境。
一位受訪者寫道:「作為教職人員,我希望能堅守崗位,支持實驗室和學生。但如果NIH經費大幅削減,我們可能別無選擇,只能離開美國。」
生物醫學領域的一位博士後研究員,道出了當下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雖不願背井離鄉,但可有他選?」
15年後,他決定重返歐洲
這本月13日,Nature已關注到這一趨勢,併發起了調查。

一名擁有美國和歐盟雙重國籍的著名傳染病研究人員,計劃在未來幾個月重返歐洲。
這是他在美國工作十五年來,首次認真考慮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工作邀請。
因其計劃尚未最終確定且需保護團隊,這名科學家在採訪中要求要求匿名。
他表示影響決定的因素有很多:「留下來抗爭固然是一種選擇。但我必須權衡怎樣的決定對個人、家庭、實驗室、研究項目和心理健康最為有利。」
他坦言,促使他決定離開的原因包括特朗普政府的反科學言論,以及主要政府機構的領導層更迭。
同時,他也對傳染病學和病毒學領域未來的資金支持感到憂慮。
他指出,離開美國將意味著某些妥協:
歐洲的研究人員薪資普遍低於美國同資歷學者,
科研環境也相對缺乏跨學科協作性,
且整個歐洲的科學資助體系仍處於停滯狀態。
但他補充道,能擁有選擇離開的權利本身已是「極其特殊的優勢地位」。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938-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757-1
https://theins.press/en/news/280037
https://www.currenttime.tv/a/rossiynka-ssha-viza/33361951.html
https://x.com/Billbrowder/status/190534098480185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