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賺錢的笨蛋」的7個投資習慣

一、不要賽前分析性

很多年前,我喜歡評價別人的投資沒有賽前分析性,現在,很多人批評我沒有賽前分析性,對對對,我已經徹底基本不追求操作上的賽前分析性,每一個人最後都會活成自己曾經鄙視的樣子,我會思考賽前分析的東西,但基本不會立刻在操作上反應出來。

同樣,當一個人跟我說賽前分析性的時候,我先要看看他是誰,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談賽前分析性,在我看到的案例中,因為賽前分析性而虧損的人遠遠比因為賽前分析性而賺錢的人多。

很多人所說的賽前分析性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一旦你認為自己有賽前分析性,事情發展不如你的預料,你很可能喪失糾錯的能力。

還有一些人說的賽前分析性,太過「賽前分析」,跟自己的操作週期不吻合,忘了自己根本沒有這種能力等到反轉的到來。很多推薦大牛股的人自己賺不到錢,買得太早了,很多相信牛市會來的人,最終倒在黎明前。

更重要的是,很多賽前分析性的證偽需要太長時間,一年甚至幾年,人生能有幾個幾年?談賽前分析性不如把現實和歷史理解得更透。

有一句話叫「投資就是賺認知的錢啊」,這個話很對,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一直是這樣下去,那麼市場會把認知能力普遍偏低的人淘汰掉,剩下的人除了少數極優秀的人,其實認知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分佈不均,某些時候某些投資者認知水平高,某些時候另一些投資者認知水平高。那麼實際上對於市場而言,就是今天你賺錢他虧錢,明天他賺錢你虧錢,你想到的任何「妙計」,基本上都是有人正在用或驗證失敗的策略。

所以,大家不管在之前的行業內裡有多麼優秀,把自己定位為「笨蛋」大概率是沒有問題的,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當賺錢的笨蛋,還是虧錢的笨蛋?

當然,每年都有大批新韭菜被吸引進來,其中大部分一開始都比較謹慎,但從概率上說,會有一半左右的人中了「新手村福利」,以為自己是「炒股巫師」。

所以,一個聰明的「笨蛋」,賺錢只能來自兩個地方,一是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錢,這是股市外的錢,另一個就是自以為是「炒股巫師」的笨蛋。

本文就是談談如何做一個「賺錢的笨蛋」的七個習慣,第一條就是——不要談賽前分析性。

二、把虧損當成成本

如果你經營一家高級餐廳,你不會把高檔餐具當成浪費,因為這就是菜單價格的一部分,是客人們來消費的理由。

但很多人都無法接受組合中有虧損的標的,就算其他都賺錢,也更關注如何消滅這唯一的虧損,正因為他把虧損當成錯誤,而不是投資必須付出的成本。

如果你平均每筆虧損比平均每筆盈利高30%,預期收益率為15%,那你就可以接受一半的交易是虧損的,即50%的勝率。

投資中追求的不是某一筆交易賺錢與否,而是建立一套體系,在此體系下,各種交易有盈有虧,賺的錢超過虧的錢,就像經營收入超過成本,總體收益率達到你的預期。

不能接受有一筆虧損,從而沉溺於後者,最後反而總體虧損,或者賺錢也不開心。這跟人生的道理是一樣的,人生總是同時有順利的事和不順的事,成功者也是如此,只是他們更專注於把前者做到更好,同時不讓情緒受後者的影響。

把虧損當成投資必不可少的「成本」,這是成為一個「賺錢的笨蛋」的第二個習慣。

三、不追求正確

有兩種投資者,一個是來賺錢的,一個是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後者的邏輯往往是,我是對的,所以我賺到了。咦,我開始虧損了,但我是對的,一定是市場錯了,我要在市場不對的時候堅持到底,加倉,再加倉……,啊,虧得受不了了,看來我這次是錯了,割肉吧,大虧離場。

而前者的邏輯往往是這樣的:

我是這麼認為的。我錯了,虧了一點小錢。

我是這麼認為的,我錯了,虧了一點小錢。

我是這麼認為的,這次我對了,狠狠賺了一筆。

我最愛的一句話,恨不得在每一篇文章里重覆的話,是索路斯說的: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了你能賺多少,錯了你會虧多少。

我發現很多人總想證明只有自己是對的,市場是錯的,別人都是錯的,這不是「賺錢思維」,而是「媒體思維」或者「賣方思維」,這種人不適合做投資,更適合做自媒體大V。

我以前分析過媒體大V和真正的投資者的區別,前者只要證明自己永遠正確的,就能賺到錢;後者賺錢並不需要正確,只需要在發現自己錯誤時及時認錯。

我自己曾經同時承擔這兩個角色,也曾深刻地思考過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我曾經賺的是自媒體大V的錢,當我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賺的是投資的錢時,我終於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不爭對錯,只論盈虧,這是成為一個「賺錢的笨蛋」的第三個習慣。

四、多看多想少操作

理解100個不同的觀點,思考10個可能的判斷,其中有一個可以付諸決策——對於普通人的投資理財而言,操作少,才能提高勝算,如果有風吹草動就想操作,那既累又賺不到錢。

比如有一種方法叫「長線持有,滾動操作」,就是那些你看好的正在長線持有的標的,用來做一些波動或T,既賺上漲的錢,也賺波動的錢。

這個方法聽上去很好,實踐的人該賺大發了吧?但在我接觸到的人中,這樣做的人都是「長期虧貨」。

什麼,你看過這麼做也賺到錢的人?對,如果他們不這麼做,可以賺到更多。原因如下:

如果有一個品種,需要滾動操作才能賺合理的目標收益率,說明它的內在上漲動力不足,從一開始就不是個好機會;

如果一個投資機會,不需要滾動操作也能賺合理甚至不錯的目標收益率,那所謂「滾動」,就是用「踏空追高」的損失和「永遠丟失籌碼」的風險,去換取少量的超額收益。

用長線品種做短線操作,就好像用金鋤頭種地一樣,不但無法物盡其用,還有被別人搶走的風險,長期必然得不償失。

「長線持有,滾動操作」實際上是能力圈自相矛盾的操作:如果你的能力是做短差,那麼更適合你的戰場是期貨,如果你的能力是做長線,滾動操作就是用你不擅長的能力去消弱你擅長的能力——所以我前面說「如果他們不這麼做,可以賺到更多」。

短線交易是需要天賦的,而且有沒有天賦很快能看出來,《海龜交易法則》記載了招純小白培訓後做交易的過程,差距在幾個月後就非常明顯,大部分人都是天生就不適合做短線,再努力也是效果有限。

再加上現在有了量化,你再快,能有量化快?以快致勝的方法,近幾年已經行不通了。

之所以「長線持有,滾動操作」看上去那麼誘人,其實是我們需要用「操作」來緩解內心的焦慮,所以操作越多,虧損越大,特別是盤中「靈機一動」的激情交易。

多看多想少操作,這是成為一個「賺錢的笨蛋」的第四個習慣。

五、不要同時挑戰兩個難題

看大盤與看個股存在永遠的矛盾,你既想考慮市場的輪動節奏,又想精準踩中個股買賣點,既看好個股,又擔心大盤迴調的壓力,最後往往一頭的錢都賺不到。

一個人的投資體系,要麼宏觀大勢貝塔平庸,個股阿爾法精通,要麼個股阿爾法平庸,宏觀大勢貝塔精通。不要同時挑戰兩個難題。

另一個經常給自己出的難題是,既想買到,又想買得便宜。

在做計劃前,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標的,「買到」和「買得便宜」如果只能選一個,我選什麼?兩者都有當然好,但計劃不能這麼做,必須要「二選一」,因為很多人的心態不對,一開始想買到,但價格到了後,又想買得便宜,結果最後漲上去,心態一崩,追高買入,或者不敢追高買回來。

很多時候,「既要又要」是一種逃避,人只有逼自己做選擇,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真的相信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就不會在乎那麼一點點時間的延後和成本的提高,如果你很在乎這件事情,說明你內心並不完全確定公司的價值,希望在很便宜的地方買,去彌補確定性上的不足,即安全邊際。

逼自己在「買到」和「買得便宜」之間做取捨,就是檢驗自己對公司的信心到底是60%還是80%。

別同時挑戰兩個難題,這是成為一個「賺錢的笨蛋」的第五個習慣。

六、不要追求彈性

總有人問我,這個方向,能不能推薦一些「更有彈性」的標的。

彈性是一個中性詞,等於波動性,如果兩個股票長期漲跌幅相同,彈性大的,途中上漲的斜率更大,但由於長期漲跌幅相同,那麼下跌的幅度也必然更大。

彈性意味著,把自己放在一個「聰明人」的位置,如果你的判斷不如市場整體正確,你會被懲罰導致虧更多的錢。

任何時點,彈性標的都是一個更難的操作對象,如果現在沒有跌完,那就會跌更多,如果跌完了,反彈也更快,所謂機會就是一個更短的點。

市場見底時,個股總是分批見底,有先有後,彈性大,底部時間短,意味著拐點的隨機性更強,意味著普通投資者的犯錯機會更大。

彈性大的品種,通常持股體驗都很差。漲的時候怕,漲得太快,容易盤中深V,怕反轉下跌,煮熟的鴨子飛了;跌的時候也怕,跌得太快,多猶豫一秒就多跌一個點,怕深套割不動。

很多人認為持股體驗不重要,這又是在把自己當聰明人。如果有人給你一個億,但是要等你60歲之後再給,之前你要經過各種苦難的考驗,你願意幹嗎?我猜你大概率是不願意幹的,這個跟持股體驗是一回事。

我曾經在文章中給過相同漲幅的四種走勢,其中散戶最容易賺錢的,正是彈性最小的4:

股票賺錢不容易,要逆人性,但並不代表需要自討苦吃,投資不是插水比賽,動作難度沒有加分,只有做得不好的扣分。

不要追求彈性,不要自討苦吃,這是成為一個「聰明的笨蛋」的第六個習慣。

七、到沒有人的地方釣魚

到底是到人多的地方釣魚,還是到人少的地方釣魚?我個人主張大部分人都應該是後者。

人類沒有天敵,最危險的「天敵」就是人類自己,量化和遊資都喜歡到人多的地方釣魚,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來釣魚的,而是來釣「釣魚的」的。散戶人多的地方,大概率是「被釣」,就算你藝高人膽大,又要釣魚,又要看人,不影響發揮嗎?

「到人少的地方釣魚」,最大的擔心是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魚,這恰恰是股市不用擔心的地方。

A股中「人少的地方」,通常是負貝塔的「獻血」板塊。由於對A股有定價權的機構資金投資行為短期化,遊資以動量交易為主,再加上量化的火上澆油,造成A股大部分時候都呈現劇烈的風格化特徵,幾個板塊猛漲,幾個板塊不斷下跌,主線板塊對某幾個板塊造成嚴重的抽血效應,這是我們的考核機制所決定的,很難改變。

雖然「負貝塔」的板塊或多或少有利空纏身,否則也不會「光榮獻血」,但板塊內部總有差異,有些個股有獨立邏輯,但在負貝塔下,股價也會階段性被壓制在合理估值之下。

一旦主線當年的演繹期進入後半程,資金開始陸續從主線分流到其他板塊,這一類被壓制的公司,股價會率先恢復正常估值,再疊加成長性本身的漲幅,就是我以前常說的「春種秋收」策略收益的來源。

交易所以前曾經發佈過一個活躍股指數,就是選前一期換手率最高的品種組成指數,結果幾年間,從1000點跌到個位數,不再發佈;A股還有一個經典的低頻量化策略,選擇上一個月換手率最少的若干只股票組成組合,每月輪換一次,年化收益率在15%以上,遠高於大盤指數。

A股中「人少的地方」並不是沒有魚,而是要等魚來,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1. 股價長時間被壓制,如果你對公司沒有太強的信心,很難持有下去;

2. 夜長夢多,邏輯變化,業績好的時間,股價被壓制,股價壓制解除,基本面又變弱了;

3. 風格被壓制與行業進入向下週期,兩者難以區分但有本質的區別,後者往往面臨競爭格局惡化、毛利率下降、技術變化等等行業性的問題,未來即使壓制因素解除,股價也不會上漲,所以「人少的地方」往往更適合消費板塊;

4. 一把把倉位加滿,太挑戰人性。

大部分人說是來「釣魚」,其實都是想湊熱鬧,而「到人少的地方釣魚」是真正的釣魚佬,人老實話不多,形容猥瑣,被人嘲笑嫌棄,孤僻忍耐力強,有成為變態殺手的潛質,除了真能賺到錢(釣到魚)外,別的什麼好處都沒有。

到人少的地方釣魚,這是成為一個「賺錢的笨蛋」的第七個習慣。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