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魚躍醫療:血壓計失準、業績雙降,“千億市值”夢碎?|BUG

文 | 《BUG》欄目 閆妍

血壓儀,本應是守護生命的守門人,在關鍵時刻卻成了“隱形威脅”。

前不久,消費者楊先生因頭暈購置了一台魚躍電子血壓計,自我監測健康狀況。經過多次測量,血壓計顯示的血壓數值均在正常範圍內,這令他以為自己的身體安然無恙。直到頭暈目眩到無法忍耐,不得不踏入醫院的門檻,他才得知真相——自己的血壓早已飆升至需要就醫的程度,但那台魚躍血壓計卻始終未能發出預警。

楊先生的遭遇並非個案。在一條#魚躍牌血壓儀測得準嗎#的微博投票中,有50.4%的投票者認為其“不太準確”“完全不準”,認為其“非常準確”的投票者占比僅5.5%。

魚躍血壓計背後的“家用醫療龍頭”魚躍醫療,最近日子也不太好過。財報顯示,魚躍醫療2024年前9個月營收為60.28億元,同比下降9.53%;淨利為15.32億元,同比下降30.09%;扣非後淨利為12.74億元,同比下降23.74%。

百億營收,千億市值,進入醫療器械行業全球三十強——這是2021年初魚躍醫療掌門人吳群立下的五年軍令狀。但截至2025年3月31日收盤,魚躍醫療總市值為349.66億元,現實離目標仍相去甚遠。

當“買買買”的擴張紅利逐漸消退,魚躍醫療正面臨轉型陣痛,深陷營收、利潤雙降困局。

血壓計頻頻失準?

“那段時間我偶爾會感覺頭暈,用魚躍血壓計測量的結果都在正常範圍內(高壓115-120mmHg),包括頭暈發作時測得的數值也不到120mmHg,看到這些正常數據,我就以為自己身體沒問題,”消費者楊先生談到。

然而,他頭暈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後來實在受不了,我只好去醫院檢查,醫生安排了核磁共振和抽血化驗,結果都顯示正常。然後,醫生給我上了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儀,這個應該是測血壓最權威的儀器,每25分鍾測量一次,最後發現高壓已經飆到了138mmHg,也就是需要就醫的程度。”

花大價錢買的魚躍血壓計,關鍵時刻測量誤差竟高達20-30mmHg,差點耽誤了自己就醫——這個發現讓楊先生既後怕又憤怒。

北京的尹阿姨最近也被魚躍血壓計的“飄忽不定”搞得心力交瘁。“我老伴是高血壓患者,特意買了這家大品牌的血壓計,結果測出192mmHg,我們倆趕緊跑去社區醫院,結果醫生用專業設備一測,實際數字遠遠沒有這麼嚇人。”

對此,魚躍客服表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剛運動結束,或者情緒激動,或者是臂帶沒綁好,誤差與水銀血壓計在10mmHg左右都是正常的。”但尹阿姨卻認為是產品本身質量有問題,“我們按照說明書上的姿勢和要求去測量了多次,之間誤差值能達到30mmHg。”

當被問及產品質量是否存在問題時,上述魚躍客服回應稱:魚躍作為醫療行業上市公司,始終堅持嚴格的品控標準。所有產品均通過國家醫療器械認證,享受全國聯保服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客服並未直接解釋尹阿姨遭遇的測量偏差問題。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大量消費者反映魚躍血壓計測量結果不準確,“正常的血壓測出來卻變得很高,感覺很不靠譜。”截至3月30日,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以“魚躍醫療”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檢索到471條投訴內容,多與血壓儀、霧化器、呼吸機等產品的質量問題相關。

資本堆積的巨頭

魚躍血壓計在這條賽道的“銷冠”,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吳光明。

1998年,吳光明創立了魚躍醫療,起初只是一家擁有數名員工、主要生產聽診器和水銀血壓計的小工廠。之後,通過一系列品類擴張、資本運作,魚躍醫療駛上增長快車道,並於2008年魚躍醫療登陸A股,快速構建起覆蓋家用醫療、臨床設備、互聯網醫療的產業版圖。

複盤魚躍醫療崛起之路,能夠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由資本驅動業績增長的故事。

公開信息顯示,2009年,魚躍醫療收購了擁有百年曆史的蘇州醫療用品廠;2014年,以11.42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華潤萬東1.12億國有股;2015年,收購上海醫療器械集團100%股權,切入高端醫療設備領域;2016年收購上海中優,支撐起消毒感控業務;2017年收購德國普美康Primedic,獲取AED核心技術;2019年,收購眼科器械企業六六視覺,並投資參股隱形眼鏡企業江蘇視準;2021年,完成對動態血糖儀企業凱立特的收購;2024年,收購江蘇樂潤隱形眼鏡有限公司;2025年1月,通過全資子公司認購北美知名製氧機廠商Inogen發行的股票,成為Inogen單一最大股東……

根據魚躍集團官網介紹,集團旗下擁有100餘家分子公司,以及魚躍醫療、意大利百勝等10餘個著名品牌。魚躍醫療旗下就擁有“魚躍yuwell”“潔芙柔”“華佗Hwato”“金鍾JZ”“安爾碘”“普美康PRIMEDIC”和“六六視覺”等多個品牌。根據2024年上半年財報,魚躍醫療目前有600多種產品品類,產品規格近萬個。

這些併購業務為公司貢獻了不少的業績增量。2016—2020年間,其營收復合增長率達28%左右,市值增長數倍,演繹了令行業矚目的“魚躍速度”。與此同時,吳光明的財富也快速增長。2020年8月,吳光明家族以27.5億美元身家名列福布斯中國醫療健康富豪TOP50榜第28位。

不過,這種增長模式的邊際效應也在不斷遞減,越發難以支撐起業績的持續增長,還增加了魚躍醫療的品控壓力和商譽減值風險。

近幾年來,魚躍醫療屢屢因質量等問題投訴與處罰罰單。2020年,魚躍醫療上藥監局黑名單,在廠房與設施、文件管理、質量管理方面存在5大不符合要求的瑕疵問題被處罰;2021年5月,上海魚躍醫療因其“魚躍”睡眠呼吸機未經審查便發佈廣告,被上海市楊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予以罰款10萬元;2023年年初,魚躍醫療因涉嫌哄抬血氧儀價格被江蘇省鎮江市市場監管局罰款270萬元……

魚躍醫療在年報中曾坦言:“通過外延式擴張進行產業整合,是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自上市以來,公司不斷通過收購兼併來擴大業務範圍,從而持續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謹慎評估被收購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商譽減值風險。”

5年“軍令狀”恐難兌現

2020年的疫情,讓魚躍醫療這家主營呼吸機和家用電子醫療器械的公司變得炙手可熱。據公司財務年度公告,其營收和歸母淨利潤雙雙創下了曆史新高。2020年魚躍醫療實現營業收入67.26億元,同比增長45.08%,歸母淨利潤17.59億元,同比增長133.74%。

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魚躍醫療董事長吳群(吳光明之子)立下了五年“軍令狀”——“百億營收,千億市值,進入醫療器械行業全球三十強。”

但2021年,魚躍醫療卻迎來了業績變臉。其2021年營收僅同比增加2.51%,創下近幾年新低;同時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減少15.73%,這也是其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利潤下滑。在那一年的業績交流會上,面對投資者對魚躍醫療股價低迷的質疑,吳群直接開懟:“股市漲跌很正常,如果急著用錢,最好不要炒股。”“不要用身家性命投資股票,但如果是零花錢會有回報。”

2022年,其營收和淨利潤均只有個位數增長;2023年,市場對於製氧機、呼吸機等需求再次激增,當年魚躍醫療營收、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2.25%、50.21%。

但隨著宏觀醫療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驅動,進入2024年,魚躍醫療的業績表現再次低迷。魚躍醫療2024年前9個月營收為60.28億元,同比下降9.53%;淨利為15.32億元,同比下降30.09%;扣非後淨利為12.74億元,同比下降23.74%。

近些年,醫療器械行業開始進入“真刀真槍”比拚,對於技術壁壘較弱的魚躍醫療來說,明顯不占優勢。根據Wind數據顯示,醫療保健設備59家上市公司中,魚躍醫療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6.26%,排名第48位。

2024年前三季度,魚躍醫療的研發費用為4.05億元,同比微增2%。而相比“緩慢增長”的研發投入,魚躍醫療2024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高達9.306億元,同比增長8.84%,銷售費用率達到15.44%,同比增長2.61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魚躍醫療研發費用增速遠低於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增速,仍呈現“重銷售輕研發”的特性。

在投資回報和時代紅利逐漸消逝後,魚躍醫療新動力在哪裡呢?

據悉,魚躍醫療將通過重點聚焦呼吸治療、糖尿病護理、家庭檢測等核心業務不斷拓展發展空間,並遵循“創新重塑醫療器械”戰略重視研發投入,持續探索創新成長新路徑。

但進入2025年,距離吳群定下的“2025年百億營收、千億市值”的目標,時間近在咫尺。但截至2025年3月31日收盤,魚躍醫療總市值為349.66億元,現實離目標仍相去甚遠。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上提出,公司曾提出在2025年公司實現目標為百億營收,千億市值,進入醫療器械行業全球30強,請問如今面臨這個目標是否有壓力?魚躍醫療表示,“壓力肯定總會有的,但我們依舊會把壓力轉化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