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高速碰撞起火致3人死亡 小米公司公佈行車數據摘要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雷晨 北京報導
2025年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純電動汽車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發生嚴重交通事故,車輛碰撞後起火燃燒,造成車內3人不幸身亡。
事故發生後,有網友自稱遇難者家屬,在社交平台發佈視頻稱:“車輛撞擊後電池爆燃,車門因斷電無法解鎖,導致3人被困車內身亡。”
4月1日下午,小米公司通過官方社交平台發佈聲明,披露事故初步調查進展並回應公眾關切。

事故經過:NOA輔助駕駛狀態下遭遇施工改道
小米公佈的行車數據顯示,事故發生時車輛處於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巡航。
22時44分24秒,系統檢測到前方因施工修繕設置的障礙物,發出減速請求並啟動自動減速。1秒後駕駛員接管車輛,手動轉向並加大製動力度,但車輛最終以約97km/h時速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
從碰撞發生到車端緊急呼叫系統(Ecall)自動觸發報警僅用時4秒,急救服務於23時許抵達現場。

四大焦點問題待解
事故引發輿論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討論,核心質疑包括:
一是車門鎖止機制。網傳“碰撞後車門自動鎖死”是否影響逃生,小米暫未在聲明中直接回應。
二是輔助駕駛責任邊界。系統識別障礙物後的減速幅度(116km/h至97km/h)是否充分。
三是非車主駕駛因素。小米確認事發時駕駛者非車輛登記車主,是否涉及不當操作。
四是高速修繕、封閉車道、封閉道路是高頻情形,輔助駕駛工具能否形成有效、可靠的警報或安全應對。
小米回應:全面配合警方調查
小米表示已成立專項小組,於3月30日赴安徽銅陵配合警方調查,並提交完整行駛數據。公司強調,將依據最終調查結果處理善後,目前正嚐試聯繫遇難者家屬。
4月1日上午,銅陵市應急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對大河報記者表示,該起事故屬於單方責任事故同時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屬於安全生產事故。
截至發稿,事故調查仍在持續,警方未公佈更多細節。
此次事故再次將新能源車碰撞安全推向風口浪尖。業內人士指出,電池碰撞後的熱失控風險、車門應急解鎖機制及乘員逃生培訓,均需車企、監管部門及用戶共同關注。
二級市場應聲下跌
儘管相關事故4月1日上午就在小米股吧等平台發酵,不過上午股價相對平穩,直到午間小米公開回應後,股價出現一波急跌,午後開盤18分鐘左右最大跌幅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