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能頂一個公司,知識庫神器了!
最近 AI 知識庫有多火咱也不費口舌形容了,不過市面上大部分產品要麼功能單一,要麼操作繁瑣,真的很讓人頭疼。
打工人到處尋找高效管理資料的方案,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好用的寶藏級應用:納米 AI 知識庫。
納米 AI 知識庫給我們提供了首個大模型驅動的多模態知識庫,主打一個全能、高效、智能、便捷、解放雙手。
使用方式簡單粗暴,輸入下面的網址,下載客戶端即可:
https://bot.n.cn/download?src=xz_bot_host

坦白說,市面上的 AI 知識庫不少,但能真正解決我需求的不多。這次我挑了四款主流產品深度體驗一週,每天實際工作中都在用,體驗下來有這些發現:

納米 AI 能做到全能+高效,有幾點核心原因:
1、納米 AI 支持 50 種以上文件格式,Word、PPT、Excel、PDF、TXT、音頻、影片全都不在話下,格式壁壘一掃光。
2、目前已經實現了全域知識抓取,支持掃瞄手機電腦,微信公眾號、文件全都能一鍵導入,再也不怕信息丟失。
3、更絕的是,它有個人記憶功能,瀏覽的網址、文件、問答都支持一鍵加入知識庫,這個功能在所有知識庫中獨此一家!
數據看著枯燥,但用起來差別超大。下面我用幾個實際場景,帶大家上手體驗。
場景一:幫客戶做策劃,資料雜亂如何快速整合?
上個月接了個新客戶,要給他家 AI 產品做策劃。前期收集了一大堆資料:市場分析 PPT、競品數據 Excel、創意方案 Word、會議錄音、產品影片,還有幾十個參考網頁…
用納米 AI 的體驗:
拖拽導入所有文件,錄音和影片自動轉成了文字(省了我的轉錄時間)。搜索”目標用戶畫像”時,它直接從 PPT、會議錄音和網頁中提取了相關信息,還按照”人口特徵、消費習慣、痛點需求”分類整理好,彷彿有個助理幫我做了初步分析。

我還意外發現它把錄音里客戶隨口提到的”希望突出用戶體驗感”這個細節也提取出來了,差點被我忽略的重要信息。
上傳完文件之後,就可以基於我們自己構建的知識庫進行問答了!我看了一下,支持十幾種目前主流的模型,包括滿血版 DeepSeek-R1。還可以進行聯網搜索!

用其他幾款產品:
老實說都挺費勁的。IMA 和 CherryStudio 對文本處理還行,但影片和錄音基本靠自己,搜索結果也散亂。get 雖然文檔管理不錯,但還是缺少影片支持。
場景二:微信聊天記錄里的重要信息,如何不再錯過?
我的工作 80% 溝通在微信上,每天幾十個群,上百條消息,客戶臨時調整需求、同事分享的參考案例、領導的工作指示…這些零散但重要的文件信息最容易丟失。
用納米 AI 的感受:
這是我最愛的功能!納米 AI 的 App 版支持導入微信聊天記錄的各種文件。

例如,我可以直接把我的課程微信群裡的文件導入到納米 AI 的知識庫中:

最神奇的是,我只要點下”加入知識庫”,這些內容就能永久保存、隨時檢索,再也不用擔心被新消息淹沒,更省去了我翻聊天記錄的時間。這個”個人記憶”功能真是救命,市面上其他知識庫都沒有!
用其他產品:
基本上都不支持導入微信文件,需要我手動複製黏貼或截圖,只能自己彙總再整理。時間一長就放棄了,還是得回去翻微信。
場景三:知識庫幫我完成內容創作
收集資料只是第一步,最終還是要產出內容。知識庫能否真正幫助創作才是硬核需求。
納米 AI 的表現:
相當驚豔!我需要做 ChatGPT 的調研報告,我直接上傳了 59 個相關的文件到知識庫中,納米 AI 不僅列出了我收集的信息,還能根據我的需求直接生成初稿。

厲害的是,這個初稿明顯基於我自己的知識康尼容,引用了我收集的數據和案例,而不是泛泛而談。我只需要稍作調整就能交付,比我自己從頭寫效率高多了。
更誇張的是,納米 AI 知識庫的空間達到驚人的 36G,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空間不夠用了。
其他產品:
大多是輔助查找資料,但從資料到內容仍需大量人工工作。
還有這些錦上添花的功能
除瞭解決核心痛點,納米 AI 還有些讓我驚喜的功能:
1、知識廣場:可以找到其他用戶分享的資料和經驗。我在上面找到了幾份最新的AI模型評測報告,省了不少研究時間。

2、圖片嗅探:自動識別並提取圖片中的文字。我截圖的模型架構圖、會議白板都能直接變成可檢索的文本。
3、智能標籤:自動為內容打標籤,文檔越多越好用,幫我構建了一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4、多設備同步:手機電腦數據互通,出差路上看到好論文也能隨手收藏。
使用一週後的真實感受
老實說,我這人比較挑剔,之前嘗試過的效率工具大多用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但這次體驗納米 AI 後,我真的有種”找到組織”的感覺。
它解決了我最頭疼的三個問題:
1、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看過的論文和代碼抓狂。
2、不用擔心重要文件被微信海量消息淹沒。
3、各種格式的資料終於能統一管理和檢索。
最直觀的變化是,我寫技術文檔的時間至少減少了 30%,查找資料的時間減少了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我的方案質量提高了,因為能調動更多過往積累的素材和靈感。
適合哪些人使用?
體驗下來,我覺得這些人最值得試試納米 AI:
1、需要處理大量信息的職場人(市場、策劃、諮詢、研究等)
2、經常需要寫文案、報告的創作者
3、學習愛好者、知識工作者
4、有”看過很多東西但用不上”焦慮的人
使用建議
1、先導入最近項目的資料:別一上來就想導入所有歷史文件,先用最近項目體驗效果。
2、養成隨手保存的習慣:看到有用的論文、收到重要的微信消息,立刻加入知識庫。
3、多用搜索功能:納米AI的搜索相當智能,即使記不清具體內容,用大致關鍵詞也能找到。
4、試試知識廣場:能獲取很多現成的AI技術資源,省去自己收集的時間。
寫在最後
在對比了四款主流 AI 知識庫後,不得不說納米 AI 真的遠超預期。它不僅是一個文件管理工具,更是一個真正的”第二大腦”,能理解、關聯、整合各類信息,幫我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尤其是它的多模態處理能力、全域知識抓取和獨家的”個人記憶”功能,解決了我長期以來的信息焦慮問題。相比之下,其他產品或多或少有功能短板,很難提供如此全面的解決方案。
現在知道的人還不多,趕緊上車,別等大家都用起來了再後悔沒早點發現!畢竟,信息時代的競爭,拚的就是你能調用多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