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全國最大仰望中心:比亞迪62萬豪車三天僅售百台 高端化遇冷?

作者/  IT時報記者  毛宇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3月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一場標誌性對決。比亞迪高端品牌「仰望」突然甩出「王炸」——純電旗艦轎車U7以62.8萬元起售價排空而至,較市場預期直降17萬元。

這場突襲距離小米SU7 Ultra以52.9萬元預售價擊穿百萬豪車心理防線,僅相隔28天。兩大國產品牌在60萬元價格帶的「爭位戰」,似乎要將傳統豪車的定價邏輯撕開一道裂口。

近期,《IT時報》記者探訪全國最大仰望中心——上海虹橋仰望中心,因新車量少,U7暫未到店展示,銷售員稱目前全國僅3輛現車流轉,最快4月2日會有現車到店,「現在預約試駕至少要排隊數天。」據其透露,U7上市前三日預訂量約100台,這與小米SU7 Ultra三天狂攬1.9萬大定的戰績形成微妙對照。

這場定價革命也暗藏玄機,當特斯拉Model S Plaid在國內賣到82.89萬元時,兩大班土品牌卻將百萬豪車門檻拉至60萬元級別,揭開這場電動豪車市場的新局面。

然而,3月29日晚發生的「小米SU 7高速路車禍」,對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拋出了一個靈魂拷問:在各種酷炫的「技術名詞」背後,該如何正確理解「智駕」?該如何確保電池動力的安全性?

60萬元以上的豪車,同樣要回答這兩個問題。

搭載U9同款雲輦-Z 

提車需等30天以上

在上海仰望虹橋中心,記者見到了以U7實車拆解的性能「骨架」,工業性能與科技感撲面而來。

「U7有純電及油混兩個版本車型,亮點在於它的雲輦-Z系統,這套系統在百萬級的U8車型上都沒有配備。」銷售向記者進行實車展示,車輛在模擬連續減速帶或坑窪路面時,雲輦-Z的響應速度達毫秒級別,對比關閉雲輦-Z系統,車身晃動幅度降低90%以上,肉眼來看整個車身幾乎不見晃動,「這比傳統主動懸架快數十倍,可在車輪接觸顛簸前完成近50次調節,令車身更加平穩,舒適性較U8更強。」銷售表示,這項源自類比磁懸浮列車的技術,讓仰望U7成為全球首款實現懸架完全電動化的量產車。

就在不遠處的空地上,停放了今年年初憑藉「原地跳舞」火遍全網的仰望U9,據悉U9原地起跳及跳舞的性能,靠的就是這套雲輦-Z系統。

此外,U7同樣搭載天神之眼A智駕系統,車身配備3個激光雷達,易四方平台通過四台獨立輪邊電機實現四輪解耦控制,1300匹馬力的動力,略低於小米SU7 Ultra的1500匹馬力。

工作日的白天,進店看車的消費者仍有不少。公開消息顯示,該中心是比亞迪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仰望全直營旗艦中心店,建築面積10246平方米,是仰望全國直營門店中規模最大、投資額最高、品牌定位最高端的標杆項目,該店於3月28日開業,較U7發佈晚了一天。

同一時間,遠隔數十公里的上海外灘仰望展廳同樣未能迎來U7的展示,略顯冷清。工作日下午,僅有零星顧客進店看車。

「U7純電版目前提車時間為5月,油混版是7月。可以先體驗U8的智駕系統,和U7一樣均是天眼之神。」銷售將記者引向展廳中央的仰望U8,「U8作為越野型豪車,過去一年賣了近1萬台,在百萬級別豪車里算是中上的成績。而U7下探到60萬元級別,也是因為轎車市場更卷」。

上市三天

U7盲定約百台

今年2月底,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官方指導價為52.99萬元起。據官方數據,該車發佈不到3天,大定訂單就達到1.9萬台,鎖單超過1萬台,提前完成全年銷售任務。與之相比,仰望U7發佈後,並未能引起市場的大範圍關注。

銷售員坦言,U7發佈三天的訂單僅在100單左右。由於定位不同,U7和SU7 Ultra面向的消費群體也有所差異。SU7 Ultra定位更年輕化,其外觀和1500匹馬力更受年輕消費者喜愛;而U7則更注重安全性,在保證1300匹馬力的同時,兼顧了舒適性及安全架構。仰望U7與小米 SU7 Ultra 在技術方面的差異,體現了不同基因企業的戰略選擇。

除了動力,「智駕」是車主選擇新能源豪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車企在發佈新品時,也大多會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傳播。

從硬件上看,仰望U7採用天神之眼A系統,共有32個感知元件,包括三顆128線激光雷達,5顆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雷達。智駕芯片為兩顆英偉達Orin-X芯片,總算力達508TOPS,可實現高速NOA和城區NCA領航功能,包括全場景泊車功能。

‌小米SU7 Ultra傳感器的數量則要明顯少於仰望U7,包括1顆128線激光雷達、3顆毫米波雷達、11顆高清攝像頭和12顆超聲波雷達‌,由於同樣選用了英偉達雙Orin-X方案,總算力和U7一樣,是508TOPS。

由於記者申請的試駕尚未安排,目前暫時還無法對兩者的智駕能力進行測試。此前,由於每增加一顆激光雷達,車輛的BOM成本大約上升5000元,卻並不能完全解決「Corner Case」(罕見的路況),不少車企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純視覺方案」,但剛剛發生的SU 7高速公路車禍,卻讓人重新審視成本與安全之間的平衡。

本土品牌的高端化攻堅戰

相較於保時捷Taycan純電版80萬元門檻僅換來5.4秒零百加速與430公里續航,本土品牌在參數層面的發力無疑是對傳統豪車的一次降維打擊。

但參數表的勝利不等同於市場征服。比亞迪僅靠技術與價格暫時難以實現品牌的破圈,展廳里稀少的客流與三位數的初期訂單,暴露出這場電動豪車革命背後的現實骨感。

當前的新能源豪車市場,國際品牌特斯拉珠玉在前,旗下Model S在高端純電豪華汽車領域早已佔據一席之地,起售價68.49萬元,性能上,Model S Plaid版百公里加速僅2.1秒,最高續航可達715公里。公開數據顯示,Model S過去一年銷量約為1.4萬台,雖月銷量波動較大,但多數月份銷量超千輛。傳統豪華品牌如保時捷、BBA也在加速電動化轉型。

本土品牌想要搶佔其市場份額,不僅要在產品性能上不遜色,同時也要在空間利用和價格上取得優勢。

從比亞迪的戰略佈局來看,仰望品牌承載著衝擊高端市場的重任。未來或許通過技術下放和價格調整,有望提升市場份額,進一步鞏固仰望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地位。而儘管小米SU7 Ultra帶動本土品牌在50萬元以上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但多數增量來自品牌差異化策略帶來的「錯位競爭」。

長期來看,價格下探的背後是嚴苛的成本控制。比亞迪憑藉刀片電池、碳化矽模塊的全產業鏈佈局,將U7電池成本向下壓縮,這種垂直整合能力成為定價權的關鍵。

小米自帶互聯網基因,更擅長以用戶思維優化體驗短板,卻也必須要過產能關。而最新的車禍事件,更對小米如何處理「流量反噬」提出更高的挑戰。

說到底,智能化競賽的背後,本質上是「以車為中心」與「以人為中心」兩種理念的碰撞。讓更多百萬預算消費者放棄傳統豪車品牌溢價,將技術參數轉化為更多的情感認同,仍是「仰望們」亟待破解的課題。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IT時報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