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撕掉“平價”標籤後:利潤大跌,改革者“背鍋下課”?|BUG

文|《BUG》欄目 閆妍
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迪卡儂,核心舵手卻突然離場了。
幾天前,迪卡儂突然宣佈Javier López成為迪卡儂新的全球首席執行官(CEO),此前曾大刀闊斧主導迪卡儂變革的Barbara Martin Coppola(以下簡稱“Barbara”)黯然離開。
Barbara在任期間,主導了迪卡儂一系列的轉型變革。如在2024年3月,迪卡儂宣佈品牌煥新,不僅更換了品牌Logo、調整品牌定位,還推出了升級產品組合、提高自有品牌價格線等“新政”。
對於迪卡儂此番更換全球CEO一職的原因,外界普遍猜測與轉型效果不佳直接相關。
財務數據佐證了該說法——3月31日,迪卡儂集團發佈2024年業績,截至去年12月31日,迪卡儂淨銷售額同比增長3.8%至162億歐元;淨利潤為7.87億歐元,而2023年淨利潤為9.31億歐元,同比下滑了15.47%。
轉型未半,突然換帥,這不僅是人事震盪,更折射出這個體育零售巨頭數字化轉型的深層陣痛。
戰略變臉,不願再做“大牌平替”
迪卡儂成立於1976年,是歐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體育用品連鎖集團,定位於適用各年齡段、全品類的戶外運動品牌,旗下擁有集研發、設計、品牌、生產、物流及銷售為一體“體育”全產業鏈。
自成立以來,迪卡儂就奉行平價原則,是消費者心中極具性價比的“大牌平替”。在業界,迪卡儂也被稱為“摳門大師”,其品牌創始人米歇爾·雷勒克曾表示,迪卡儂的英文“Decathlon”,本義是“十項全能”,旨在為消費者提供多樣且平價的體驗。
但在去年,迪卡儂突然轉向了“高端化”進階,意圖顛覆過去的“成功密碼”。
2024年3月,迪卡儂宣佈了一個大動作——全球品牌煥新計劃。在這一計劃之下,迪卡儂不僅更換了品牌Logo、調整品牌定位、升級產品組合、提高自有品牌價格線,還從lululemon挖來了前高管張曉岩,委任為中國區首席市場官,其是參與lululemon在中國市場“從0到1”跨越的關鍵人物,併成功讓眾多中國女性心甘情願地為“瑜伽界愛瑪仕”買單。
而張曉岩空降後,迪卡儂迅速上架的一款新品女士魚骨修身夾克,因款型神似lululemon而受到關注和搶購,還被稱為“lulu平替”。然而細看價格標籤:單件上衣定價399元,搭配同系列瑜伽褲後全套價格突破了600元,也無法稱之為便宜。
同時,在實體零售的層面,迪卡儂還宣佈了對全球門店進行了升級,包括調整門店風格、產品陳列、打造數字化體驗等,甚至還單獨設立了幾個高端品牌,像公路自行車用的VAN RYSEL、跑步用的KIPRUN、攀岩用的SIMOND等,其中部分產品定價超過四位數甚至五位數。
隨即,社交平台上便出現了不少消費者“抱怨”的聲音,還有人直接曬出了價格對比盤點:99.9元的登山裙漲到了129.9元;49.9元的運動鞋墊漲到了59.9元;249元的抓絨外套漲到了499元;14.9元的兒童背包漲到了39.9元;349元的登山鞋漲到了499元……“迪卡儂開始拋棄窮鬼了嗎”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一位迪卡儂老粉表示,“以前戶外運動不知道買什麼的時候就逛迪卡儂,物美價廉,好多套行頭都在這裏一站搞定,一千多塊錢基本拿下,而現在很多東西都在悄悄漲價,連買件像樣的外套都得掂量再三,那種“閉眼入”的踏實感,終究是回不來了。”
迪卡儂是否在悄悄漲價?對此,《BUG》欄目聯繫到了迪卡儂官方客服,對方表示,“因為活動不同、系列不同導致價格不同。”當被追問是否存在系統性漲價時,該官方客服只表示,“目前暫未接到有漲價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該回應刻意規避了“是否已有單品提價”的實質詢問。
增長乏力,年淨利潤下滑超15%
迪卡儂此番破釜沉舟的戰略轉型,實則是被殘酷的市場現實逼至牆角後的絕地反擊——昔日的“運動用品超市”王者,實際上正深陷增長失速的泥潭。
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都在瞄準高端消費市場。當lululemon加速收割中產女性,當昂跑靠千元跑鞋屢創業績新高,當始祖鳥的吊牌都被炒到了300元,個個都賺得盆滿缽滿。反觀曾以平價、性價比獲得一眾忠實簇擁的迪卡儂,日子卻並不好過。
財報數據顯示,2021—2023年,迪卡儂收入分別為138億歐元、154億歐元和156億歐元,同比漲幅分別為21.3%、11.7%和1.15%;淨利潤分別為9.13億歐元、9.23億歐元和9.31億歐元。通過數據不難看出,迪卡儂收入增長斷崖式下跌,利潤停滯也非常明顯。
為了改變現狀,2022年3月,迪卡儂找來職業經理人Barbara ,出任迪卡儂全球首席執行官(CEO),不久之後便開啟了一系列的轉型變革。數據顯示,在2022年,迪卡儂電商業務銷售額占比17%,而在Barbara離開之際,迪卡儂電商業務占比達到20%。
令人沒想到的是,迪卡儂轉型的核心舵手卻突然離場了。3月28日,迪卡儂宣佈Javier López成為新的全球首席執行官,接替曾主導集團變革的Barbara。
業內普遍推測,Barbara的離職與迪卡儂轉型成效不佳存在直接關聯。3月31日,迪卡儂集團發佈2024年業績。截至去年12月31日,迪卡儂淨銷售額同比增長3.8%至162億歐元;淨利潤7.87億歐元,而2023年淨利潤為9.31億歐元,同比下滑了15.47%。

對此,嘉世諮詢合夥人李應濤告訴《BUG》欄目,“多數變革都是不順利的,畢竟是打破原有的運作慣性,會出現不適應性,而且變革很多都是為了長遠目標,所以多數企業變革的時候開始1~2年,甚至到3~4年,都會出現業績下滑,這很正常,所以迪卡儂原CEO的變革並不能簡單說是失敗了。”
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不過,Barbara的離開並不意味著迪卡儂將放棄變革。
在最新的業績報告中,迪卡儂表示,轉型已取得顯著成果:截至目前,全球新開業及完成煥新升級的門店達200家,與此同時,品牌矩陣得到持續優化,為消費者帶來更清晰的品牌形象和更優質的服務。到2026年,迪卡儂 90%的產品線將完成結構性升級。
同時,迪卡儂還宣佈將進一步持續深化品牌全球化佈局:在中國,兩年內,計劃新開店及煥新升級門店年均數量達20至30家;在印度,計劃五年內注資1億歐元(約合1.11億美元),增加門店數量和供應能力;在德國,則計劃至2027年投入近1億歐元,開設新店及現代化改造現有門店,增強其拉動全球增長及創新的能力。
在李應濤看來,迪卡儂當前選擇通過品牌升級撕掉陳舊標籤,這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迪卡儂漲價以及品牌形象重塑這些舉措都是正確的,(它)過去在中國的品牌形象存在不足,貼上了‘窮鬼套餐’、‘平價超市’等標籤,這對於鞋服品牌很不利,消費者可以接受‘高性價比’,但‘廉價’定位會直接導致大家選擇這個品牌的幾率越來越小,產品溢價能力持續弱化,長期來看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須要扭轉品牌形象。”
他解釋了迪卡儂不得不轉型求變的三個核心原因:
一是,從長遠來看,迪卡儂必須扭轉消費者對它的品牌認知,不能僅是一個“平價超市”,而是成為一個專業時尚的運動品牌,想要成就這樣的定位就需要漲價或推出高價款式等,都是必要的動作;
二是,市場競爭倒逼迪卡儂高端化。例如,中國的中低端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那麼多生產白牌產品的工廠,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倒逼迪卡儂去做毛利更高的產品,才能跟這些白牌進行一定的錯位競爭;
三是,近年供應鏈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正成為倒逼迪卡儂提價的關鍵推手。
至於迪卡儂未來的新增長點在哪裡?李應濤直言,“首先,要扭轉品牌認知;第二,持續強化供應鏈,特別是中國本土的供應鏈優勢,不然很難在市場中立得住,並通過供應鏈優勢來提升產品的個性化和性價比競爭力;第三,提高產品的創新力度,要做一些設計款、形象款等,而不是只做基礎款和功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