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快評 | 企業家下場當網紅 在流量與初心之間 需做到“出圈”和“守正”相結合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這是由小米 su7 引發的公共事件,再次將小米創始人、CEO雷軍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在此前,無論是兩會時間還是武大探訪,雷軍也是第一時間引起了媒體以及公眾的強烈關注。
雷軍與別的老闆不同,他是小米品牌的第一代言人,是個人與品牌捆綁最緊密的代表,是老闆下場做IP當網紅的始作俑者與踐行者。很多用戶也是的的確確是衝著其個人形象與魅力才形成了消費決策。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雷軍享受到了IP網紅的福利,也必然將承受輿論帶來的監督和壓力。雷軍此番的處境再次將“企業家是否應該下場當網紅”這一問題擺在了桌面上。
我們先來看看企業家“網紅化”的核心邏輯。首先,通過個人IP塑造,企業家能以低成本、高互動的方式拉近與年輕用戶的距離。例如,雷軍的“Are You OK”梗、周鴻禕的“懟職場PUA”內容,均通過短視頻平台快速傳播,形成品牌記憶點。海爾周雲傑因兩會表情包意外走紅後,主動入駐社交平台並推出《海爾兄弟》重製版,成功喚醒80後用戶並吸引新生代關注。
其次,在流量時代,企業家的直接回應能快速化解輿論危機。例如,俞敏洪通過直播解釋東方甄選爭議,董宇輝的文學底蘊為新東方直播帶貨注入情感價值,均體現了人格化傳播的優勢。相比傳統廣告,企業家IP的“自傳播”模式成本更低且更具信任感。雷軍的微博和抖音賬號累計粉絲近7000萬,其發佈會觀看量超1億人次,直接帶動小米SU7預售量激增。
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企業家做網紅,在享受流量紅利的同時也必然也要接受流量帶來的反噬。
部分企業家過度追求數據指標,將點讚量等同於品牌價值,甚至簡化危機公關為“道歉直播”。例如,董明珠曾因“玫瑰空調”等爭議設計引發輿論反噬,暴露了個人IP與產品脫節的風險。雷軍因小米SU7事故被批評“回應遲緩”,其個人IP與品牌深度綁定的模式導致負面輿情迅速波及企業聲譽。類似案例還包括張蘭因家庭糾紛引發的直播間封禁事件。若企業戰略過度依賴流量熱點,可能忽視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例如,某車企創始人沉迷直播導致產品競爭力下滑,印證了鍾睒睒“企業家應聚焦產品”的觀點。
在“流量”與“初心”之間,企業家們要做到 “出圈”與“守正”的結合。企業家IP的核心應是傳遞品牌價值而非個人魅力。例如,周雲傑強調“用戶記住產品更重要”,其社交賬號內容聚焦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避免過度娛樂化。華為通過輪值CEO制度分散風險,任正非的《華為的冬天》則以商業思想沉澱品牌深度。
不少成功案例顯示,企業需建立“去個人化”的品牌體系。微軟通過納德拉的“雲優先”戰略弱化比爾·蓋茨影響力;Apple以設計團隊和供應鏈專家替代喬布斯的“神化”形象,均實現了品牌延續性。雷軍、董明珠等通過IP塑造行業影響力,但需警惕“網紅依賴症”。
企業家是否下場當網紅,本質是“注意力經濟”與“實業精神”的博弈。短期看,個人IP能快速提升品牌曝光;長期看,產品質量與用戶信任才是核心競爭力。理想模式應如海爾周雲傑——以流量為杠杆撬動品牌年輕化,但始終將產品創新與用戶需求置於首位。正如網友所言:“1999年的小米靠性價比崛起,2025年的小米更需要‘去雷軍化’震撼自己。” 只有將流量轉化為制度、文化和技術的“硬資產”,才能穿越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