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巨頭緊密佈局,Google、OpenAI、Anthropic 教育應用加速進入院校課堂

從革新傳統教學的「學習模式」,到構建產學研聯盟的生態,AI 技術正從輔助工具升級為教育科技變革的驅動力。Google、OpenAI、Anthropic 等 AI 頭部科技公司正在密集投入及佈局相關教育業務。

Anthropic:破局 AI 與教育的對抗性困局

本週,估值 615 億美元的 AI 公司 Anthropic (聊天機器人 Claude 母公司) 推出教育專用產品 Claude for Education,直擊高等教育痛點:如何讓 AI 從「作弊工具」轉變為「數字導師」。

其核心功能「學習模式」摒棄傳統答案生成,轉而通過蘇格拉底式提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例如,當學生提出微積分問題時,Claude 不會直接解題,而是反問「你會如何拆分步驟」或「有哪些反例可能推翻你的結論」。Anthropic稱這種側重引導學生推理的過程,能夠更好地幫助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從技術供應商到教育生態共建者,Anthropic 的策略直指兩大痛點:

  • 學術誠信危機:通過設計源頭規避答案輸出,降低作弊風險;因為該弊端,自 2022 年 ChatGPT 出現以來,美區多所大學一直在努力應對對 AI 的矛盾態度——有些大學完全禁止 AI,而另一些大學則暫時接受 AI。史丹福大學的HAIAI 指數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高等教育機構仍然缺乏全面的 AI 政策。
  • 教育效率瓶頸:為教師提供自動批改、教案生成功能,同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目前,Claude 已與東北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尚普蘭學院三所高校達成「全校範圍」合作,覆蓋超數萬師生。

據稱,這三所學校分別代表了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涵蓋了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院和職業學院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其中東北大學是 Anthropic 首個大學計劃合作夥伴。其計劃旨在改變東北大學全球大學系統的教學、研究和商業實踐。此次合作為 13 個全球校區的 50,000 名學生、教師和工作人員提供了無縫訪問 Claude 的機會。其正在與東北大學合作,為高等教育中的 AI 集成構建最佳實踐、新的 AI 驅動的教育工具以及在教育環境中負責任地採用 AI 的框架。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兼 AI 主管Javed Aslam表示,這種合作關係來得正是時候。Aslam 稱:「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一筆供應商交易」。「我們真的希望有一個合作夥伴,我們可以與之合作,改變高等教育,將 AI 用於教學、學習、研究和商業運營。」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一所世界領先的大學,專門研究社會科學,該學院正在向全體學生分享 Claude。通過與 Anthropic 合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為學生提供在 AI 轉型的世界中所需的工具和技能,並探索如何在教育環境中負責任地部署 AI。其校長兼副校長 Larry Kramer 表示:「自成立以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直走在理解社會變革和尋求解決現實世界挑戰的前沿。此次新的合作正是這一使命的一部分。作為社會科學家,我們處於獨特的位置,可以理解和塑造 AI 如何積極改變教育和社會。」

尚普蘭學院是職業導向型院校,該校正在全校範圍內採用 Claude,以便學生培養在職場中所需的 AI 技能。通過將 Claude 融入校園和在線課程,尚普蘭學院將探索 AI 對勞動力發展的影響,包括使畢業生在技術驅動的世界中所需的技能。「 AI 正在改變‘工作準備’的含義,作為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尚普蘭學院為學生提供了使用 AI 的機會,以便他們畢業後能夠立即投入工作,」尚普蘭學院校長亞曆克斯·靴南迪斯 (Alex Hernandez) 表示。「與 Anthropic 的合作正在推動尚普蘭學院的新一輪創新,讓我們有機會吸取有益於所有高等教育的經驗教訓。」

據報導,Anthropic 還希望通過新的學生大使和 AI 「建造者」等計劃推動達成更多與高校的合作,以支持更多學生在學習中使用 AI。美區數字教育委員會 2024 年的一項調查發現,54% 的大學生每週都會使用生成式 AI。Claude for Education 交易可以幫助 Anthropic 讓更多年青人熟悉其工具,而資金充足的大學則為此買單。

因此從商業化路徑來看,B 端許可費模式可以幫助 Anthropic 打開穩定收入源。Anthropic 計劃通過高校支付許可費而非個體訂閱實現盈利。2025年其月收入已超過 1 億美元,教育市場的拓展有望為其貢獻長期增長動力。但挑戰同樣顯著:教師接受度不均、歐盟 GDPR 合規壓力,以及如何證明「學習模式」的長期效果仍需時間驗證。

Google:全棧生態佈局,AI 工具「全家桶」進入課堂

從 NotebookLM 到 Chromebook Plus,Google 憑藉其龐大的產品矩陣,正構建從軟件到硬件的全場景教育AI生態:

  • NotebookLM:其AI 筆記本支持利用人工智能理解任何信息。用戶上傳資料來源,如研究論文、教育標準、講義和課程閱讀材料。然後,NotebookLM 可以回答問題並生成摘要、課程計劃、學習指南、討論問題和測驗,據Google稱所有這些都帶有內聯引文以確保準確性。此外,還支持隨時隨地使用音頻概覽進行學習,它將文檔、幻燈片、圖表等轉換為由兩個人工智能主持人主持的、引人入勝的互動音頻討論,讓用戶快速瞭解任何主題。
  • Gemini 教育功能: 當用戶將 Google AI 直接引入其使用的學習管理系統 (LMS),Gemini 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 (LTI)將由 Gemini 提供支持的 AI 驅動產品(如Gemini 應用程序、NotebookLM、Learn About和Illuminate)直接整合到第三方 LMS 軟件中,首先是 Instructure 的 Canvas 和 Powerschool Schoology Learning。

Google稱,用戶在 Gemini 應用中可以訪問值得信賴的內容和信息。當 Gemini 生成回覆時,用戶可以使用雙重檢查功能來評估網絡上是否有內容可以證實其回覆。Gemini 還可以向用戶顯示其回覆內和下方的來源和相關內容,包括具有類似信息的網絡來源和鏈接,供用戶深入挖掘。

用戶還可以使用 Google Vids 中的 Gemini 更快地製作影片。Vids為教學和學習提供了簡單的影片創建功能。使用 Vids 中的 Gemini,用戶可以創建故事板,包括建議的場景、腳本、庫存影片、背景音樂等,只需向 Gemini 提供簡單的提示或來自雲端硬盤的內容即可。

使用 Gemini 在應用程序的側面板中完成更多工作。例如 Gemini 可以利用從電子郵件、文檔等中收集的見解來幫助用戶總結、分析和生成內容, 所有這些都可以在應用程序的側面板中完成。

Gemini in Classroom 支持生成定製詞彙表。教育工作者現在可以創建自定義單詞表,其中包含與指定年級和主題相關的定義、詞性和示例。所有使用 Gemini for Workspace 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使用 Gemini in Classroom,無論他們使用哪種主要學習管理系統。

Gemini Advanced 中的 Gems 用於支持個性化用戶的 AI 體驗。Gem 是 Gemini 應用的定製版本,可以記住用戶的提示說明以供將來聊天使用。用戶可以通過將資源上傳到自己的 Prompt 說明(例如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計劃和他們過去的一些作業)來使 Gems 更加有用,從而創建一個可以為該學生量身定製個性化資源的 AI 專家。用戶還可以使用 Google 的預製 Gems,例如 Learning Coach,它支持提供分步學習指導以及有用的練習活動(例如測驗和遊戲)。

  • Chromebook Plus:該電腦支持用於輔助教師一天的所有工作,並且內置 Google AI。Help me write 和 Help me read 可以幫助用戶生成副本或理解文本。其可以生成影片通話背景圖像,使用 Live Translate 在媒體流上啟用 100 多種語言的翻譯字幕,或使用新的 Recorder 應用創建帶有轉錄的 AI 錄音。這些功能現在都可用,同時還有 Chromebook Plus 上所有生成 AI 功能的管理員控制等。

OpenAI:投入 5000 萬美元建立產學研聯盟NextGenAI

從 ChatGPT Edu 到 NextGenAI,AI 頭部公司OpenAI 於 2024 年推出高校專用產品 ChatGPT Edu 服務於教育市場,今年 3 月該公司宣佈再投入 5000 萬美元成立 NextGenAI 聯盟,與哈佛、牛津等 15 所頂尖機構合作,提供資金、算力和 API 接口三重支持。其目標明確:將 AI 深度嵌入學術研究與教學,加速從實驗室到產業的轉化。

據稱,新聯盟的資金分配與落地場景:

  • 研究支持:推動醫療、教育等領域突破,場景如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等研究,致力於縮短罕見病診斷週期;
  • 算力支持:為高校機構提供GPU資源,降低模型訓練成本;
  • API 開放:允許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學生微調自有模型,開發創新應用。

Google、OpenAI、Anthropic 是美區頭部的 AI 科技服務公司,當前Anthropic 的「引導式 AI 」試圖在禁止與放任使用間找到平衡服務於教育場景。Google 依靠生態佈局擴大市場份額,而 OpenAI 則通過聯盟模式構建學術-產業閉環,推動 AI 從技術到產業落地。這場 AI 公司佈局教育的終局,顯然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多元共生的教育 AI 生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Edu指南」(ID:EduZhiNan),作者:Edu指南,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