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回歸8000億!揭秘華為年報里的“鴻蒙密碼”

撰文 | 雁  秋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IC Photo

三月的最後一週,Android與鴻蒙兩大操作系統陸續上演大戲,反響不一。

按照Google的計劃,接下來Android所有的開發工作轉移到內部分支,這意味著開發過程將完全在閉門環境中進行。

雖然官方稱此舉並非「閉源」,只是為提高開發效率,但這一說法並未得到大眾認同。有開發者直言:“這損害了開源精神,Android的開放性正逐漸被侵蝕。”

圖源:IC Photo圖源:IC Photo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邊,鴻蒙正以創新開放的態度,在全球科技版圖上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據華為2024年年報顯示,其全球銷售收入達8621億元人民幣。這是時隔4年後華為營收再次突破8000億元,距離最高的8914億元(2020年)僅一步之遙。

分業務來看,ICT基礎設施業務、雲計算業務和數字能源業務穩中有增,終端業務大幅增長38.3%。尤其是智能汽車,雖然規模尚小,但增速遠超其他板塊,同比增長474.4%,首次實現當年盈利。

華為以業績的強勁增長宣告了鴻蒙生態的全面崛起。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鴻蒙開發者超過720萬,生態設備超10億台。網友在社交平台感慨:“十年前,大家都覺得華為的手機系統和汽車業務只是試驗品,誰能想到今天的鴻蒙和智駕已經成為主流?”

圖源:華為官方圖源:華為官方

Android與鴻蒙的「冰火兩重天」,不僅關乎技術生態,更折射出未來全球移動設備市場競爭格局的演變。未來將會有更多廠商與開發者探索多元化選擇,鴻蒙生態處於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歷史節點。

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所言:

“我們深知,生態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開發者,一個好的生態,關鍵在於開發者能用、有用、喜歡用。

我們在生態建設上的首要目標是幫助開發者和夥伴成功,持續服務好我們的開發者,將會是華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生態投入重心。”

01、鴻蒙“臨危受命”

說起鴻蒙,其正式立項是在2015年,但若是算上意識萌芽,恐怕還要追溯到更早。

2012年,任正非在看完災難電影《2012》後,成立前沿技術研究部門——華為“2012實驗室”。當被實驗室工作人員問到“已沒有生態空間,為何還做終端操作系統”時,任正非是這樣回答的:

應儘量使用國外的好東西,包括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但也要確保“被‘斷糧’時,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在當時看來,這個決定近乎“瘋狂”——全球手機操作系統市場被iOS和Android壟斷,微軟的Windows Phone舉步維艱,Samsung的Tizen無人問津。一位參與早期研發的工程師回憶:“很多人覺得這是浪費資源,但任總說,技術自主權比短期利潤更重要。”

同年,王成錄調任“2012實驗室”中央軟件院任總裁。這是一位鴻蒙系統誕生的關鍵人物,他啟動相關研究並提出構想。這其中還有個小插曲,因為怕引起外界過度關注,內部文件都用“分佈式能力增強”來代替“操作系統”。

鴻蒙要做成什麼樣,華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王成錄曾公開表示,在鴻蒙出現之前,所有操作系統都有一個局限,其DNA都是面向單設備的,如手機、桌面電腦、平板等。鴻蒙是唯一幾乎能裝在各種各樣設備上的操作系統,像煙感、燈、相機、門禁、門鎖等,這就意味著設備之間的交互更簡單了。

據王成錄回憶,2017年他向任正非這樣解釋他的工作:“我給任正非演示時,用華為手機‘碰一碰’阿里音箱,歌詞就在我手機上顯示出來。在手機上還可以操作選曲、快進播放。這就是萬物互聯。”

“任正非說這是未來的方向,你一定要做。”王成錄說。

圖源:央視《面對面》節目圖源:央視《面對面》節目

正式決定研發鴻蒙系統那年,華為研發投入596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5.1%。沒有人能夠保證這條路是正確的,這幾乎是一場豪賭。

但一個意外加速了鴻蒙的進程。

2019年,華為手機迎來高光時刻——出貨量達2.4億台,超過Apple,僅次於Samsung。也正是那一年,一紙禁令將華為推至懸崖邊緣,Android系統的斷供,會讓華為全球5億終端用戶面臨系統無法更新的窘境。

餘承東後來在採訪中說:“我們早就預料到這一天,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製裁是一把雙刃劍,它砍斷了華為對Android的依賴,卻也劈開了自主操作系統的枷鎖。幾個月之後,在2019年8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餘承東拋出一個問題:“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

他身後的大屏幕上,「HarmonyOS鴻蒙」初次亮相。

圖源:華為開發者大會2019圖源:華為開發者大會2019

02、五年蟄伏終“亮劍”

初代HarmonyOS反響平平。

這是一個略顯倉促的版本,由於開發時間過短,甚至沒有完整的開發文檔和架構設計說明,HarmonyOS 1.0並未直接應用於手機,而是率先落地於智慧屏產品,也因此被調侃是“PPT系統”。

歷史上沒有一家操作系統是通過模仿成功的,華為無論如何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別無他法。

華為深知:操作系統難在生態建設,生態成,則鴻蒙成。在王成錄看來,生態就得靠自己一步一步構建起來,包括硬件的量和應用的量,必須一個一個來。

華為喊話社會各界力量,包括政府、企業、事業單位,都能與鴻蒙雙向奔赴。與此同時還啟動“耀星計劃”(2017年),投入10億美元激勵開發者。

此外,華為在2019年推出了HMS(華為移動服務)替代GMS(Google移動服務),為開發者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援和服務。一位參與HMS開發的程式員回憶:“那段時間,團隊幾乎住在公司,每天工作16小時,就為了趕在P40發佈前讓HMS能基本可用。”

一年後,也就是2020年9月,HarmonyOS 2.0發佈,並開始面向手機用戶推送。不過適配的APP數量有限,再加上兼容Android,又被貼上“套殼”的標籤。

2022年,HarmonyOS 3.0發佈,是鴻蒙從“替代品”向“主流操作系統”的轉變。三代鴻蒙在交互設計、多設備互聯互通、性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特別是在隱私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到2023年,HarmonyOS 4.0新版本推出,引入了AI大模型盤古提升智能助手小藝的能力,並且搭載設備數量突破7億大關,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操作系統。

轉折發生在2024年。HarmonyOS NEXT移除Android代碼,內核系統不再使用與Android一樣的Linux系統,而是屬於華為人自己研發的微內核,這標誌著鴻蒙系統正式邁入完全自主發展的階段。餘承東在全員信中感慨:“我們用10年時間幹成了歐美同行30年才做成的事。”

在此之前,操作系統大多隻面向於單一的硬件種類,例如Windows之於PC,iOS之於手機,均無法在多種設備上獲得聯動體驗。而鴻蒙的核心創新點之一,在於採用基於微內核設計的分佈式架構,一次開發即可實現多端部署,無論是3C數碼、家電還是汽車等設備,都可以實現統一的生態與體驗。 

圖源:華為開發者大會2024圖源:華為開發者大會2024

根據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此前披露的數據,2024年一季度,鴻蒙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為17%,對比2023年一季度的8%暴漲超過一倍,同期,AppleiOS則從20%下降至16%。這也是在中國市場,鴻蒙首次超越AppleiOS,進擊為僅次於Android的第二大操作系統,且一舉翻過了“16%占有率”這條被廣泛認可的操作系統“生死線”。

自2019年公開問世以來,鴻蒙經曆了五次迭代,用六年時間撕開了iOS與Android築起的鐵幕,為全球用戶提供了“第三種選擇”。它的意義不在於戰勝了誰,而在於證明了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除了創新本身。

尾聲

在中國文化中,“鴻蒙”象徵著一個輝煌而傳奇的時代,華為將其命名自研操作系統,猶如東方文明在科技時代的價值宣言。

鴻蒙不僅為華為帶來了商業上的突破,更為整個中國科技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方向。隨著更多設備加入鴻蒙生態,其他廠商也有機會在鴻蒙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操作系統,形成更多樣的市場格局。

從長遠看,鴻蒙也具備了與全球主流操作系統競爭的潛力。高通宣佈接入鴻蒙系統便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雖然有人認為背後原因並非商業合作這麼簡單,但於鴻蒙而言,此舉為其打開國際市場注入了新動力。

我們也要看到鴻蒙目前的短板,雖然系統已升級為鴻蒙,但多數應用仍為Android應用,這意味著應用開發商們尚未針對鴻蒙系統進行專門開發。

此外,鴻蒙雖然能夠兼容Android應用,但並非所有應用都經過精心適配,使用時難免會出現卡頓和Bug。Google這次將Android開發過程完全閉門,或許也會對部分應用有所影響。

鴻蒙若想借勢打開新格局,改寫全球科技權力版圖,很難,但它正展現出令人期待的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