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種新型食用油:蟑螂油

什麼?蟑螂也能煉油?還是食用油?

你沒看錯,就像我們廚房裡的那些食用油——用花生提煉的花生油、用菜籽提煉的菜籽油那樣,這種新型食用油就是用蟑螂提煉的

先別急著嘔掉晚飯。它們現在還只處於實驗階段;而且,這裏用的蟑螂,並不是出現在你家牆角和垃圾桶的美洲大蠊或德國小蠊,而是同屬於蜚蠊目的另一種昆蟲,叫杜比亞蟑螂Blaptica dubia)

似乎沒那麼噁心了?那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做的吧。

未來蛋白質短缺?昆蟲補上

當然啦,這是個正經實驗,並非為了獵奇。

實際上,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食物危機,尤其是蛋白質短缺的問題,食用昆蟲一直被視為解決方案之一,畢竟昆蟲綱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是整個動物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個綱,多樣性十分豐富,養殖潛力巨大。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我們少吃肉而改吃蟲子,可以有效減少耕地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而且,不少地區的人們都有吃昆蟲的習俗,例如中國的雲南。如今,現代的食蟲行業也應運而生。單是歐洲就有300多家昆蟲公司,昆蟲產品也豐富多樣,既有整條的蟲子,也有衍生品,例如麵包蟲肉醬、黑菌蟲餡餅、蟋蟀粉薯片等。

但吃歸吃,要拿來煉油的話,昆蟲有足夠多的油脂嗎

其實,不同種類的昆蟲,油脂含量差別很大,少則不足10%,多則能高達50%。這比起脂用型豬55~60%的體脂率,也並不遜色多少。昆蟲的油脂類型也很豐富,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有,必須通過食物獲得的亞麻酸和亞油酸也在多種昆蟲里都有發現。

所以這一次,研究者選擇了四種常見的食用昆蟲,試圖以食用油的方式,將它們帶進廚房。除了上面所說的杜比亞蟑螂之外,還有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黑菌蟲(Alphitobius diaperinus)。

後兩者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其實,黃粉蟲的幼蟲就是大名鼎鼎的麵包蟲,是養蜘蛛、蜥蜴或是養魚養鳥時的常用飼料;黑菌蟲則是一種儲糧害蟲,喜歡吃穀物,對糧庫、大米加工廠、麵粉加工廠都是嚴重的危害。

研究者將四種冰凍昆蟲分別泡在水裡,用聲波震動、打碎、混勻,再經過兩輪的旋轉離心來分層,最終得到四種昆蟲的油。據研究者介紹,相比於傳統的有機溶劑萃取,這種用水萃取的方式更加綠色環保,油的質量也更好。

E即為萃取得到的油|參考資料E即為萃取得到的油|參考資料

食物的什麼最重要?色香味

光是煉出油當然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它們適不適合被端上餐桌。研究者從顏色、氣味、熔點等多個方面,對這四款新型食用油進行了詳盡而嚴謹的評估。

下圖是他們得到的四種昆蟲油——在室溫下,它們都是顯而易見的黃色液體。研究人員不單單是靠肉眼來判斷,他們還用了一種分光光度法,對顏色進行專業系統的量化。從數據上看,四號選手蟑螂油有著最深的黃色,一號的黃粉蟲油則黃色最淺;同時,這四種液體中都透著淡淡的紅色,尤其以家蟋蟀油最為明顯。

黃中透紅|參考資料黃中透紅|參考資料

研究者猜測,這種黃里透紅的顏色,可能跟類胡蘿蔔素有關,這種天然色素存在於昆蟲的外殼和它們體內流動的血樣液體中。如果這個猜測能被證實,那昆蟲油也會成為類胡蘿蔔素的一個食物來源,跟我們吃西藍花和胡蘿蔔的效果相似。另外,這種顏色和我們習慣的花生油、菜籽油等都很相似。在研究者看來,這些特點能讓消費者更好接受這種新奇的食用油

為了評價氣味,研究者分析了每一種油當中所含有的芳香化合物,每種化合物都有各自對應的氣味特點。從數量來看,這些油裡面的芳香物質都比較豐富。家蟋蟀油以20種芳香化合物位列榜首,杜比亞蟑螂油以19種緊隨其後,黃粉蟲油與黑菌蟲油則相對較少,分別是10種與11種。

從氣味類型來看,家蟋蟀油也是遙遙領先的。你可以從中聞到有如芝士和黃油的甜味,混合了香蕉、椰子和柑橘檸檬的果香,以及一些像薄荷、青草、鬆柏之類的植物氣味;但又不盡然是這樣清新甜膩的,它還有像威士忌一樣的酒味、像醋一樣的酸味——這些混在一起,應當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富有層次感的氣味。美中不足的是,家蟋蟀油還含有一種萜烯類物質,聞起來像嘔吐物和發餿的牛油。

黃粉蟲油和黑菌蟲油的氣味則相對單一。前者以甜味為主,兼具一些像樟樹和草本的植物氣息,以及醋酸味和魚味。後者也多是甜味、青草味和果香,搭配了一點酸味和餿味。

這三種昆蟲油所含有的芳香化合物,不少都存在於我們現有的食用油當中——這樣看來,它們似乎還挺有希望能夠通過氣味這一關,成為新型的食用油。

相比之下,杜比亞蟑螂油就太令人失望了。雖然它也有杏仁味、青草味、甜味和果味之類的香氣;但它有足足7種聞起來不那麼令人愉悅的芳香化合物,要麼是發餿的,要麼就是嗆鼻刺激的。研究者在論文里也如實「抽水」,他們在提煉蟑螂油的過程中,就聞到了一些糟糕的味道。

這些油脂的氣味,可能會受萃取方式的影響。先前有過另一個研究,認為昆蟲油是無味的;研究者解釋道,之前的那個研究有蒸發的步驟,在一定溫度下,可能會讓特定的芳香化合物從油裡蒸發掉。所以,等提煉方法有所改進的時候,我們或許還是能夠享用到杜比亞蟑螂油呢!

可惜的是,這項研究並沒有用這些昆蟲油做上幾道菜,從味覺上給出進一步的評價。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測量了這四種昆蟲油的結晶點和熔點,並計算了它們的萃取效率。他們認為,這四種昆蟲的煉油方法都有待優化,我們還可以從蟲體中獲得更多的油脂;同時,已經煉出來的油也可以繼續萃取分離,從而得到品質更高的食用油

或許未來,我們不吃炸雞炸豬排了,餐桌上擺的是家蟋蟀油炸麵包蟲、黑菌蟲油炒蟑螂……想像一下,嘎吱嘎吱脆的似乎也不錯?

參考文獻

DA Tzompa-Sosa,L Yi,HJF van Valenberg and CMM Lakemond.Four insect oils as food ingredient: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insect oils obtained by an aqueous oil extraction.Journal of Insects as Food and Feed.2019.

DOI 10.3920/JIFF2018.0020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