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Android「假開源真封閉」:開發者們該何去何從?

作者鍾文

這兩天,技術開發領域的大新聞被Google一手包攬:

愛範兒在327日放出——「Google決定終止開源Android」的消息引發了軒然大波。

外媒Android Authority最先報導了這一情況。Google已向其證實,Android開發將全面轉向內部進行,最快下週開始。這意味著未來Android的所有核心開發都將移入私有環境。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安卓開源項目)是Android的開源基礎,由Google主導並開源,提供Android操作系統的核心代碼。而GoogleAndroid的開源策略一直分為開源部分和閉源部分。如今,出於減少重覆開發和內部統一維護的考量,Google決定不再持續維護開放源代碼項目,但仍會在特定時間節點發佈源代碼。

爭議「假開源真封閉」

AOSP基於Apache 2.0開源許可證發佈,內部所有代碼都是公開的,類似於一個技術社區,任何人都可以下載、查看、提交修改,基於此開發和調試任意軟件。而對於內部閉源分支,是Google獨立維護的部分,它擁有更完整的Android核心功能

簡單來說,Google後續將會統一發佈新版本,這時基於開源的開發者可以看到AOSP代碼的變化。而這對於已經和Google簽訂協議的手機廠商來說,基本不會受到什麼影響,普通Android的消費者也不會感知到任何變化。但對於很多中小開發者來說,他們基於開源AOSP進行實時開發,現在則需要延遲等待

最大的爭議也源自這裏——兩個分支移入一個分支進行私有環境開發,開源部分不再實時更新,那麼,在特定時間節點發佈源代碼是否可以直接理解為終止開源

矽星人Pro獲得的一份Google給中國開發者發佈的聲明信中也強調,Google仍然會持續發佈Android的源代碼,因此這次調整併不意味著Android變成閉源系統。

儘管Google已經給出了直接回覆,但人們依然有著不同理解:在Google逐漸收緊Android控制權的大背景下,意味著最終導向一個閉源系統。

這種向私有開發的轉變並非突然發生,多年來,Google一直在默默強化自己的鐵腕政策——如今的Android早已不像過去那樣開放,雖然依然保持著AOSP的更新。例如,大概十年之前,Google已經開始逐漸將一些核心功能轉移到閉源分支中。並且,很多非核心功能也已經在開源的過程被放棄。這讓Google對平台有了更大的控制權

一名海外開發者認為,這已經破壞了AOSP原本的技術社區氛圍。「Google推出不受歡迎的變更之前,開發人員和用戶也不會有那麼多機會向Google提出質疑了。

原則上,AOSP作為Android開發者社區的重要支持社區,對於開發者的反饋和參與受到一定的限制,過去可以參與討論、提交補丁,現在互動將減少,社區在Android生態中的作用可能會減弱。

長期從事手機領域開發的人士認為,「Google有點像是溫水煮青蛙」,慢慢地它會全部關閉所功能「我們已經習慣了。」

這有據可考。從過去的很多案例來看,開源和閉源的爭論一直都是一個和生態、商業關聯的動作,也是一個互相拉扯的過程。

不少媒體引用了Oracle在收購Sun時,對OpenSolaris項目延遲開源的動作。但這其實也有另外的案例:當年紅帽(Red Hat)修改CentOS更新策略曾引發不小風波。紅帽對CentOS的更新策略進行的重大調整,也引發了開源社區的巨大爭議,甚至被部分用戶視為變相閉源。最初Fedora也就像是如今的AOSP,採用實時滾動更新模式,極客玩家用它來嚐鮮。紅帽通過收集FedoraBug信息優化後,推出付費的穩定版本RHELRed Hat Enterprise Linux)供企業客戶使用。為滿足開源協議要求,紅帽會在RHEL發佈後延遲推出CentOS免費版本。當時也有不少服務器廠商借此撿漏,免費使用企業級系統。

兩個案例的核心都反映了開源商業化中的經典矛盾:由於不滿一些企業長期吃免費午餐,企業如何平衡社區貢獻與盈利需求。

但這裡面仍然有顯著的不同:服務器領域的穩定性要求更高,沒有最新的支持,會發生更為嚴重的宕機,反應更為即時和激烈。智能手機構建實際上是手上的各式各樣的應用。這個過程相對更長,最後也會有更強的依賴性。

如今,AOSP面臨的情況其實恰恰相反——主流廠商們已經和Google簽署了合作,這樣商業的關係已經構建,因為Android的核心功能大多依賴GMS這種強勢地位已經建立——一定程度上也沒必要再去削弱廠商蹭用AOSP的難度。

最直接受苦就是那些中小開發者,也可以說是喜愛嚐鮮的極客玩家。當他們等到延遲發佈的AOSP版本時,新功能早已在新款安卓手機上普及,失去了嚐鮮的樂趣。

一次「開源霸權」的警示

雖然此次Google對於AOSP的「強行」調整,沒有為其各大協議授權的科技大廠和他們的用戶們帶來最直接的影響,但無疑給我們敲響了一次警鍾:Android沒有實質性的「閉源」,但Google作為核心貢獻者,正在收緊控制權,讓自己「說了算」。

開發者們認為,這是一次「開源霸權」的警示:過度地依賴單一技術路線,可能存在系統性的風險。

回顧Android的發展史,它起初是構建在開源基礎上的手機系統,並且已經基於此獲取了強大的市場份額。

AOSP技術社區中,往往也正是一群號召「技術中立」的擁護者。一開始,Google扮演著「開源精神領袖」的角色——AOSP代碼共建和開放,開發者可以自由修改和構建系統,也無需捆綁服務協議。

也正是靠著這種開源的精神,Google構建起了繁榮的開發者社區。但在Android獲得移動系統市場的強勢地位之後,即使自己「封閉」一些,收緊控制權,也不再影響目前的市場份額。

對於受影響的這部分喜愛嚐鮮極客用戶們,認為「這是一種破壞AOSP衍生項目可行性的陰險做法

消費者在意的是技術落地後的場景體驗,開發者尋找的是高靈活性和創新空間,行業密切關注的是AOSP事件後構建的新秩序。

Google已經實現了移動時代的「開源霸權」,但在AI大模型技術當道,多終端協同的時代下,一個新的終端生態也在醞釀。

例如,如果AOSP保持開放性和快速迭代,會使得開發者能夠更快地創建跨設備的應用,並為不同的硬件平台(如電視、智能穿戴、汽車等)提供支持。小型開發者能夠在多個終端設備上開發和調試應用,並為其定製獨特的功能。

反之,就弱化了它在多端場景上開發表現。

開發者們保持技術多元化的路線,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系統性風險,同時也是在未來能更有底氣的進行選擇。

國內也有不少廠商曾經嘗試過自主研發移動操作系統在如今的格局看來,鴻蒙操作系統成為了唯一能夠成功的角色這也正是開發者、用戶甚至是廠商的一種新的選擇。

對比目前的主流系統的發展史,蘋果iOS、GoogleAndroid和微軟Windows,以及鴻蒙操作系統等,普遍認識是開源與閉源方面的策略各有不同如果更傾向於系統級的開發,鴻蒙系統擁有更大的優勢更重要的是,作為國產系統,鴻蒙是現在國內開發者群體中的一股新興力量,儘管生態體系依然在完善中,但技術開發的發展趨勢是圍繞鴻蒙生態展開的——中國已是軟件應用大國,AI大模型技術應用也正在爆發,跨端跨系統的協同交互成為必然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產自研的路上,開發者有了自主權的選擇。鴻蒙支持一次開發,多端部署:支持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智能家居、車載系統、IoT設備等,超級終端允許多個設備共享資源,協同工作,並且支持多模態交互,提供更智能的體驗。

「我們應該對技術開源這種事情祛魅,把精力和目光放在面向未來的系統生態中。」一位開發者說。

經驗老道的開發者們不會陷入開源閉源的爭論,糾結這種爭論本身也沒必要。因為無論選擇哪個系統、哪個生態,生態的支持力度、開發環境的便利性和系統的流暢性才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警惕「開源霸權」規避「路徑依賴」,在最重要的時刻有底氣。國內開發者、大廠和用戶們都應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