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能不能支棱起來?

近日,濟南市統計公報披露最新人口數據:2024年末,濟南常住人口951.5萬人,比上年增加7.8萬人,增長0.8%。
從人口增量看,這一成績放在全國可以說十分「能打」,在一眾北方城市中更稱得上亮眼——超過了成都、武漢等省會城市,略低於長沙、杭州。

就在統計公報公佈沒多久,《濟南市人才政策「雙30條」(2025版)》正式對外發佈。公開報導顯示,這是該政策兩年內第三次迭代。
加大對青年科創人才特別是創業人才支持力度,新增3項具體政策,每年新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對於此番人才政策升級版,有媒體用「超預期的政策更新速度」「空前力度」來形容。
不難看出,即便人口增勢向好,但濟南的「危機感」有增無減。這座北方省會的壓力從哪裡來?
一個不容樂觀的事實是,山東2024年常住人口減少42.8萬人,過去三年人口規模大幅縮減近90萬。嚴峻形勢下,全國第二人口大省急需一個強有力的增長引擎幫助扭轉局面。重要關頭,一度飽受「弱省會」爭議的濟南,能不能支棱起來?
一、出招
這幾天,濟南「搶人」的消息又上頭條。
濟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透露,濟南主動對人才政策「雙30條」(2024版)進行優化調整,形成了更符合新時代要求和濟南發展實際的《濟南市人才政策「雙30條」(2025版)》。
其中多項舉措力度之大備受關注,比如:
新增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建設相關政策,根據成效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
每年遴選數十名創業人才、高層次人才和處於初創階段的博士後創業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50萬元、30—50萬元資金支持;
聚焦青年人才關心的住房問題,在保障購房補貼、生活補貼優厚待遇的基礎上,追加住房公積金繳存及留濟補貼、人才公寓等後續支持。
當地相關負責人在發佈會上直言:「今天的濟南,正在拿出最大誠意、最實舉措、最優服務,讓人才站C位、當主角。」
「誠意」還體現在超預期的政策更新速度。據公開報導,濟南人才政策「雙30條」即《濟南市人才服務支持政策(30條)》與《濟南市人才發展環境政策(30條)》,首次發佈於2022年。2023年底,優化後的「雙30條」(2024版)對外公佈,至此次優化再升級,已是同一項政策兩年內第三次迭代。
事實上,濟南近幾年在「搶人」這件事上一直很拚:
2020年,濟南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台「零門檻落戶」政策;
2021年起,以「一座城的名義」,連續四年為大學生舉辦畢業典禮,市委書記親自「喊話」留人;
2022年,濟南人才政策「雙30條」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40條」先後發佈;
2023年,推出首屆海右人才節,涵蓋5大類206場活動,並為求職群體提供食宿玩樂等系列優惠;
2024年,舉辦首屆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面向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推出2.6萬個崗位……
不誇張地說,在全國頻頻掀起的「搶人」熱潮中,這座北方省會的存在感相當高。
從人口增勢來看,濟南這幾年的表現也不算差。2021年至2023年,濟南常住人口規模分別增長9.4萬人、7.9萬人、2.2萬人。
當地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末濟南常住人口951.5萬人,比上年增加7.8萬人,增長0.8%。這一增量不僅在全國已公佈數據的城市中排名靠前,還超過了成都、武漢、南京、福州等省會城市。在一眾以南方城市為主的「增長大戶」中,濟南的出現則顯得更為不易。
與此同時,2024年人口增速相比2023年(0.2%)實現翻倍提升的「佳績」,也在當地媒體的報導中被頻頻提及。
二、重擔
從其超常規的人才政策更新頻率與不斷加碼的支持力度看,儘管過去幾年已經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濟南的緊迫感卻絲毫未減。
有觀點直指潛藏危機:「放眼整個北方,人口向長三角、珠三角‘單向失血’的態勢仍未逆轉。」作為我國北方經濟大省、全國第二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濟南顯然無法置身事外。
根據近期公佈的各省人口數據,2024年末,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278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萬人;江蘇常住人口8526萬人,與上年末持平;浙江常住人口667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3萬人。
同期,山東常住人口10080.17萬人,比上年減少42.8萬人。這意味著,山東成為全國經濟前四強省份中唯一一個人口負增長省份。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山東連續第三年人口負增長。自2022年首度負增長以來,山東過去三年人口規模分別減少7萬人、40萬人、42.8萬人,大幅縮減近90萬人。

仔細梳理數據,這個曾經的生育大省近兩年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不單單只是「生不動了」。
根據當地統計局公佈的相關數據測算,過去三年間,山東人口自然增長量分別為-9.45萬人、-22.1萬人、-16.8萬人,機械增長量分別為2.24萬人、-17.7萬人、-26.03萬人。
也就是說,在人口自然增長率整體下降趨勢下,山東人口淨流出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加劇了人口流失。短短兩年間人口淨流出超過43萬人,這也引發外界關於山東人口規模將跌破一億的擔憂。
有專家分析,在全國總人口規模連續減少的背景下,廣東常住人口保持穩中有增,不僅得益於相對較高的生育率,還包括對外來人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人口向廣東聚集的趨勢依然明顯存在。
反觀山東,人口老齡化程度位居全國前列與人口流失急速加劇的雙重「暴擊」,亟待破局。而當「人口爭奪戰」的贏家越來越集中於省會和中心城市,在近年來頻頻發力「強省會」的山東,濟南理應挑起更重的「擔子」。
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背靠過億人口大省腹地的省會城市,過去一段時間的人口增勢並未達到預期。
此前山東省委、省政府發佈的《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及《濟南市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0年)》,都曾明確提出到2025年濟南常住人口總量預期在1000萬人左右的目標。但目前來看,近50萬人的缺口,很難在僅剩的一年時間里補上。
「對比現有國家中心城市,千萬人口與萬億GDP構成核心指標」,用當地媒體的話說,常住人口破千萬不僅是城市能級的躍升,更是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關鍵拚圖。

而眼看兄弟城市青島先一步邁過千萬人口大關,晉級成為全國「雙萬城市」中唯二的非省會城市之一,濟南的「焦慮」也就更加不難理解。
三、困局
破局的關鍵,在產業與人才。
如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樊傑所言,過去是「人隨產業走」,未來則可能是「產業隨人才走」。城市能否尋求產業與人才高效適配的「最優解」,將是新一輪城市競爭勝負對決的關鍵所在。
這也是濟南近年來一直努力突破的困境。
此前齊魯人才網針對山東高校畢業生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人才競爭決定著畢業生的留存與否,在各項畢業生流動因素中佔比數別為21.81%、20.90%和19.74%;只有15.37%的畢業生關心當地人才政策。也就是說,相比一個政策優惠的城市,畢業生更願意選擇一座配套設施完善且更具發展潛力的城市。
換言之,在政策引導帶來短期效應之外,如何真正留住人才、「人盡其用」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根據當地媒體此前研究,2018-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市場化就業省內流動從68.21%上升到87.37%,呈現逐年遞增態勢。與此同時,濟南、青島、煙台人才吸引力較強,分別吸引了24.46%、22.15%、13.57%的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共計超過全省6成。

《濟南日報》此前曾指出,隨著濟南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四大主導產業鏈式集群規模化發展崛起成勢,高能級的產業發展釋放出大量人才需求。而因為缺少統一開放的產才供需對接平台,就業信息不對稱、崗位供需不匹配一直是困擾產業發展和人才就業的兩個突出問題,產業鏈與人才鏈難以深度融合。
針對這一痛點,濟南在全國首創覆蓋城市全域人才就業大數據平台系統——「海右人才就業數智化平台」,著力打通微就業、靈活就業、大學生精準對接渠道。
此次最新推出的《濟南市人才政策「雙30條」(2025版)》,亦在多處提及「產才融合」。濟南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抓好產業鏈人才引育,以需求為導向精準招引緊缺型人才,推動產業人才供給與企業發展需求精準匹配。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最大底氣,產業則決定了城市對人才的長久「引力」。面對日趨激烈的「搶人大戰」,濟南顯然還有更大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