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A: 90 分,專家 B: 56 分!研究生論文盲審倆分數相差34分不讓答辯,導師怒發朋友圈:離譜至極…
來源 | PaperRSS
論文盲審,就是指學生的論文被送給專業相關的專家審閱,而專家和學生互不知道對方是誰。盲審結果很重要,有時可以決定學生是否有機會參加答辯,甚至是否會被延畢。

不同的高校對盲審成績的要求不一定相同。比如,有的高校規定只要論文及格了,學生就可以參加答辯,不及格的話還可以申請增評或者修改後參加二審;有的學校二審及格就過關,有的要75分才能過關;而有的高校規定論文只要被評為D等,學生就沒有了申請複審的資格,只能坐等延畢;有的學校規定學生不滿盲審成績可以申訴,但之後必須得雙A才能參加答辯。挺複雜的。
其實不管學校有什麼規定,學生基本上都能接受,也能理解,畢竟學校是一視同仁的。
但有一點讓學生不太能理解,那就是不同專家給同一篇論文打的分差距太大,大到有的專家給A等或者90多分,有的專家給D或者40來分;而且,專家的評價有時候還是相反的,一個說具有創新性而另一個說完全沒有創新性,一個說結構清新而另一個說結構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修改論文。

浙江的一位公共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就處在這種境況中。
兩位專家分別給了他90分、56分,給分相差34分,而且一位專家的評閱結果是「同意答辯」,而另一位專家是「不同意答辯」。學生懵了,沒想到兩個得分和結果都如此懸殊。
不同意他答辯的專家說,他的論文的主要問題在於引用的案例沒有參考性。案例沒有參考性,可能是案例不夠典型,可能是與觀點不契合,這不就等於說整篇論文根本站不住腳。
但學生的導師不這麼認為,導師覺得學生寫得不錯,所以強烈建議他向學校提出申訴。

導師還為此發了一條朋友圈,說「離譜至極」。
這個學生就給學校提交了申訴書,學校也同意了他修改後重新送審。目前,他還在忐忑中等待評審結果。

確實有點讓人迷惑,為什麼學生導師認為沒什麼問題的論文,而盲審專家會認為問題很大呢?
● 第一種可能,也應該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就是不同老師的評價標準不同。就是說,他們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標準客觀評價論文,並沒有帶入主觀情緒,你的論文在某位專家眼裡就是垃圾。
● 第二種可能,專家帶入了主觀情緒。一般來說,專家有沒有帶入較強的個人情緒,別人是不會知道的,但也許會有例外。

一個廣西網民說,當時他們組兩個都沒通過盲審,導師覺得不可思議,就親自去瞭解了情況,原來那個專家當時心情不好,就胡亂給了低分,後來導師直接通知他們論文通過了。
如果是前者,倒是無可厚非,評價文章本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如果是後者,那學生就有點冤了,不僅可能因此延畢,還有可能丟掉簽約好了的工作。

盲審就像「彩票抽獎」
有人呼籲修改「一票否決製」
其實因為盲審,導師和外校撕逼的事並不少見。
202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馬毅,就曾接連發聲炮轟電子科技大學(下文簡稱成電)「不尊重人才」「不再會與其有任何瓜葛」, 甚至「奉勸國內優秀的學子,選擇心儀的大學的時候,也引以為鑒」,一時掀起熱議。

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所帶博士生盲審掛了而慘遭清退,無法拿到博士學位,而且沒有機會延畢和二次答辯了。

馬毅表示,自己這名學生非常優秀,提交論文時剛好卡在了博士最後一年,本來自己都留了伯克利博士後的offer了,但因為盲審時外審有意見(完全是誤會和格式等小問題)等原因說錯過校內學位評審時間,被通知無法再拿到博士學位。
這也讓不少導師表示,不能因為所帶博士生優秀,就認為其盲審一定沒問題,盲審有時候會掛的出乎你意料,一定要給盲審留足時間,別太自信…
越來越多的碩博生也表示,自己也經歷過自信以為盲審一定過,結果卻掛了的情況,有時候真是欲哭無淚。




近幾年,在翟天臨事件發生後,論文抽檢越來越頻繁,盲審也越加嚴苛。
盲審的本意是把關研究生質量,拒絕「水貨」研究生,可這不意味著盲審制度就一定沒有漏洞。
就像上文提到的申訴後的二次盲審因為換了專家而由不通過轉為通過一樣,盲審如何挑選專家?由誰來挑選專家?專家的人品怎樣?這些都太主觀,而一票否決制度又將研究生一錘定音,這似乎不太合理。

歸根結底,一方面,我們不能在面對盲審時太過自信,一定要給自己留足時間來應付變數。自從翟天臨事件後,論文審查愈發嚴格。但現在的匿名評審制度就像開盲盒遊戲:你不知道會遇上什麼樣的評委,不知道他們的評審標準,更不知道對方當天的心情指數。更致命的是”一票否決”機制,就像買彩票全憑手氣,讓很多學生直呼”輸不起”。
另一方面,盲審制度的不合理環節,也應當有一定的改善,畢竟是一票決定別人前途的事,自當更慎重和嚴謹些。
面對這種現狀,過來人給出生存指南:首先給自己留足”安全期”,別把盲審時間卡太死;其次呼籲改革評審機制,比如引入爭議論文的多人複核制度。畢竟,這關繫著無數學子的人生轉折,不能全憑運氣決定命運。就像網民「抽水」的:”盲審不該是玄學,學術評價需要更科學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