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讓吉卜力以宮崎駿最討厭的方式爆紅,但我們不必焦慮
在「吉卜力的風」吹了一禮拜之後,Sam Altman 在參與播客節目時,回應了對 GPT 超強的生成能力,對人類創作的威脅。

在節目中,播客主持人告訴了他,宮崎駿曾在多年之前嚴詞拒絕由機器生成的畫面,並表示, 對於企業家來說 AI 能很好的降本增效,但對藝術家來說,「讓人感覺不怎麼舒服。」
Sam Altman 的態度一如既往,「創作的民主化是社會的一個巨大的勝利。這並不是完全的勝利,肯定有負面的影響。但我認為總的來說,這是一場勝利。」
AI 創作到底是民主化還是版權小偷,還在沒完沒了地吵,但是勝利肯定是勝利了——這是 OpenAI 的勝利。
人人都愛吉卜力
2001 年,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日本首映,它一舉打破由《鐵達尼號號》創下的日本本土票房記錄,以 308 億元的票房,穩坐日本影史冠軍長達 20 年。同時接連斬獲國際大獎,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動畫電影之一。

片中,在千尋意識到自己必須面對被困在湯泉屋的處境時,白龍安慰她,這一段台詞也成為萬千影迷心中的溫暖經典:
「要記好自己的名字,名字一旦被奪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二十多年後,在 OpenAI 發佈最新的 GPT 生圖功能時,宮崎駿的電影也要面對「名字被剝奪」的危機。
在幾行簡單的提示詞的加持下,無論是生成還是改換,這些「GPT 版」吉卜力人像,就算是直接剪切下來,貼進《千與千尋》里做個小角色,都沒有違和感。






到後面,果然有套殼應用不願錯過這個大風口。隨著 GPT 應用內風控規格的提高,專門針對吉卜力畫風做了個「套殼」:

實際上,吉卜力向來是生成式 AI 應用的「標配」畫風。在這一輪 GPT 的更新之前,各個廠商的模型、產品,都或多或少用過「吉卜力化」的圖片,作為展示案例。
但一次火得超乎想像,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Sensor Tower 統計,ChatGPT 的活躍用戶數、應用內訂閱收入和下載量,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全球下載量和周活躍數,增長了 11%和 5%,應用內購買收入增長 6%。
這些數字都是在「吉卜力化」之後觀察到的,後來連 Sam Altman 也加入了這個陣營,把自己的 X 頭像,換成了吉卜力化之後的版本。

有網民感歎,OpenAI 也真是命好,火起來的是吉卜力而不是迪士尼。相比於後者的「地表最強」法務部,吉卜力簡直是佛系的不能再佛系,連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聲明文件,也是 AI 偽造的。

事情是怎麼發展到這一步的?AGI 怎麼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 All-Ghibli?沒人知道。但說來也很簡單:人人都愛吉卜力。
荷李活不語,只一昧地反對
吉卜力繼續沉默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唇亡齒寒,有的是人替宮崎駿生氣和難過——主要是荷李活的從業者們。
2010 年代迪士尼頻道熱播劇《怪誕小鎮》的創作者亞曆克斯·赫希 (Alex Hirsch)諷刺地回應奧特曼 :「哇,恭喜!使用吉卜力的作品來訓練你的模型,並用吉卜力的名字來推廣它,真的幫你賺了大錢!而且你打算向吉卜力支付一大筆版稅,這也證明你是個好人!」

這些反對聲中,Zelda Williams 的反應是最激烈的,她是已故喜劇演員 Robin Williams 的女兒,她連續發了幾條 Instagram 筆記大力抨擊。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Robin Williams 為動畫電影《阿拉丁》中的神燈精靈配音,他精彩的表演讓這個配角,一下子成為大受觀眾喜愛的角色。

因為預期外的熱度,迪士尼私下違反合約,擅自把沒有用上的精靈配音素材,挪用在市場營銷和廣告內容里。這使得 Robin Williams 大為震怒,很長時間都不再和迪士尼合作,最終迪士尼公開道歉。

那還是在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大公司就已經無視合同,「為所欲為」。這樣想來,Zelda Williams 的反應也就不難理解,她激烈批評生成式技術,認為這樣得來的東西,絲毫沒有靈魂。
當然了,圍觀群眾都表示圖個樂而已,大家的生活都不輕鬆,何必上綱上線。

大部分 AI 創作都會失敗,只有一些會成功
正在這個風口浪尖上,《幽靈公主》 4K 修復版在北美 IMAX 影院上映,發行商 GKids 的副總裁發表聲明,沒有明確回應,只是說,「在這個科技試圖複製人類創作的時代, 我們很高興看到觀眾依然珍視影院的觀影體驗,欣賞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感受它們所承載的、純粹的手繪之美。」

強調「手繪之美」,多多少少能看出來有點心懷不快——實際上,宮崎駿和一眾藝術家所打造的,顯然不僅僅只是畫風,而是一種系統的美學。
吉卜力工作室非常擅於講故事,而且是複雜的故事。題材和思想常常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反戰、與大自然的關係等等。把宏大乃至沉重的議題,包裹在一個異世界冒險故事里。
內核複雜的故事,卻是以溫暖清新的繪畫風格,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龍貓》原本是一隻「怪獸」,卻敦實可愛,無臉男這隻幽靈,一身黑袍沒有五官,也完全不驚悚,只是散發著孤獨和寂寞。

人人都愛吉卜力是有原因的,宮崎駿借由自己的畫筆,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批判,畫風僅僅只是一部分。
在 Sam Altman 的作客的播客分享中,他提到曾經 OpenAI 也被「唱衰」過。

「曾經 OpenAI 也聽到過這種聲音:你只是一個小小的研究實驗室,Google會碾碎你,吞掉你所創造的價值。 你不可能和大公司競爭。」他提到,如今很多初創公司都被認為是「套殼」,但na創業者們不應該因此失去信心。
「他們中大多數人會失敗,做的不好,但其中的一些會找到一個持久的業務並產生大量價值,這就是如此。 大多數創業公司都失敗了, 有些成功了,這就是世界的樣子。」
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吉卜力並不是每一部電影都是爆款,更不是每一位導演都能成為宮崎駿。
所以荷李活從業者,暫時可以把心放回肚子裡,生成式 AI 的創作之路,大概率也要重覆同樣的故事:絕大多數 AI 生成的圖像或者影片,不管當下它們得到了多少次點擊、瀏覽和觀看量,都不會成為宮崎駿那樣的經典。

不過有一些會成功,可能是作為人和 AI 的共同創作的作品,也可能僅僅只是作為輔助人類的工具。正如 Sam Altman 所說,大多數的嘗試都失敗了,有一些會成功,這就是世界的樣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PPSO」,作者:發現明日產品的,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