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非得用DeepSeek看病,建議這麼看

你用DeepSeek看過病了嗎?

打開它,說出自己的不舒服或拍照上傳檢查結果,幾秒後就能得到診斷和治療建議。繼續問這個病是怎麼回事或藥怎麼用,它還能給出更詳細易懂的解釋,有問必答。

不花錢、不用搶號,還比醫生耐性得多,是不是以後看病找DeepSeek就行?如果問DeepSeek本人,它會回答:

DeepSeek對自己可不可以看病的回答 | DeepSeek截圖DeepSeek對自己可不可以看病的回答 | DeepSeek截圖

實際讓DeepSeek看一次病,你會在回覆的末尾見到一個提示框:

問其他問題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這個提示框 | DeepSeek截圖問其他問題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這個提示框 | DeepSeek截圖

「不能」「不應」「僅供參考」,這是DeepSeek太過謙虛,還是看病這件事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下面,我們來看看到底能不能用DeepSeek看病,和怎麼用它把病看得更好(附詳細提問模板)

能不能用AI看病?當專家不能,當助手很能

有一種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助手(AI)看病的方法是,得到它的回覆之後就給自己確診,然後聽從AI建議開始吃藥,就像剛剛找醫學專家看過病。

可是,醫學專家看病時很少單憑幾句描述或者一張檢查單,就給出一個確定的診斷,接下來可能還會做這些:

1. 追問患者漏說的重要信息,比如還有沒有這裏痛那裡麻、月經怎麼樣、家裡人有沒有類似的病;

2. 看看和按按不舒服的地方,聽聽心肺,做些測試動作;

3. 開出另外幾項檢查,分辨表現相近的疾病、確定診斷;

4. 根據個人的年齡、肝腎功能、體重和偏好,為同一種病開出完全不同的處方。

現在,AI還不能做到所有這些。

而且,目前幾乎所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存在「幻覺」,也就是它們在回答問題時,有可能輸出看似合理,但實際上並不準確的信息。「幻覺」出現在醫療中,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DeepSeek也有「幻覺」問題,這是大模型天生的缺陷,完全消除「幻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因此就像DeepSeek自己說的,它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不過,另外幾種使用方法下,DeepSeek等AI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在2024年11月發佈的《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提到了這樣幾個場景:

1. 掛號之前:輸入自己的病史,請AI推薦先掛哪個科室的號(智能門診分診)

2. 就診之前:請AI提供可能的就診流程、注意事項,如可能需要空腹就診以便進行某項檢查(智能就醫諮詢)

3. 確診之後:請AI解釋疾病信息、醫學名詞、健康管理方法等(醫療諮詢機器人),向AI諮詢藥物可能的副作用、與食物或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等(患者用藥指導智能輔助)

獲得這些信息,也許可以幫助你掛對號、更快做上檢查,更早得到確診。見醫生時,由於你提前整理好了自己的病史、想向醫生確認的問題,所以能在同樣的看診時間里得到更多信息。回到家之後,因為你已經瞭解藥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項,於是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這樣,AI就成了專業又耐性的看病助手,幫助你獲得更好的診治。

法治日報報導AI問診導致病情延誤事例,並討論AI醫療如何發展 | 微博@法治日報法治日報報導AI問診導致病情延誤事例,並討論AI醫療如何發展 | 微博@法治日報

確診之前,這麼問更容易得到正確答案

AI有成為得力看病助手的潛力,但看病時描述得不全,可能導致回覆不準確。那麼,不確定自己得了什麼病的時候,應該怎麼向AI提問呢?下面,我們整理了一個詳細的模板,梳理一遍,也許能幫你避免疏漏:

一定要寫的病史

1. 性別____,年齡____;

2. 最主要的症狀是____,持續/間斷出現了____(小時/天),是突然/逐漸出現的,當時正在____(如運動中、運動後、休息時、情緒激動中、特定姿勢下),自己認為可能的原因是____/之前做了____不尋常的事;

3. 症狀部位在____,範圍直徑____釐米,性質是____(比如像針刺、火燒、螞蟻爬),是/否放射到其他部位,不適程度____(影響/不影響吃飯、走路、工作等),做____可加重/減輕症狀;

4. 其他可能有關的症狀有____,在主要症狀之前/同時/之後出現;

5. 以前發生過____藥物過敏,____食物過敏;

6.(女性填寫)近期月經規律/有變化,具體變化是____。

有就寫、沒有就不寫的選填病史

如果存在以下情況,建議提問時一同描述:

1.本次發作之前有過相同症狀,第一次出現是在____(天/月/年)之前,症狀出現以來____(天/月/年)發作一次,每次持續____(分鐘/小時/天)、發作以來症狀逐漸加重/基本沒有變化;之前的檢查結果是____,診斷是____,用過的治療是____,治療後好轉/沒有好轉;

2.症狀出現以來,體力、睡眠、飲食、大小便、體重發生____變化;

3.其他疾病:確診____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等),目前服藥/治療是____(所有規律使用的藥物/治療),每日____毫克,疾病控制良好/不好,曾確診____傳染病,有/沒有過高危性生活,____年前接種過____疫苗;

4.手術外傷:____年前因____做過____手術,____年前發生過____(嚴重外傷),____年前曾輸血;

5.居住地及職業:長期居住於____,職業____,曾接觸____有毒物質;

6.吸煙飲酒:吸煙____年,平均每天____支;飲酒____年,平均每日/周飲____酒____毫升;

7.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確診____疾病,家族中有____遺傳病史,親屬有/沒有與自己類似的症狀;

8.(女性填寫)孕產史:懷孕____次,生產____次,初潮____歲,平日經期持續____天,週期是____天,末次月經開始於____天前/____歲閉經,月經量少/中等/多,有/沒有痛經。

為什麼要寫這麼多看起來沒用的情況?

因為不同的補充,會引向完全不同的疾病:

只是描述「30歲,女性,突發腹痛2小時」,可能的原因很多,也許只是普通的胃腸炎。

  • 補充「疼痛由肚臍周圍轉移至右下腹,伴發熱」,急性闌尾炎的機率就升高了。

  • 補充「伴有血尿」,指向泌尿系統結石或炎症。

  • 補充「曾發現膽結石」,提升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的可能性。

  • 補充「月經週期28天,末次月經為40天前」,特別需要排除異位妊娠破裂(宮外孕)。

  • 補充「家裡有人診斷馬凡綜合徵」,需要考慮主動脈夾層。

一併上傳檢驗、檢查結果

如果在本次症狀發作之後進行了檢驗或檢查,可在描述病史後,直接拍照上傳報告單。

要是存有之前的相關檢驗檢查結果,最好一併上傳,並註明當時是否有症狀。因為不同時期結果的對比,可能對判斷疾病情況有輔助作用。

見醫生別只帶AI意見,準備好詳細病史

如果出現自己認為可能有危險的,或者難以忍受的不舒服(如呼吸困難、胸痛胸悶、暈倒、嚴重頭痛、抽搐等),就不要先諮詢AI了,直接撥打急救電話,可以更快獲得救治。

對於不那麼緊急的情況,可以先根據AI給出的建議,掛相應科室的號。同時,參考AI回覆的有可能做的檢查,選擇是否晨起空腹或在特定月經週期就診。

見到醫生之後,只講「DeepSeek說了xx」也許會導致誤診,建議在與AI對話過程中,整理好自己完整詳細的病史,提供給醫生,並帶上之前的檢驗檢查結果(帶原始膠片/光盤,而不僅是文字報告)

由於文章開頭提到的原因,AI不能替代醫生面對面地看病,以及必要的補充檢查。當醫生給出的診斷和建議與AI的出現衝突,建議優先參考醫生的回答、正規醫療機構舉辦的患教活動以及相關權威指南的內容。

體檢指標異常怎麼問?

在體檢中發現的異常指標,也可拍照上傳,向AI提問可能的原因、病情較前是否加重/減輕、建議到哪個科室就診、可能的處理方法。同時,建議上傳近年所有相關報告單,以供前後對比。

如果異常指標的出現伴隨著不適症狀,可以填寫上文模板進行提問。如果沒有任何症狀,可寫明沒症狀,並填寫「選填病史」中的2~8項。不確定的話,可以先問AI異常指標可能與哪些疾病、症狀或特殊情況相關,然後排查一下自己是否有符合的情況。

得到AI的回覆之後,建議請相應科室的醫生進行確認。

經過醫生確診了,還有些問題不明白?

醫生給出明確診斷之後,可以在AI上追問疾病相關的信息,也可以讓AI解釋看不懂的醫學名詞:

1. 這種疾病是什麼、有什麼可能的病因、是否/如何傳染、是否/如何遺傳;

2. 目前嚴不嚴重、之後可能怎樣發展、是否能治癒、是否影響壽命;

3. 有哪些治療方法、治療目標是什麼、治療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如果不治療會怎麼樣、以後是否有可能停藥;

4. 控制目標是什麼、如果控制不好會怎麼樣;

5. 是否需要戒菸限酒、如何調整飲食和運動等生活習慣。

所有你能想到的問題,都可以向AI提問。

不過,AI給出的回覆,通常是比較普遍的情況或建議,即使你已經輸入了個人信息,它對你的瞭解可能也不如醫生,因此有可能出現不適用的情況。當AI給出的建議與醫生的出現衝突,建議優先參考醫生的建議、正規醫療機構舉辦的患教活動以及相關權威指南的內容。

2型糖尿病,複查糖化血紅蛋白8.0%,是否合格?

不一定:

40歲,無其他疾病,未發生過低血糖,可能需要<6.5%——不合格;

80歲,有冠心病,曾因低血糖昏迷,可能<9.0%即可——合格。

確定血糖目標值,需要醫生綜合考慮年齡、病程、併發症、預期壽命、低血糖情況,甚至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視力,照護關係和醫療條件。醫生面診看到的問題,也許不會被寫進入提問。

如果想要根據AI給出的回答改變治療或生活習慣,建議在執行前向醫生確認。

「僅供參考」不是謙虛,是對生命的敬畏

DeepSeek很強大,它已經給普通人帶來了許多實際的便利。

在醫療方面,據《中國醫院院長》統計,全國已有來自20餘個省和直轄市的近百家醫院宣佈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醫院正分別將AI加入臨床輔助診療、醫院管理、教學與科研加速、健康科普等環節。DeepSeek將為醫療領域帶來巨大改變。

不過,由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普遍存在的「幻覺」問題,以及線上看病的限制,在某些情況下,AI有可能給出不準確的信息。DeepSeek等AI尚未能達到直接給人看病的要求,也是諸多業內專家的共識。

那麼,在以上幾種情形中,AI回答哪些問題最可信?哪些一定要醫生確認呢?

相比較來說,AI解釋醫學名詞時比較準確;如果病史填寫完整,它推薦的掛號科室也可以參考;不過,想根據它給出的建議服用處方藥、調整治療方案之前,一定要徵求醫生的同意。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聯合製定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提到,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

今年2月19日,湖南省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AI非常好用,可以隨時隨地為你耐性提供海量信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過,在需要高度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醫療問題中,目前,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考輔助,不能替代醫生的判斷。

「不能」「不應」「僅供參考」,並非DeepSeek的謙虛或落後,而是對生命的敬畏。

參考文獻

[1]《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國衛辦規劃函〔2024〕420號

[2]《病曆書寫基本規範》衛醫政發〔2010〕11號

[3]《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國衛辦醫發〔2022〕2號

[4]《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湘醫保發〔2025〕8號

[5]李靜,劉燕燕,金麗君.急症腹痛的診斷策略.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05;14(5):439-440.

[6]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中華糖尿病雜誌.20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