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這款鍵盤竟能 “思考”,效率飆升 70%
一、開篇:AI的興起
隨著AI軟件興起,越來越多的行業都開始抓住deepseek這個路子,開始將自己行業最優勢的資源和AI進行整合。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效率工具的數碼博主,我始終認為,鍵盤的本質並非單純的輸入載體,而是人與數字世界交互的樞紐。傳統機械鍵盤的討論往往圍繞軸體手感、RGB燈光或無線連接展開,而RK R87PRO AI四模鍵盤的誕生,卻將這一工具的定義推向了一個全新維度——它試圖用AI能力重新解構“鍵盤”的角色,讓其從被動工具進化為主動的“生產力合夥人”。這種嚐試是否真正解決了用戶痛點?經過兩週深度使用,我想從職場辦公、創意協作、日常娛樂三個場景,分享我的真實體驗與思考。
二、開箱初印象:在極簡設計中埋藏「智能基因」
設計語言:克製與實用的平衡


R87PRO AI延續了RK家族經典的87鍵緊湊佈局,空青旗艦版採用深灰+青綠色鍵帽撞色設計,視覺上既不過分張揚,又通過撞色細節傳遞科技感。鍵盤背部隱藏式Type-C接口與2.4G接收器收納槽設計,避免了線材外露的淩亂感。值得注意的是,鍵盤右上角新增的AI模式切換旋鈕與14個AI專屬快捷鍵(如“AI寫作”“PPT優化”),暗示著其與傳統鍵盤的差異——這些按鍵如同通往AI世界的“快捷入口”,將高頻功能從屏幕內的菜單調用,壓縮為指尖一觸即達的物理動作。


細節工藝:AI依靠更要本身品質到位
冰川軸的輕盈觸感(45g觸發壓力)與Gasket結構帶來的柔和回彈,讓長時間碼字不易疲勞。四層填充消音設計有效抑製了空腔音,實測在辦公室環境中,鍵盤噪音低於同事常用的青軸設備,兼顧了手感與場景友好性。然而,RGB背光雖支援1600萬色自定義,但燈光亮度在白天存在感較弱,或許RK更希望用戶將注意力集中在AI功能本身,而非傳統外設的“光汙染”賣點。


而且不可否認的是,鍵盤並沒有完全因為開發更方便的AI體系而去忽略品質,就以上的配置而論,只要不是追求極致遊戲體驗的玩家,日常娛樂完全夠了,鍵盤不差品質、鍵帽不差手感。
三、核心體驗:AI四模如何重構輸入場景?
1. AI模式:從「輸入工具」到「思考助手」的質變
傳統鍵盤的價值在於“記錄思想”,而R87PRO AI試圖更進一步——它通過Deepseek-R1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讓鍵盤具備“生成思想”的能力。長按“AI模式”旋鈕3秒喚醒後,鍵盤進入專屬AI狀態,14個快捷鍵的功能映射隨之切換,而且不會像那個腦子不太夠的deepseek一樣,經常出現錯誤;以下是我在真實工作流中的高頻使用場景:

場景1:會議紀要的「實時轉譯」
在跨部門會議中,長按“AI會議”鍵啟動錄音,鍵盤自動將語音轉為文字並提煉關鍵結論,會後通過“PPT優化”鍵一鍵生成帶有版式與數據圖表的會議簡報。對比傳統錄音筆+手動整理流程,效率提升約70%,但需注意:語音識別對方言(如粵語)的準確率約85%,部分專業術語仍需手動校正。
場景2:代碼與文案的「協作糾錯」
編程時按下“AI代碼”鍵,鍵盤可實時分析代碼邏輯,標註潛在BUG並提供優化建議;撰寫方案時,“AI寫作”鍵支援根據關鍵詞生成大綱或潤色語句。實際測試中,其代碼糾錯能力接近Copilot基礎版水平,但對複雜算法的優化建議深度有限,更適合初級開發者或快速原型搭建。


場景3:跨語言協作的「無縫銜接」
與海外團隊溝通時,“語音翻譯”鍵支援中英/中日等語種實時互譯,實測翻譯延遲低於1秒,且譯文符合商務語境。有趣的是,長按該鍵可切換至“同聲傳譯”模式,適合跨國電話會議的即時溝通,這一功能對自由職業者或跨境團隊極具吸引力。
2. 多模切換:場景化適配的邏輯自洽
鍵盤的“四模”概念並非簡單的連接方式疊加,而是通過AI模式的場景化定義,實現功能層級的躍遷:
有線/藍牙/2.4G模式:滿足多設備切換的基礎需求,穩定性與主流三模鍵盤持平;
AI模式:通過本地算力(需連接安裝驅動的PC)釋放深度功能,此時鍵盤變身為獨立的AI終端。這種設計巧妙規避了雲端服務的延遲與隱私顧慮,但也帶來一定限制:AI功能需依賴PC端驅動,無法在純移動端(如iPad)使用。


四、爭議與反思:AI鍵盤是偽需求還是真革命?
1. 效率提升VS學習成本
AI快捷鍵的加入顯著降低了AI工具的使用門檻,但初期仍需適應功能映射邏輯。例如,“PPT優化”鍵預設調用的是預設模板庫,若需深度自定義版式,仍需進入驅動界面調整參數。建議RK在後續固件中增加“自定義快捷指令”功能,允許用戶將高頻操作(如特定風格的PPT生成)綁定至單一按鍵。

2. 算力邊界與場景局限性
儘管搭載Deepseek-R1模型,但受限於本地硬件(未配備獨立NPU),複雜任務如高清AI繪圖仍依賴雲端協作,鍵盤更多承擔“指令入口”角色。這揭示了一個現實矛盾:真正的“生產力革命”需軟硬件協同進化,單點突破的AI外設不能做到完美的技術體現。

3. 定價策略的「甜蜜點」爭議
299元的基礎版與399元的旗艦版差價主要體現在VIP權益(如專業模板庫、優先模型更新),而非硬件差異。對於輕度用戶,基礎版已覆蓋核心AI功能;但職場進階用戶可能為“智能PPT”的專業模板支付溢價。這種分級策略既降低了嚐鮮門檻,也精準鎖定了付費意願更強的目標群體。

五、橫向對比:AI鍵盤的「護城河」在哪裡?
與傳統AI工具(如ChatGPT、WPS智能助手)相比,R87PRO AI的核心優勢在於物理交互的高效性與場景融合的無縫性:
效率維度:快捷鍵省去了喚醒語音助手、切換應用窗口的操作損耗;
隱私維度:本地化處理敏感數據(如會議錄音)更符合企業合規需求;
體驗維度:機械軸體與AI功能的結合,創造了“觸覺-聽覺-視覺-認知”的四維交互體驗。
然而,其劣勢同樣明顯:功能深度受限於合作模型(如未接入GPT-4級別模型),且無法像軟件工具那樣快速迭代。這要求RK必須持續深化與AI廠商的合作,鞏固“硬件入口+軟件生態”的壁壘。


六、總結:誰該為這場「鍵盤革命」買單?
經過深度體驗,我個人認為R87PRO AI四模鍵盤更偏向追求辦公方面:
職場新人:預算有限但亟需提升效率的應屆生/初級白領,基礎版即可滿足文檔處理、會議記錄等基礎需求;
跨境工作者:頻繁處理多語言任務的自由職業者或外貿從業者,語音翻譯與同聲傳譯功能價值凸顯;
效率極客:追求工具創新的科技愛好者,願意為AI硬件嚐鮮支付溢價。
對於傳統機械鍵盤用戶,若僅追求手感與性價比,299元的宇宙基礎版或許不是最優選;但若你的日常工作流中充滿重複性任務(如PPT製作、代碼調試、多語言溝通),這款鍵盤的AI賦能可能成為顛覆效率曲線的關鍵變量。在AI工具日益同質化的今天,RK用一場大膽的“鍵盤革命”證明:真正的創新,或許就藏在最習以為常的物件之中。
後想:關於工具進化的哲學思考
當我們談論AI鍵盤時,本質上是在探討人與工具關係的重構。R87PRO AI的嚐試,暗示著未來工具的進化方向——它們將不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能理解意圖、預判需求甚至參與決策的“協作者”。這種轉變或許會引發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並不會給鍵盤帶來“退步”,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讓鍵盤依舊是一個值得需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