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聲最高端純數字音頻轉盤23800到底值不值?
引子:“理想派”矩聲
在我看來,誕生於西方的理想派或理想主義所奉行的理念,似乎並沒有現實主義所表現的那樣追求準確無誤還原;也沒有印象派作家如莫奈那樣對光影變化的浪漫追求;更沒有達達主義浪潮追求的偶然和無意義,有叛逆、虛無的象徵。

而是一種以理想為核心驅動力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說人話就是追求的是某種崇高的目標或價值,並以此為指導來規劃自己的行為和決策。就以我最喜歡的一位理想派畫家塔德馬來講,他深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影響,參照繪畫的也通常是生活建築和風景,對光線的運用和對紋理的精細刻畫,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幾乎照片般的真實感。此外,還在作品中融合了當時的技術創新,如使用攝影作為參考,來增強其作品的效果,而透過這些唯美細膩的畫作,就是一種對美感和諧的追求。

這篇內容自然不是探討理想主義畫家,而是在參加了矩聲“大三源”發佈會後,回到家折騰自己搭建的系統,把矩聲NT-1數字音頻轉盤(以下簡稱NT-1)作為主音源來不斷折騰對比仔細體驗後,發現矩聲真的是有理想主義的品牌。
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甘於隨波逐流,這種追求卓越,不滿足於平庸,總是試圖超越現狀是它發展的新方向。
回歸到器材本身,NT-1真的是“理想派”音源最優解?
如果直接討論這部分內容不免有些突兀,不妨先來簡單回顧下,在我看來矩聲發展的三個階段設計變遷曆程,或許就能找到一些眉目。第一個階段始於2006年,第一款解碼DA-100plus外觀雖一般,但是勝在用料紮實,比如在當時就用了利浦DAC7 D/A方案的DAC;第二個階段始於2013年,小巧的New mini-i/mini-i Pro算是為後續矩聲標誌設計語言奠定基礎;第三個階段也是矩聲重要節點,是2018年推出的element系列,標誌著矩聲真正意義上的“高端化”,從那時就和其他產品線諸如X-SABRE形成了鮮明對比。

另外隨著MA Player 高解析音頻智能數播系統和業內數一數二的MA Remote App出現,讓矩聲真正在硬件和軟件上領先對手一大截。
2024年M系列全新旗艦系統的出現,除了設計語言有了明顯變化外,其實更重要的是矩聲開始逐步從追求一體均衡逐步開始擴展到分體全面。
接下來,我就結合NT-1來聊聊是如何繼續折騰系統的,順便結合作為矩聲X-SABRE 3用戶談談分體和一體設備使用感受。
分體還是一體?
在之前我分享了《為什麼在用了X-SABRE 3後,能肯定矩聲就是HiFi圈的“Apple”?》,自這之後矩聲X-SABRE 3播放解碼一體機就一直作為主力設備,但隨著聽音系統的不斷擴充,現在擺放在我桌面上的器材可不只有台式耳機系統,還有一套並不算入門的無源氣動單元音箱系統。

正巧同時到達工作室的還有一套mini桌面前級和數字功放,這套設備只有RCA接口,並沒有XLR,因此只能換下連接到X-SABRE 3上的RCA耳機系統,好在旁邊XLR主力耳機並未受到干擾。很多朋友知道我還有一套其他品牌的數字轉盤,但操作體驗遠沒有矩聲出色,時間久了,X-SABRE 3不僅成了主力解碼設備,同時還通過網線兼顧了數字轉盤功能。

但一個棘手問題,是X-SABRE 3畢竟是以解碼為主,如果後端設備多了,就會出現我這種接口不夠用情況。另外一個問題也逐漸出現,後端耳機系統和音響系統如果都使用ESS解碼,素質雖高,但想要折騰不同聲音風格還是有一定局限性。
根據不同後端器材,搭配不同解碼和耳放才是王道。
因此單獨置備一台數字音頻轉盤就很有必要,能更靈活地搭配後端解碼設備,像矩聲NT-1這樣提供“ALL IN”解決全套數字音源的設備簡直就是“天命之選”。

在詳細介紹NT-1折騰搭配思路前,有必要插個題外話,我自始至終認為,包裝是品牌留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NT-1包裝就能讓我眼前一亮:外層較為密集且規整的方形圖案十分亮眼,感性而神秘,打開後就能看到使用塑料遮罩包裹的NT-1,這樣的設計穩固而且要比固定海綿更俐落,說明書保修卡也採用了卡片樣式,此外還附送了60天ROON會員體驗、QQ至臻音樂會員以及三個月audirvana會員,以及2張俏皮的貼紙。
NT-1雖有4.6kg,但並沒有想像中沉,但體積卻要大不少。把NT-1擺放在桌上後發現它比我的解碼耳放都要大一些。整體做工沒的說,在設計上雖然沒有不規則線條勾勒,鋁合金全CNC加工而成的金屬機身輔以頂部白底鏡面玻璃的X-SABRE 3活潑,但更具有硬朗棱角感的機身和頂部以及側邊規整的圓形散熱孔反而要更簡潔清爽,這是繼M系列後最新一代Matrix Design設計語言,而全機身正面唯一一顆金屬開關按鍵讓整機更有高級感,並沒有粗獷感反而越看越覺得精緻。不過最吸引我的設計且最“吸睛”的,是這塊延續自M系列的8.8英吋觸摸屏,見到它時首先有個疑問,為什麼矩聲會在分體設備上使用這麼大的屏幕?或許是因為一般音響系統距離聽音者會有一段距離,而大屏就能直觀看到屏幕上顯示的內容。雖然直接在屏幕上觸控操作MA Player系統已經足夠直接,但畢竟對於消費者來講,在手機或者平板上使用配套地對MA Player進行局域網控制的應用MA Remote App才是最優解,我已經在之前文章中介紹過,這裏就不再贅述介紹兩款軟件,MA Player軟件細節具體使用結合NT-1來聊。

從NT-1背後的輸入輸出接口來看,明眼人就知道是為對聲音和操作體驗有更高要求的用戶設計的。有句話說得好,“音源為王”,音源作為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自然是容不得半點馬虎閃失,尤其是在把音源文件傳輸干擾降到最低這件事兒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非時鍾系統莫屬,畢竟系統中jitter都是極為致命的,為降低抖動,NT-1搭載了MS-1同款的超低相噪飛秒時鍾和射頻合成器組成的時鍾系統實時生成低至45fs超低抖動的音頻時鍾,此外對於有更高要求的朋友,我建議可以搭配自家SC-1時鍾來使用,這款內置定製OCXO時鍾源、擁有四路獨立緩衝同步輸出的時鍾可實現高於-118dBc相位噪聲(1Hz 頻率)。


而在輸出方式上,強烈建議使用USB DAC連接到解碼,這是因為這些接口地線是和機器本身地線隔離,目的是降低傳輸噪聲,此外NT-1還通過設置獨立繞組並搭配精密低噪聲穩壓電路,為USB DAC接口提供與數字部分相隔離的專屬電源,形成與數字核心部分不同的供電方式,當然供電能力完全不需要擔心,整個線性電源是由60W環形變壓器與多路LDO構建的。
簡而言之,通過時鍾和電氣隔離以及充沛的電源來保障強勁、純淨的輸出。

在系統搭建上,因為本身NT-1就具有極強的“統籌”能力,加上我是純粹的數字音源玩家,所以在連接上直接使用網線連接到路由器,這裏再多說一句,這款頂級數字音頻轉盤配備了兩個千兆網絡端口,其中SPF插槽支援1000Mbps光模塊,搭配SS-1 Pro實現數字音頻轉盤與其他網絡設備之間的光隔離,除了極少數競品外同級別產品都不支援SPF插槽,之後通過USB DAC連接到搭載AK4499EX+ AK4191的分體解碼器上,最後連接到聲韻金牛座MKII。

在評測X-SABRE 3時我就已經放棄了Roon,之前我也講過,使用MA Player + MA Remote的組合完全可以替代Roon,作為一套獨立旗艦音頻轉盤,在音樂文件支援度上也是NT-1的一大優勢,比如我就可以把音樂通過擴展SSD存儲到本地進行純本地播放,或通過USB以及移動硬盤接入或者乾脆把NT-1作為NAS來存儲音樂,當然也可以利用局域網串流UPnP協議就能快速讀取音樂服務器中的文件或利用Audirvana Studio/QPlay/AirPlay串流推送,當然還支援QQ音樂、百度網盤、Sony精選、TIDAL、Qobuz、Spotify等流媒體播放,不管是本地還是串流或是網絡流媒體,都已經做到了“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地步,甚至還能外接CD機來進行抓軌。


接下來就以這套分體系統聊聊聲音,在搭配HE1000 V2這款耳機後能發現,因為解碼用了AKM解碼,特點是人聲解析高,這樣配合起來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既有硬朗的人聲線條感,同時又不會覺得過於黏膩缺少清晰度,中頻尤其人聲上的能量感要比低頻和高頻更聚集一些,反映在聽感上,是這部分人聲聲像感要稍微突出一些並不刻意貼臉,低頻方面,在保持量感適中情況下,注重下潛和彈性,另外能夠感覺到混響和殘響的加入,塑造出來了良好的低頻氛圍空間感。高頻器樂上雖沒有中頻和低頻出彩,但依舊能準確地表現出器樂應該有的音色質感,飽滿延伸適中沒有壓迫感,聲場上橫向和縱向能夠形成“場”,但依舊是留有一定邊界,好處是可以形成不錯的空間感,不會讓聲音過於“飄逸”,此外高頻上還是有一定音染,此外在素質上是毋庸置疑,延伸充沛、保持了較高的瞬態淩厲感,同時在信息密度方面,也要更濃烈一些,器樂金屬質感表現得非常“抓耳”,泛音比較多沒有刻意收斂,放得開收得回來。


那是否說明NT-1接駁獨立耳放和解碼後,就能完全挖掘出後端器材的素質實力?這裏我在用價位相當的其他品牌服務器和播放器來同樣接搭載獨立解碼和耳放後,有意思的事情來了,不管是使用HE1000 V2還是HD800,能把耳機框架撐開,但是在人聲這樣注重氣韻的中頻段,缺少厚度和密度,就讓人聲口型過於輕薄,此外線條感也比較纖細;低頻量感、凝聚力、下潛這些該有的素質都有,但是在量感方面要更收斂,而對後端器材要求極高的高頻表現,素質和聽感都不差但總覺得缺少一些高頻空氣感。
從NT-1看矩聲第四階段
其實從M系列到N系列就能看出,矩聲在第四階段一定會更注重分體器材的體驗,而獨立轉盤、獨立解碼甚至獨立耳放也在路上,一方面是因為一體式設備雖然已經有了成熟穩健的發展,但對於想更靈活搭配的燒友和準備入坑的燒友來講,依舊有一定門檻兒,而分體式器材,價格會相對來講更容易入坑(TT-1只需要萬元),而且很多技術也來自旗艦根本無需擔心會有閹割,在核心體驗上有不同但並不懸殊,比如NT-1和TT-1在使用操作體驗方面就幾乎沒有區別。
以較為入門的價格,能夠體驗到旗艦功能和品質,這或許就是矩聲在分體細分賽道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