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

 

 

 

中頻部分用上雙動鐵結構,並配備專屬導管、阻尼配置和分頻電路以確保輸出。

 

高音部分用的則是四粒全新的平板高音單元,水月雨官方表示這四粒單元的失真會比傳統採用動鐵處理高頻的做法更少,高頻輸出更平坦,整體也更容易驅動。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理解過結構之後,Meteor 給我的初印象和它的名字不那麼一樣。

 

比起要一鳴驚人、擲地有聲的隕石效果,Meteor 反而是要呈現工整、準確和理性的聲音。從單元配置和材料選擇,再到單元設計搭配和一些細微的配置,都是為了這個目標來做。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那麼,我這次也聽得理性一點。

 

播放設備依舊是以 V3-D 做基礎,然後搭配 L&P WP-1 連 Team1 的搭配。試聽之前還有前輩舉動了一下 Meteor 可能頗考驗輸出,那我在這裏也加入了 NW-ZX706 做一個輸出比較: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Meteor 給我的第一印像是——乾淨、平衡。

 

聲音的整體傾向乾淨高速,均衡沒有怪癖,甚至沒有特殊的偏頗。在整體銳度稍稍高一點,細節輪廓刻畫得鋒利一點的大前提下,各個部分都在安守本分,各司其職。

 

音效表現很突出,耳機在樂器細節的處理上很用功。結像紮實準確不再話下,尾聲的延伸也得以保留,它呈現的是一種快而不是趕的效果。而且在分頻和單元分割之間做足了功夫,歌曲中後段編曲變得複雜的時候樂器也不會相互纏繞,可以將清爽和精準貫徹到底。整體就像好似一個每一粒音都要咬準的歌手一樣,粒粒分明,字字清晰。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如果用它來聽一些密集並對樂聲細節要求高的音樂,流星來的效果會比較比較爽。

 

13mm 的動圈來負責低頻,鼓點自然也不會馬虎,Meteor 在這裏的確有流星隕石的味道,一下一下拳拳到肉,結結實實。

 

但輸出在這裏還是會有點影響,鼓點偶爾出現回彈不明顯和走得太趕的關係,給人一種打得太過於「死實」的感覺,展示的是一種機械機級精準,少了一些活生感。

 

人聲也一樣,Meteor 可以把歌手演唱細節很清楚地刻畫出來,像是換氣還有人的尾聲位置,只要歌曲本身信息量夠,要聽出來都沒有問題。但就是整體捏得太過緊,會讓人聽得都有點繃緊和緊張。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換上 Atami 之後,聲音有兩個非常重要並明顯的變化。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聲音整體會變厚了不少。

 

不管是音效的質感和重量厚度,還有氛圍上的渲染,Meteor 搭配 Atami 都會讓它聽起身飽滿了不少,有種把原本中心不飽滿的包子用餡料填滿的效果。

 

另外一個,就是聲音的流暢度。

 

Atami 提升了鼓點的活生感,現在不是一下一下的硬著陸,能夠聽到一絲絲的回彈,加上飽滿度提升,整體聽起來流暢且舒服。

 

人聲也變得「圓滑」不少,並不是輪廓圓滑,而是吞吐和收放的變化過程變得圓滑,氣聲可以聽到漫入漫出的變化過程,少了數碼化的生硬,聽著更加人性。(笑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這個時候聽吐息更多、氣息更多,Atami 的效果就更加明顯。

 

很多時候,聽氣聲不一定是 T-Lam 那種吸飽氫氣的唱法,像 LF Chok 了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沉澱下來,多一點沉穩和佬味的時候,用 Atami 聽就會有味道很多,效益更大。

 

沒有衝擊,但很工整

 

很意外地,水月雨流星 Meteor 給我感覺和它的名字真的不那麼一樣。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聲音不是以第一印象先聲奪人,也不是要極具破壞力的聲音風格還有充滿侵略性的埋身感給聽者衝擊,整個試聽環節出現得最多的是「工整」、「規矩」。四平八穩的聲音表現,加上穩定得像固定的聲音輸出模式,Meteor 用它理性的一面展示它的全面和適應力。

 

就像一個每一科都盡心盡力、最後也能夠穩定在 8-90 分的學生,也像來者不拒,什麼都能夠吃下的隕石尼比魯。(笑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Atami 的出現,算是在聲音厚度和低頻表現方面,以及聲音活生度、整體流暢度給 Meteor 做一個可聞的小提升。用上之後效果更突出,中間也不需要損失和取捨些什麼,線材定價對於組合和想單獨購買來說也算合理和貼地。

 

唯一要糾結的可能是固定結構,沒有辦法替換成 3.5mm 甚至數字接口就少了一點玩點。但如果長時間和小尾巴或播放器搭配,固定 4.4mm 有它的好處在裡面。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如果要說選擇前還有什麼猶豫的話,我覺得佩戴的部分是一個門檻。

 

這種越來越像私模的高定制度設計,能夠更大限度地提升佩戴緊貼度,更深入的入耳式設計對我這種喜歡從入耳度獲取佩戴安全感的用家,無疑一大加分項。配合大半檔的軟質耳帽,更是可以類似「聾耳陳」的全封閉佩戴。(笑

 

但這裏,也會讓 Meteor 損失一部分不偏好深入耳,以及耳朵結構未能和 Meteor 匹配的用家。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所以就,如果你想聽感工整規矩一點,希望耳機是那種咬字字正腔圓的感覺,聽起身每一粒音都分明俐落的話,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會是個理性耐聽的雜食選擇。

 

當然,如果你想聽起來更舒服,過渡更流暢,Atami 也可以成為你的增選項。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看見流星,你會想起什麼?」

 

是希望,是願望,是渴求,還是奢望?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在你的眼中,它有著轉瞬即逝的美好,預示著改變世界的新世代技術,讓你想到了兩個不同世界的五彩大炮擊墜王;

 

在末世集結希望,為世人開啟進化之門、走向星光閃耀之路的人……

 

還是手起刀落,進入最後五秒的末世倒數……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作為一枚只是功能組別相近的異次元電子界賭徒,一旦提起了「Meteor」、「流星」還有「隕石」這些關鍵字,我能想到的,就真的就只有這些……

 

但不管你想起的是不是操控太陽神的不動流星,還是駕駛流星在最終戰鬥大殺三方的基拉大和;

 

又或者是想成為新童實野市那掌管希望的男人的信徒,還是想在五步之內直擊對面決鬥者的靈魂;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這些,和今天要說的都沒有關係。

 

這個二次元濃度極高的牌子和「隕石」與「流星」之間的畫面,還是那位在星空下許願的少女,流星點亮夜空的光,如同星遺物般指引前路……

 

「對對對,講得就是來自水月雨的 Meteor 流星」。

 

(累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更專屬的適配度

 

可能是主創很沉迷於動漫畫,又或者是在開始的時候就發現自身品牌和泛 ACG 文化相性特別高,以至於水月雨的包裝設計都很高的辨識度。

 

「對,非常好認。」

 

Meteor 的包裝是中高端定位產品的模式,較大較厚的類雙層硬盒加入了封套設計。封套外層設計類似附帶相框的明信片,白色相框邊緣印著拍攝參數。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中間的插畫是一個在黑夜之中、水平線上的少女,雙手合十,對著流星劃過的夜空許願。

 

這個畫面如果能夠看到泛藍的星河,同樣站在水平線上的少女旁邊還有年少的龍,那就是由星遺物引導的前路。(笑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內盒首層放置耳機本體,二層大部分空間都用鋪上絨面材質的硬質發泡膠物體填充,然後在配件、說明文件以及耳機收納盒的位置挖出固定收納槽,配件和說明文件都做了專屬包裝,包裝上也做了銀字燙印,整體設計很工整,也有對應這個價位的高端感。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配件方面,Meteor 的整體配置有耳機本體、一套包含耳機收納盒、大中小尺寸的可替換耳帽,說明書以及水月雨必定少不了的明信片,還有一條支援替換接頭的銅和銅鍍銀混編的可換接頭耳機線。

 

在這個各大廠牌花盡心思的卷配件種類、數量和形式的時代,水月雨放到 2-3000 元價位的配置其實並不算多,算是「要有的都有了」的基本。

 

很工整,不多也不少。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耳機造型上,Meteor 可以算是我近期接觸過的耳機裡面最特別的一款。

 

機身由水月雨和 3D 打印供應商 HeyGears 聯合推出,除了正面版是標準的圓形之外,其他全是不規則的延伸。和我之前試的那一粒飽含「天煞異降」風味的圓滑曲面構成的金屬不同,Meteor 看起來會更有「地外生物」的味道。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機身外側圓形面板加入了「Widmanstätten Pattern 魏德曼花紋」紋理,透過閃粉和突出的紋理工藝處理呈現隕石表面的結晶感。圓滑的高透面蓋增加了透光度,讓面板看起來更加通透,隕石表面受光、晶體帶來的細微反光感就更突出。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機身用了半透明的暗色材質,用家在環境輔助下可以看到內部蜿蜒的結構,增加了耳機的「異星感」。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圓滑的機身有不少不規則的延伸,看起來會比其他用上同定位的「類定製」機身耳機更似定製耳機。音嘴延伸的很長,在不安裝耳帽的狀態下《明日方舟》源石蟲的外部觸角被打磨圓滑的感覺。

 

這樣做的設計,顯然就是為了儘可能提升貼合度服務。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延伸出細長的音嘴可以提升深入耳的效果,機身內側弧面有針對對耳輪的位置作適配調整,只要位置合適並調整好耳帽的尺寸就能夠實現接近完全貼合的佩戴。

 

對於我這種耳孔小但對耳輪位置相對大的用戶,Meteor 的設計剛好能夠完全填滿這個位置。初次佩戴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就算不裝耳帽都能夠戴好 7-80%」的感覺。

 

以前的大體積入耳式耳機,給我一種「塞滿」耳朵的感覺。而尺寸剛好、弧面適配度剛好的 Meteor,給我的則是真真正正「填滿」耳朵的效果。

 

對,這裏說到了重點。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定制度」高,弧面複雜的耳機可以提升佩戴貼合多,但另一方面也提升佩戴門檻。

 

這裏覺得自己不適合深入耳的用家可以先放棄,有佩戴意欲的用家最好就是先試試佩戴效果再選購。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畢竟我在找幫我試戴和展示佩戴效果的時候,都找了不少同事朋友。發現就算是大家都是「小耳孔、大耳窿」的同類,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適配到 Meteor 的佩戴,這裏需要自己試清楚才好。

 

另外,高度貼合的設計在某些位置也放大了「聽診器效應」的影響。

 

要應對影響,除了要選擇方便固定、線身鬆軟的線材之外,選擇耳機耳帽的尺寸時策略也可能要改變一下。改用比自己平時用的尺寸稍大半檔到一檔的耳塞,可以更好地將耳機「釘」在耳朵內,這個是我在嚐試時摸出的一個適合我的規律。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提起線材,Meteor 的自帶線材佩戴感還可以,但就還是會稍稍硬一點。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我試用的時候替換了水月雨另一款單獨發售升級線 Atami 熱海,這條的表面用了軟度交稿的編織材質,整體觸感和柔軟度和當時用 Nyx Net 的感覺有點相似,配 Meteor 的感覺也很合適。

 

很驚豔?很細緻

 

來到聲音配置,在 2000-3000 元這個價位裡面,主打七單元組合的 Meteor 也算是單元比較多的一款。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Meteor 採用了一圈兩鐵四平板的七單元組合,動圈負責低音、動鐵負責中音,平板則負責高音部分。

 

動圈用的一粒 13mm 復合球頂振膜+ N52 釹磁體動圈單元,13mm 的面積對於造型比較複雜的 Meteor 來說有點兒大,水月雨這裏選擇了和麵板平行的擺放模式,儘可能讓容納空間最大化。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N52 釹磁體擁有更大的磁通量可以增強輸出動力,復合球頂結構的振膜則是可以透過更輕量化的材質提升瞬態表現,剛性更高的邊緣物料則有降低失真影響,總括來說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組合。

水月雨流星 Meteor 有線耳機體驗:流星,降落_新浪眾測

 

動圈結構裡面,水月雨透過「3D 打印前腔工藝組合金屬零部件」的方法,在動圈聲學導管路徑中用了被動聲學陷波濾波器,可以消除動圈單元在 4.7kHz 和 7.2kHz 的諧振波動,提升音色順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