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不破億,人形機器人企業都不好意思對外宣發了
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派系之爭,本質是技術路徑與商業邏輯的博弈。「大腦派”追求技術天花板,”本體派”夯實產業地基,二者缺一不可。
朱嘯虎的人形機器人投資「批量退出論」沒嚇退拿著真金白銀入場的資方們。
暫且不論朱嘯虎的觀點對錯與否,畢竟沒有預言家身份牌在手,沒有人能清晰看到未來走向。但透過討論聲音來看,大部分觀點和朱嘯虎的理論相悖,人們仍願相信人形機器人或具身智能終將走進千家萬戶。
這份相悖並不只是虛無渺茫的「聲援」,而是實實在在的斥巨資砸向人形機器人。據IT桔子數據,2024年-2025第一季度,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發生64筆超千萬元級融資。尤其是2025年第一季度的19筆交易,堪稱用錢投票的行為藝術。
融資事件增多隻是其中一隅,隨之而來的還有金額起飛,64筆融資中,不乏規模超億元級別的事件。融資數量和融資規模雙提升下,人形機器人儼然成為新火種。
前不久,成立僅50天的它石智航,以超8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刷新了中國人形機器人天使輪的金額天花板。50天,當其他賽道創業者還在糾結BP第18版怎麼改時,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資方已經用行動書寫新定律:在人形機器人賽道,早期投資並不慳錢的現狀真實存在。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都在押注未來,用行動表態,但在看好的投資人陣營中出現了不同投資偏好,投資陣營分為「本體硬件派」和「本體+大模型」派;上遊開始露臉,靈巧手和關節模組備受關注。
投資多點開花下,資方正加速人形機器人未來到來的腳步。我們雖然無法預測趨勢,但仍能透過動作窺見未來發展。
越來越貴,國資頻繁出手
貴,已經成為人形機器人企業融資的關鍵詞。
3月末,機科未來完成數千萬種子輪融資,由零一創投獨家投資。其成立於2024年,由前蘋果技術主管田野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邵林共同創立;同月,靈寶CASBOT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天使輪融資總額已超億元人民幣。由聯想創投、國投創合及河南資產基金等機構參與。
再向前溯,魔法原子、銀河通用等企業都完成了破億元的大體量融資。種子輪破千萬,天使輪破億的融資規模,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屢見不鮮,最大規模的融資,永遠是下一輪。

這陣風不僅席捲了人形機器人本體公司,其上遊核心零部件的融資規模也有放大趨勢。例如,人形機器人觸碰物理世界最後一毫米的關鍵末端執行器「靈巧手」,也成為了一級市場的「肥豬肉」。
4月8日,靈心巧手完成超億元種子輪融資,創造了靈巧手領域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種子輪投資,由紅杉種子基金、萬凱新材領投,力合資本、力合金融、華倉資本、鞍羽跟投。
早期融資輪次的規模已經來到next level,尚不用提明星企業的融資規模,每一輪融資背後站著的是「投資人兵團」,長長的參投機構名單支撐起幾乎近10億規模的融資。隨之而來的是,頭部企業估值水漲船高,據悉智元的估值已經達150億元。
在具身研習社看來,人形機器人融資規模的擴大離不開其產業發展的內在因素。一方面,量產元年到來,商業化不再是「口頭承諾」,為人形機器人廠商增添了估值抬高的底氣;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持續降低及大模型技術的不斷髮展,為人形機器人降本和應用力提升,鑄造了根基供應鏈的成熟及技術突破,加速人形機器人發展腳步。
再疊加政策東風已至,使得人形機器人當下正處於發展窗口期,或者說「最好的時代」。一片繁榮下,融資規模擴大便成了順理成章的結果。
現階段「投融兩旺」的場面中,活躍的資方身影不僅有VC,還有國資頻繁現身。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參與了銀河通用、自變量機器人的融資;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押注宇樹科技和星海圖;深圳的招商局創投投資了千尋智能、逐際動力;河南資產基金參與了靈寶CASBOT的融資…
人形機器人的融資熱潮本質是資本對”AI +物理世界” 融合的終極押注。短期看,政策紅利與技術突破將推動估值繼續攀升;長期看,押注的是下一個未來的入場券甚至是話語權。
大模型決定上限,本體決定下限
「人形機器人的終極價值在於通過大模型實現認知能力的躍遷,從而突破場景邊界。」該投資思路已經在人形機器人形成明顯派系,在部分投資人眼中,這輪人形機器人爆發浪潮離不開大模型技術躍遷,有了大腦加持才賦予了人形機器人認知世界的能力。因此,沿著技術脈絡看,當下押注的企業定是在大腦側有明顯優勢的整機廠。
藍馳創投合作人曹巍也曾對媒體接表示,「做一個硬件公司追求利潤是很好的商業模式,但我們更關注的是一家企業能否有技術上的突破以及是否可以帶動行業的發展,例如開源共享高質量的數據以及模型架構上的持續創新。」
這一邏輯在藍馳創投對智元機器人的投資中得到驗證。
「對機器人公司,你如果不做大模型,那是屬於沒有未來的機器人,沒有智能化,沒有作業能力只是一個硬件。他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我們投入非常大的。」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研究院執行院長、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表示。
秉持這一理念,智元發佈了啟元大模型GO-1(Genie Operator-1),為全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並部署到智元研發的多款機器人本體中。GO-1首創ViLLA架構,讓人形機器人通過人類影片就可以學習各類技能,在極少數據甚至零樣本下,適應不同場景和任務。
在GO-1加持下,機器人能「無視」數據規模,打破受製於數據數量、質量的瓶頸,實現泛化能力的提升。並能做到「跨本體」適應不同結構的機器人,用同一個大腦為所有機器人「升智」。
同樣出現在藍馳創投被投企業的陣營中,2024年人形機器人「融資標王」的銀河通用,其優勢同樣在於大腦側。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曾表示,公司面向通用機器人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在具身大模型、3D視覺感知和「靈巧手」深度學習算法等領域不斷突破核心技術。
銀河通用曾發佈全球首個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礎大模型GraspVLA,該模型的預訓練完全基於合成數據,預訓練後,模型可直接Sim2Real,應用在千變萬化的真實場景和物體上測試,且無懼光照變化,後訓練僅需小樣本學習即可遷移基礎能力到特定場景。
此外,還有優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推出的「一腦多態」具身智能大模型,其能做到在大腦的加持下,不同構型的機器人群體間能實現高度統一的工作聯動,上演人形機器人版的「拉齊顆粒度」。以「同一個大腦」驅動雙足、輪式、四足等異構機器人群體,降低實際應用成本。

透過被投企業在大模型或大腦側的技術路線來看,其聚焦的方向為突破數據困境,讓機器人在物理世界的認知度提升,進而使得操作側的泛化能力躍遷並不斷拓寬場景邊界。以大腦為矛,劃破機器人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次元壁」。
“本體派”則堅持”硬件定義AI”,該派系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物理世界交互能力是AI落地的前提,因此必須優先解決機械結構、運動控制、能源管理等基礎問題。
「AI再聰明也需要本體來支撐交互,硬件決定的是水平下限。尤其是雙足人形機器人,硬件能力和其穩定性是強關聯的。」某投資機構相關負責人對具身研習社表示。
硬件優勢明顯的企業有宇樹科技、傅利葉、眾擎等。憑藉本體硬件,眾擎不但以「直膝步態」走出人形機器人最美步伐,還上演了後空翻、前空翻以及絲滑跳舞。
從硬件數據來看,眾擎的SE01機器人整機共32個自由度,高達170cm,重約55kg,關節最大扭矩330N·m,常態行走速度可達2m/s。機器人核心關節均為團隊成員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諧波力控關節模組,工業穩定性強悍;機械雙臂採用繩驅動柔性力控方案打造,設計壽命超過10年。
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派系之爭,本質是技術路徑與商業邏輯的博弈。「大腦派”追求技術天花板,”本體派”夯實產業地基,二者缺一不可。
正如特斯拉Optimus 的成功所揭示的:強大的AI算法需要精密的執行器支撐,而硬件性能的提升又依賴於數據與模型的迭代。未來的行業領導者,必將是那些能在腦體協同中找到平衡點的企業。它們既擁有 “最強大腦”,又具備 “鋼鐵之軀”,在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雙重維度上構建護城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具身研習社」,作者:呂鑫燚,編輯:狄鑫彤,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