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可信數據空間三類試點對象相互關聯、相互促進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近日,國家數據局發佈通知,組織開展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主要包括企業、行業和城市三類,為什麼選擇這三類作為試點對象?還有哪些難點需要解決?如何加快形成可落地易複製的技術路徑?4月9日,經濟學者盤和林分享了他的精彩觀點。
盤和林表示,企業、行業和城市這三類試點對象覆蓋了數據要素價值挖掘的主要市場主體和主要應用場景,相對而言,對數據需求最大的是B端企業和G端政府,C端對數據需求量有限,所以,針對企業是因為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單位,是數據的主要需求方和生產方,針對城市是因為政府需要通過數據要素來優化城市治理,而相比於農村,城市的數據更加集中,對數據要素的需求更加旺盛,而針對行業,是因為有些行業中,企業較為分散,如果按照單個企業來設置可信數據空間,那麼其他企業可能無法從數據要素流通中獲益,所以要從全行業的視角來佈局數據可信空間。
“這三類試點對象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盤和林稱,企業試點為行業和城市試點提供微觀層面的實踐基礎,行業試點在企業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層面的協同創新,城市試點則從宏觀層面統籌協調各類資源,三者共同構建起可信數據空間發展的立體化格局,為探索可信數據空間發展新模式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場景和全面的探索路徑。
從企業角度來看,龍頭企業以及中小企業在“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方面,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盤和林認為,龍頭企業憑藉其在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在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一方面,龍頭企業將積極投入資源建設企業可信數據空間,打造先進的數據管理平台和技術架構,探索數據安全、高效流通的技術路徑和管理模式,為行業內其他企業提供可借鑒的樣板。另一方面,龍頭企業應發揮產業帶動作用,通過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等方式,通過開放可信數據空間的方式,帶動上下遊中小企業融入可信數據空間生態,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的數據流通與創新發展。中小企業在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中體現出充分的靈活性和創新活力。中小企業將積極對接龍頭企業構建的可信數據空間,利用龍頭企業提供的數據產品和服務,提升自身數字化水平,實現數字轉型。同時,中小企業也將聚焦自身特色業務領域,挖掘數據價值,開展差異化創新,為供應鏈協同創新提供多樣化的數據資源和創新思路。
行業方面,如何保障跨行業的數據安全規範的流通?盤和林表示,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明確數據權屬、流通規則和各方責任義務,為數據流通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比如,採用誰貢獻,誰收益的法律原則來確定數據權屬權益。比如,明確數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責權利。二是強化技術防護,採用加密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確保數據在傳輸、存儲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例如,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全生命週期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三是建立行業數據共享標準,統一數據格式、接口規範等,促進不同行業數據的互聯互通。四是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對數據流通使用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並處理違規行為。
通知提出,在城市領域,探索公共數據融合企業數據等創新應用的有效機制與激勵。有哪些場景有望大規模落地應用?盤和林舉例稱,智慧交通領域,融合公共交通數據與企業出行服務數據,可實現精準交通調度和出行服務優化,比如實現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智慧醫療領域,公共醫療數據與企業健康管理數據結合,能提供個性化健康服務,比如通過電子病曆檔案和AI結合來預測個人健康狀況。
目前在試點工作的推進方面,還有哪些難點需要解決?盤和林表示,“技術上,可信數據空間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領域技術,技術集成難度大,且不同地區、不同企業技術基礎參差不齊,影響試點效果。標準上,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接口規範和安全標準,導致數據流通不暢,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人才上,既懂數據技術又懂行業業務的復合型人才短缺,製約了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
如何加快形成可落地易複製的技術路徑?盤和林稱,需採取針對性策略:一是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組織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例如,加大對數據加密、隱私計算等技術的研發投入,提高數據安全防護能力。二是加快標準製定,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應共同參與,製定統一的數據標準、接口規範和安全標準,為數據流通和共享提供規範依據。三是強化人才培養,高校和職業院校應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同時,企業應加強內部培訓,提升員工的數據技術應用能力。此外,注重試點經驗的總結與推廣,一方面要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將成熟的,性能優越的可信數據空間向全行業乃至全國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