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寫故事

撰文:李信馬 撰文:李信馬 

“為了看完這篇,特地開了鹽選會員!”

幾年前,筆者第一次在知乎看到這個評論,是在一篇精彩的故事下面,那時候買年費會員,不少人是為了看知乎Live和正版書,大家都是來知乎學習的,你來看故事?雖然故事蠻好看的,但總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

可之後,類似評論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直到某天,編輯組的一位同事找到熱愛學習的筆者,希望分享下知乎賬號,並乾脆地說是看了一篇很好看的故事,現在卡在「最低0.3/元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欲罷不能,筆者才驚覺——

故事(此處特指社區原創的短篇故事和小說),對知乎很重要。

一、「始於社區,不止於社區」

2011年,周源創辦知乎時,是類似Quora的邀請製互聯網問答社區。嚴肅、專業,是知乎最初的品牌調性。直到2013年,知乎才開放註冊,並在一年時間內,註冊用戶從40萬增長到400萬。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高的DAU(日活躍用戶數)意味著更大的商業化潛力。據招股書,截至2021年,知乎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9590萬人,累計高達5500萬人的創作者貢獻了4.2億問答。

社區運營數據變得靚麗的同時,自然而然的,門檻的降低也讓回答的水平變得更多元。知乎上嚴肅、專業的氛圍變淡,段子、八卦甚至玄學的內容越來越多,娛樂化的氛圍開始蔓延。

2019年,知乎的營收為6.7億元(人民幣,下同),淨虧損卻達到10.04億元。當時,知乎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業務,占到了總收入的86.1%,這一年,也是知乎不斷嚐試商業化變現途徑的一年。

事後看,知乎做的最正確的選擇,就是上線了新的會員體系「鹽選會員」,2019年,知乎平均每月付費會員數量為57.4萬,而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1500萬左右,支撐起了知乎49%的營收。

圖源:知乎財報圖源:知乎財報

2024年第四季度,知乎實現營收8.6億元,淨利潤8640萬元,這是知乎自2021年3月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單季度全面盈利目標,鹽選會員可以說是功不可沒。2019年,知乎的會員付費比率不過1.2%,而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攀升到了18%。是什麼在吸引用戶付費?誰都能看到的內容顯然不行,在只有會員才能看的付費內容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9年,知乎開始在社區孵化短篇故事,直至成長為今天的獨立故事品牌「鹽言故事」。在去年三季度之前,付費閱讀作為單獨的收入項,囊括了會員訂閱(為主),和IP開發、單篇付費等。據知乎官方對DoNews回應,付費閱讀是知乎重要的內容場景和商業模式,也是最大的收入來源,會員訂閱的增長,同樣依託於付費閱讀業務。

許多“傳統”的知乎用戶並不喜歡“隱藏”在一些知乎提問下的短篇故事,尤其這些故事多以第一人稱口語化表述的,有的人看到一半才會惱火的意識到自己在看虛假的故事。甚至很多提問,看起來就是為了放上短篇故事而提出來引流的,這引發了不少知乎原住民的不滿。

不能否認的是,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也有很多用戶喜歡看這些故事。在商業上,作為付費閱讀業務下屬的品牌,據統計,鹽言故事的內容已經超過10萬篇,覆蓋180多個創作細分品類,而且不只是文字形式,還有近百部作品售出影視版權,改編有聲劇作品已超過2700部。目前在知乎App,「故事」已經成為了單獨的欄目,位置僅在「熱榜」之後。

標準的「知乎體」故事開頭 圖源:知乎標準的「知乎體」故事開頭 圖源:知乎

2024年,由短篇故事改編的爆款短劇《執筆》創下了多項播放和分成紀錄,由短篇故事《河清海晏》改編的同名有聲劇播放破百萬。在不久前的財報溝通會上,知乎官方表示,第四季度,IP收入環比增長近50%。

可以說,短篇故事在知乎,已經形成了獨立且重要的生態。在知乎對DoNews的回應中,也表示“知乎是短篇故事品類的開拓者和引領者,鹽言故事已經成為最大的短篇故事生產和消費基地”。

消費方面,從財務數據來看,可以得到部分印證;至於生產方面,很多知乎用戶在刷到這些故事時,經常會冒出疑問:這些辨識度極高,風格相近的內容,究竟是誰寫的呢?

二、“批量挖掘”小說家

知乎上有不少實名認證的作家,他們的創作的確也和知乎有過交集。比如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據稱最早就是在知乎的問題「如果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下創作而成的。

還有數百位傳統文學領域的作家,比如莫言、鄭淵潔、周德東、郝景芳等,由於鹽言故事與出版機構、中國作協和地方作協合作,他們作品的電子版本也被引入鹽言故事。

不過,他們更像是“面子”,真正支撐起知乎短篇故事小說源源不斷生產的主要群體,還是知乎挖掘和培養的“草根”作者。

從2020年開始,知乎就開設了故事寫作類課程,由知乎教育業務推出,主要針對小白創作者從零起步學習故事、小說創作,課程需要付費,並會根據不同的內容平台、創作類型給予創作指導。

據知乎數據,2023年,知乎知學堂為知乎的付費閱讀業務輸送了超過800位簽約鹽選創作者,為社區輸送了超過1500位商業創作者,為全網內容平台輸送了超過3000位創作者。在內容和商業層面,有超過5000篇故事、小說、商業帶貨內容上線知乎並創造收益。

學生、寶媽、工人,有些原本沒機會靠寫作賺錢的人,的確在知乎挖到了第一桶金,有的人還藉機轉為全職作者。比如「浙三爺」,以前送過外賣、做過打包工;「魯班大師」是一位山村的小學老師;「李鴻政醫生」的主業是醫生;「酉月棠」是一位80後自由職業寶媽。

不過,這條路徑並非輕而易舉。

筆者在知乎知學堂體驗了《短篇小說創意寫作訓練營》,“乾貨”有,一些寫作的“套路”的確也有,比如在開頭第一段話就要吸引讀者興趣,還有儘量選擇“甜、虐、爽”等“強情緒”的題材。畢竟短篇小說由於篇幅所限,要求文筆簡練,對新人來說,有這些“技巧”相當於走捷徑。

圖源:知乎圖源:知乎

在體驗課結束後,想要進一步學習,則要購買正式課程,學費3980元,微信小助手發的推廣信息中,課程有許多吸引人的點,比如:

  • 【鹽選專欄】的短中篇故事字數少,壓力小,且收益高,不用日更,就能取得先發優勢,只要作品優秀,不斷被用戶點擊閱讀,就可持續獲得收入,妥妥睡後收益;
  • 變現路徑明確,新人過稿簽約後,單篇單月平均分成收入為2000-5000元,目前鹽選收益單月最高80W+;
  • 專業編輯親自帶教答疑,上課-答疑-改稿全程跟蹤幫扶,不用擔心學不會;
  • 學員報名後對接知乎鹽選編輯老師,享受內投綠色通道,編輯直審,提供流量扶持。

在完課後直接和知乎簽約成為簽約作者的誘惑下,不低的學費看起來就容易接受多了,下面則是對應長達四個月的課程安排。

圖源:知乎圖源:知乎

DoNews採訪了一位購買了該課程的學員,起初她也興致勃勃的開始上課和嚐試寫作。據她介紹,課程中,會找爆款的文章拉片,然後讓學員仿寫,但“沒有任何寫作技巧方面的”,最後她提交的作品不出意料地沒能通過審核,理由是“主線不夠清晰,敘事拖遝、混亂……”

圖源:推廣信息中的編輯修改截圖圖源:推廣信息中的編輯修改截圖

事後,她感覺通過寫作課程並不能保證成為作者。真正想簽約賺錢,除了努力,多少還是要有些天賦的。“你要想寫的話,你就直接在知乎上申請作者,後台每個月可以投稿七次,投就行了,也沒什麼損失,能過審核的話,編輯會找你潤稿,潤過上架就有錢了。”

對此,知乎方面表示:“在線教育仍然存在個性化服務不足的現實情況,在服務交付上,我們也會持續優化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讓大家有更更好的消費和學習體驗。”

結語

故事在知乎的出現和壯大,從互聯網問答社區破圈到網絡文學領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就像當初網絡文學順應互聯網發展浪潮崛起一樣,短篇的故事和小說,既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娛樂消費習慣,也可以與短視頻、短劇進行融合和聯動。在抖音上,有些熱門的系列動畫,就是由知乎故事改編而來的。

這個過程自然也有過波折,比如有知乎用戶感到不適應和反感,有嚐試簽約的作者無法達到標準,還有些上架的故事質量較差缺乏可讀性……有些問題至今依舊存在,也很難讓所有人滿意。

但曆經六年的發展,「鹽言故事」還是吸引和沉澱了穩定的會員群體,也有著成型的作者選拔和培養體系。去年12月,在海南博鼇舉辦“2024知乎鹽言故事短篇故事影響力之夜”上,76位(部)優秀作者和作品入選了“2024短篇故事影響力榜”,這些作品足以撐得起知乎故事的牌面。

在此前的採訪中,知乎官方也表示,雖然早期故事多基於社區的問答模式創作,但“鹽言故事越來越重視獨立生態下的創作氛圍,事實上,越來越多創作題材和類型,都是在鹽言故事生態中而非知乎社區生態中誕生的”。

不過目前在網絡文學領域,鹽言故事還只是後起之秀。如何將鹽言故事的生態做得更好,在不影響不喜歡看故事的用戶的體驗的同時,吸引喜歡看故事的用戶成為會員,並探索更多的變現方式,還有更高效且良性的內容生產體系,是未來知乎需要想好和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