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手肥胖問題,AI減肥起風了

你知道國家有多關心你的體重嗎?
2016年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首次將肥胖防治納入國家戰略;去年開始,相關部門密集出台政策號召民眾關注體重;然後到今年兩會,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宣佈,實施「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防治,更是將「控制體重」這一議題擴散到全社會,一時間,「國家喊你去減肥」成為網絡熱梗。
2024年6月,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16個部門聯合製定《「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計劃通過三年左右時間,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
2024年7月,國家衛健委印發《居民體重管理核心知識(2024年版)》及其釋義,倡導和推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2024年10月,國家衛健委印發《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規範我國肥胖症臨床診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提高醫療機構肥胖症診療同質化水平。
2024年12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進一步落實《「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指導醫療衛生人員科學開展體重管理工作。
體重管理政策的落地,最直接的結果是催生了一個由健身器材、運動產品、減肥藥物、健康管理服務等生態構建起的千億市場。
另外一面,過去被詬病為「智商稅」的AI減肥隨著技術的研究的深入與場景滲透的擴大,也開始顯現出一定的效果,當DeepSeek也能在減肥這件事情上發揮作用時,公眾對AI減肥的信任度大大增加,也更希望AI的融入,開啟一場全新的減肥革命。
01 AI減肥,數據驅動健康邏輯重塑
與傳統減肥相比,AI減肥最大的變化是將體重管理由「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實施更加精準的減肥方案,根據應用場景和技術路徑的不同,AI減肥的應用方向大致可分為三類。
「管住口,邁開腿」是每個有過減肥經歷人士都熟知的口訣。
對於飲食管理,行業專家們總結出的「生酮法」「16+8輕斷食」「液斷減肥」等減肥方法的核心關鍵是,確保每一口攝入身體的食物都能精準服務於減重目標。
AI在飲食管理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個性化食譜推薦和智能卡路里識別等方面,比如專業的健康應用CaloScanAI,可以根據用戶拍攝的食物照片快速識別食物種類,計算熱量,然後生成詳細的營養分析報告。
而像一些冰箱、灶具等配備了AI大模型的智能家電,也會識別出存儲或者烹飪的食物種類,進而給出菜譜建議。
這種即時反饋最大的好處是能根據用戶的減肥目標和身體狀況,提供個性化的飲食建議,從而實現更科學、更高效的體重管理。
「邁開腿」說的是運動,很多健身平台都引入了基於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健身繫統,通過攝像頭實時捕捉用戶動作骨骼模型,AI能精確識別彎腰、塌肩等錯誤姿勢,這些系統同時還能根據用戶的運動數據生成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幫助用戶更高效的達成健身目標。
以家庭健身領域為例,無論是中國的Fiture,還是國外的Tempo,都引入了動作識別與智能交互等AI功能,健身平台KEEP利用AI實現用戶運動評估以推薦合適訓練,瑜伽品牌Yoganotch則運用可穿戴3D動作探測器引導練習者正確完成體式……
就連DeepSeek也可以在用戶輸入指定的提示詞與模板之後,根據用戶數據與運動目標量身定製訓練計劃與營養計劃,甚至還能精細到根據作息、運動偏好進行調整。
有了AI的助力,「管住口,邁開腿」似乎有了新的解法,然而做好這兩項事情的關鍵在於實時數據的手機,事實上,用手機中的專業應用,到智能手環、運動手錶這類專業的可穿戴設備,已經悄然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也都在各自的領域創造數百億的市場規模。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AI減肥不但做大了減肥市場的蛋糕,還系統性的重構了科學健身的底層邏輯。
02 可以信任AI,但不能完全依賴AI
在減肥這件事情上,AI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但也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能依靠AI減肥成功。
王華(化名)就曾通過DeepSeek為自己製作了一份減肥方案,從飲食作息到運動訓練,非常詳盡,剛開始的幾天,王華信心十足,對DeepSeek也非常信賴,每天的飲食運動都嚴格按照減肥方案要求來執行。
可是,幾天之後,王華逐漸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首先是飲食攝入的熱量過低,王華經常感覺饑餓和乏力,上班時無精打采,下班後昏昏欲睡;其次是身體難以適應過高的訓練強度,做仰臥起坐或者平板支撐時,會因為腹部的痠痛感無法標準的完成動作。
僅僅兩個星期,王華就放棄了。
這次減肥,王華不光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還因為過度節食和運動對身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出現了內分泌失調和肌肉拉傷的情況。
通過王華的減肥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AI減肥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與用戶實時交互的能力。
AI確實能夠根據用戶提供的數據製定出非常周密的減肥方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方案需要根據用戶身體狀態的變化不斷的調整,數據更新不夠及時,或者無法採集到最新數據,AI減肥的方向就會出現偏差。
而在這方面,人類教練在減肥實踐中的作用AI還難以取代,我們經常可以遇到的場景,AI會示範出正確的運動姿勢,但不會對用戶的錯誤姿勢進行實時糾正;AI會製定出每天的運動安排,但不會在用戶力竭的時候輔助完成最後一個動作;AI更無法分辨出用戶當天的情緒狀態,實時調整訓練計劃。
AI減肥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運動平台或者智能硬件,只能被動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很難主動觸達,以監督訓練和進行積極鼓勵。
減肥健身需要長時間的自律,其中的過程也會比較辛苦,如果自身缺乏較強的意志和自製力,普通人一般堅持不到最後,這也是減肥很難成功的原因所在,以及健身私教存在的最大價值。
有專業人士就指出,使用AI減肥的人,往往擁有一定的訓練基礎,有著比較強的自主訓練的自製力與習慣,不需要他人在訓練時提供情緒價值、運動輔助和督促也能按時按量完成訓練計劃。
而對於大多數沒有訓練基礎的素人,私教的專業性暫時還無法替代。
03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AI減肥?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數據與交互是AI減肥的兩個核心關鍵。
前者對AI的考驗是用戶數據的實時收集與分析,在智能穿戴設備與健身平台之間建立起數據通聯的通道成為AI減肥能夠進一步進化的關鍵。
後者則需要大模型技術的持續探索,使得人與AI之間的交互體驗從冰冷的一問一答,升級為能夠洞察情緒變化的溫暖交流。
雷海潮在記者會上強調,AI技術是「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關鍵工具」,對照著「減肥不是目的,讓公眾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本質」這個命題,AI減肥未來將或將出現三大轉變。
其一是減肥方案的精準化,現在為用戶製定的減肥方案,基本都是根據大數據的「群體畫像」,而真正的減肥用戶需要的是針對個體差異的「分子級干預」,未來,將代謝組學與AI融合等技術的應用或將成為AI減肥的發展方向。
其二是將體重管理的觀念由「肥胖治療」向「預防肥胖」轉變,不久前安徽醫科大學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健康科技企業,在合肥發佈體重管理大模型智能助手「減單」就是這一觀念的具體實踐,通過AI技術提高減重的個性化干預質量和診療效率。
青少年防控方面,引入AI校園健康監測系統,分析學生飲食、運動數據並聯動到家長端,實現合力預防肥胖。
其三是將思維打開,從單一的體重管理,減重減肥服務,升級到「大健康生態」,將醫療、健身、食品企業等生態進行跨界整合,建設能夠共享的數據平台,實現特殊療法、AI飲食建議、AI訓練等合為整體的綜合性健康管理方案。
站在技術發展的視角,國家喊你減肥,不僅是政策號召,更是技術革命的契機。
AI正在以「精準、普惠、可持續」的方式,重塑體重管理的邏輯。然而,技術的終極目標不是取代人性,而是讓健康回歸「以人為本」。
就像雷海潮說的那樣:「醫療改革的核心,是讓人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這場健康戰爭中,AI既是武器,也是夥伴——它的價值,終將由每一個減掉的公斤、每一份提升的生活質量來定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洞見新研社」,作者:關注人工智能的,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