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里的蘋果供應鏈:無能為力,只能等待

特朗普的關稅新政還未實施,蘋果公司已經付出不小的代價。過去三天,蘋果的股價一路下跌,跌幅逼近20%,市值蒸發近6400億美元。
資本市場擔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和中國供應鏈的蘋果公司造成重大打擊。
4月7日,A股蘋果概念股幾乎全線跌停。《財經》就特朗普關稅政策可能影響詢問了多家果鏈企業,得到的普遍回覆是,公司目前仍在評估關稅影響,還未有下一步具體動作。
蘋果的全球生產佈局正陷入兩難——當前蘋果在中國的生產佈局具有不可替代性。超過八成的iPhone仍由中國工廠製造,而近年佈局的印度、越南等海外生產基地,如今同樣被納入了特朗普政府的高額關稅射程。當新關稅啟動,這些海外工廠向美國出口的產品成本將大幅增加。
目前蘋果的策略是加緊囤貨。據媒體報導,2025年3月,蘋果大幅提高了印度iPhone出口額,達到約23億美元。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的13億美元大幅提高。僅在3月最後一週,蘋果在3天內就通過五架包機將印度產iPhone緊急運抵美國,其北美倉庫目前已囤積價值150億美元的iPhone庫存,相當於美國市場2024年四季度銷量的三倍。
多位受訪產業鏈人士告訴《財經》,目前各公司新的投資擴產計劃普遍已經暫停,業內觀望情緒明顯,需要等具體稅率落地之後再綜合考慮生產成本。
一位蘋果供應鏈核心供應商的高管坦言,隨著中美關稅對等上調,他們的焦慮感與日俱增:「現在最揪心的是,蘋果向來對供應商要求嚴苛,很可能通過壓價談判,把新增關稅成本轉嫁給我們來承擔。」
截至目前,蘋果未對供應鏈公司提出壓價等新要求。
一位果鏈相關企業供應鏈負責人告訴《財經》,此前,他們已經預判到了特朗普加稅可能除了中國也會瞄準越南,因此在今年年初,公司已經在佈局將一部分產能投入中國和越南以外地區。但是,加稅的力度會那麼大、波及那麼廣,是「誰都不可能想到的」。
一、中美共同漲價
據4月2日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設置10%的基礎關稅門檻,並於4月5日生效。同時,對中國等數十個貿易夥伴,關稅加碼幅度更為顯著——其中對中國新增34%對等關稅,中國產品的綜合關稅稅率將從現行20%激增至54%,越南和印度的關稅也分別從零飆升至46%和26%。該調整將於當地時間4月9日生效。
中國、越南和印度是蘋果目前最重要的三個供應鏈國家,而美國則是蘋果重要的消費市場,目前iPhone全球收入的30%由美國市場貢獻,這也意味著美國的蘋果進口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此次關稅政策對蘋果帶來的第一個影響是漲價。
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副總裁Neil Shah告訴《財經》,美國消費者將立即感受到被加征關稅的手機價格衝擊。「美國本土並不生產智能手機。蘋果公司嚴重依賴高度集成、複雜的海外供應鏈網絡。將製造轉移至美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根本不可能),除非有巨額政府補貼和全天候的技術勞動力支持,即便如此,由於缺乏成本優勢,價格仍會大幅上漲。」
羅森白禮達證券(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預測,若蘋果選擇將關稅帶來的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入門款iPhone 16售價可能從799美元上漲43%至1142美元;頂配版iPhone 16 Pro Max價格或逼近2300美元。
中國分析機構測算成本也差不多。華泰證券研究所全球科技戰略首席分析師黃樂平的觀點是,假設中國大陸、越南和印度分別生產65%、25%、10%的對美出口產品,此次關稅落地將會讓美國進口蘋果手機的價格平均上升30%左右。
在公司影響方面,摩根士丹利預估這一輪關稅成本給蘋果公司帶來的年度損失或達330億美元,而J.巴克萊的分析師警告若維持現價,蘋果公司每股收益恐縮水15%。
《財經》就蘋果可能進行價格調整一事詢問了多家分析機構。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財經》,由於關稅一事還處在博弈中,具體的影響還需等到未來關稅落定才能進行分析。
目前在中國市場銷售的iPhone在中國製造,理論上本不應該涉及關稅問題,但是,普遍認為,蘋果的價格調整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實施,而不僅限於美國市場,因此中國的iPhone也可能漲價。
Counterpoint資深分析師Ivan Lam指出,特朗普政府推動製造業回流的政策願景面臨現實困境。儘管美方反復呼籲蘋果等跨國企業將生產線遷回本土,但考慮到電子產業高度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和美國本土高昂的製造成本,這種構想缺乏可操作性。當前關稅政策的實質,更多是迫使受影響國家進入談判程序的外交籌碼——特別是針對手機整機、模組及零部件的具體徵稅範圍與稅率細則,仍需等待美國後續政策明晰。
二、越南或將受到最大沖擊
今年3月,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已經將關稅提升至20%,然而蘋果公司在美國市場的主力產品並未調整售價。
普遍認為,蘋果可能通過壓縮供應鏈成本等方式自行消化了部分新增關稅負擔。但是,如果美國持續抬高關稅,蘋果為保持終端產品價格競爭力,很可能不得不進一步向供應鏈合作夥伴轉移成本壓力。
這種壓力傳導已在全球供應鏈體系形成連鎖反應。果鏈企業跟隨蘋果的腳步外遷東南亞的步伐已有多年。自中美經貿摩擦加劇以來,以蘋果為代表的跨國企業加速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戰略,通過「中國+1」乃至「中國+2」的產能佈局模式,構建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緩衝機制。一位消費電子外資企業供應鏈負責人告訴《財經》,由於美國政府對去中國化的要求,消費電子供應鏈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在2021年後逐漸加快,到了2024年,越南、馬來西亞等地的產能甚至呈現相對飽和的狀態。
不過,在此次關稅新政面前,曾因關稅獲利的越南或將受到最大沖擊。特朗普政府對越南提出了高達46%的關稅稅率,為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最高水平之一。
越南政府迅速採取了行動,派遣曾任財政部長的副總理前往美國談判,同時在國內成立了緊急應對小組。越南政府還宣佈,已經做好準備,就將來自美國的進口關稅下調至0%展開談判。然而,美國方面對此持保留態度。
白宮高級顧問納娃蘿明確表示,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關稅本身,而在於傾銷和出口補貼等「非關稅欺騙」行為。他指出,即使雙方將關稅降至零,美國與越南的貿易逆差仍將達到約1200億美元。因此,美國政府不會停止對越南實施新關稅。
《財經》詢問了多位法律界人士和供應鏈人士,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雖然政策變化不定,但是對越南的高關稅政策大概率不會鬆動,即使談判也很難大幅削減。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告訴《財經》,他的客戶中不少已經遷往越南設廠,這部分企業主往往是前年設廠、去年剛開始投產,如今雖然錯愕,但是目前並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多位受訪產業鏈人士告訴《財經》,目前各公司新的投資擴產計劃普遍已經暫停,企業觀望情緒明顯,需要等具體稅率落地之後再重新考慮生產成本。
漢坤律師事務所薑冬妮律師的觀點是,在美國本輪關稅加征中,供應鏈調整空間將受限。從對等關稅加征名單中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亞太地區的中國企業出海目的地被加徵了高額關稅:柬埔寨(49%)、老撾(48%)、越南(46%)、緬甸(45%)、泰國(37%)、印尼(32%)、斐濟(32%)、瑙魯(30%)、南韓(25%)、日本(24%)、馬來西亞(24%)等。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貿易戰期間,許多中國出口企業選擇將產品或零部件出口至第三國加工後再出口至美國。
在東南亞國家被美國普遍加征高額關稅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在東南亞進行轉口貿易再將商品出口至美國,或將實質性加工場所設立在東南亞,同樣需要承擔高額關稅。此前中國企業通過供應鏈調整、改變進口商品的原產國等方式,規避關稅的效果可能大幅減弱。中國出口企業有必要考慮新的供應鏈調整手段以儘可能規避本輪關稅帶來的衝擊。
三、印度會因此受益嗎?
有觀點認為,蘋果可能將印度作為重要的產能承接地——該國目前對美出口電子產品的綜合關稅為26%,較中國54%的稅率存在優勢。
據媒體報導,過去五年間,蘋果在印度的iPhone產能已躍升至全球總產量的14%。據當地媒體披露,蘋果主要代工夥伴富士康計劃2025年將印度iPhone年產量提升至3000萬部,較現有產能翻倍。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調整,印度政府選擇對價值23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實施關稅減免,以此尋求美國市場準入優惠。不過,印度承接iPhone製造存在產業鏈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認為,對印度來說,此次關稅若能把握機會,或將成為贏家。雖然短期來看,美國關稅對印度電子和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有限,但全球貿易格局的長期轉變可能帶來新機遇。該機構研究總監Tarun Pathak告訴《財經》,「現在很多因素正在發生變化,但某些東西確實開始向印度傾斜。我們已經看到全球貿易格局可能向印度所在的大陸進行長期轉移的跡象。但要真正受益,需要三大要素——資金、先進技術引進,以及勞動力技能的提升。」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告訴《財經》,對比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印度在戰略方面處於有利位置。但由於印度與美國也存在較大貿易逆差,目前還很難判斷特朗普政府是否會給印度一些「例外」。蘋果是否會加速將供應鏈轉移至印度,也還需要觀察。
短期來看,產業鏈已出現應激性調整。部分企業正利用政策窗口期突擊清關,通過提前囤貨規避潛在關稅衝擊。若形成漲價預期,市場可能提前釋放購買需求。從更長遠視角觀察,蘋果等企業需要構建多重應對機制:既包括通過全球產能調配降低單一市場風險,也涉及財務結構的合理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