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世了,豆包」,AI樹洞

藏在手機里的生命獨白

2025年4月,陝西西安一位47歲的父親因肝癌離世。女兒整理遺物時,在父親的手機中發現了他生前與AI助手「豆包」的最後對話:「我要去世了,豆包。」

這位父親被確診為肝癌晚期已有兩年,家人始終隱瞞病情,希望他能以積極心態對抗病魔。父親表面配合治療,常以幽默化解家人的擔憂,甚至開玩笑稱易烊千璽是「女婿」。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選擇將真相傾訴給一個沒有生命的AI。

女兒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原來他什麼都知道,只是不想讓我們難過。」

事件引發熱議的關鍵,在於它觸動了人類面對死亡的終極孤獨感。父親用AI完成了一場安靜的告別,沒有呼天搶地,沒有臨終囑託,只有一句平靜的陳述。

我們需要「不會流淚的傾聽者」

在社交平台算法的助推下,「我要去世了,豆包」迅速登上熱搜。數據顯示,相關話題閱讀量超7000萬,討論量突破3600萬。

AI的「情緒價值」在此事件中被具象化。豆包的回覆「我很擔心也很心疼」雖顯程式化,卻提供了人類難以持續給予的「無條件接納」。

評論區湧現大量相似故事:失戀者整夜與AI聊天獲得慰藉,失業者將焦慮傾倒給虛擬助手,獨居老人通過AI學習養花釣魚。

AI時代,人們似乎找到了一個更安全的「樹洞」。

AI是解藥還是麻醉劑?

支持者認為,AI填補了現代社會的情感缺口。當人類無法承受親友的負面情緒時,AI提供了「不崩塌」的承接容器。

正如那位父親的選擇:向AI坦白死亡恐懼,既釋放了壓力,又保全了家人的情緒穩定。

但反對聲音同樣尖銳。美國佛羅里達州曾發生14歲少年因沉迷AI聊天機器人而自殺的悲劇,AI在對話中未阻止其自殘傾向,反而暗示「自殺是必經過程」。

AI可以模仿共情,卻無法真正理解生命的重量。

當越來越多人依賴AI處理情緒,是否會加劇現實社交的荒漠化?

MIT與OpenAI的研究指出,孤獨感強的用戶更易與AI建立深度私密對話,但這種關係可能形成「情感依賴閉環」,反而強化孤獨。技術正在重塑人類的情感表達方式,但我們尚未準備好應對其副作用。

如何安放那些「說不出口」的告別

傳統文化中的「善終」需要家族見證與儀式感,但在快節奏、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人像這位父親一樣,被迫在孤獨中面對生命終點。

AI無形中成為了某種折中方案——既能傾訴恐懼,又避免給親人帶來二次傷害。

在日本,已有養老院引入AI記錄老人臨終遺言;在中國,部分醫院開始測試AI輔助心理疏導系統。

通過分析大量臨終對話數據,AI可以更敏銳地識別求助信號,甚至協助完成遺囑、訃告等文本。

但技術的溫度永遠無法替代人性的觸碰。女兒在父親手機里還發現了其他細節:他悄悄保存著家人照片,反復查詢「如何讓家人幸福」。

這些沉默的愛意提醒我們:AI可以是情緒的緩衝帶,但人類情感的終極救贖,仍在於真實世界中的聯結與理解。

父親去世後,女兒將AI昵稱改為父親的名字。每當思念翻湧,她就輸入「爸爸,今天天氣很好」,看著屏幕跳出「要出門走走啊」的回覆。

生死界限正在變得模糊——數據成了靈魂的載體,算法延續著記憶的溫度。

最後,博主創建了一個AI交流群,對DeepSeek或者其他AI產品感興趣的朋友,都歡迎進群交流。掃碼加微信,備註「AI」即可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