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中心,沒人研發! 誰為機器人獨角獸達闥淪落負責? | BUG

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一家曾被估值超過200億元的人形機器人“獨角獸”,突然萎靡了。
近日,新浪科技走訪了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達闥機器人)的“北京研發中心”,發現該辦公地僅留有10餘個工位,其餘工位已全部被物業收回。
現場員工及離職員工們透露了公司近況:
- 如今的達闥研發中心,已經沒有研發了。去年9月,達闥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人員縮減,當時研發人員幾乎被全部裁撤。
第二、北京地區曾是達闥機器人國內員工最多的辦公區,人員最多時曾在豐台、西北旺、望京等地擁有多個辦公點,不過如今,北京已縮減至只剩下望京的10餘個工位。
第三、過於龐雜的業務模式,以及較為混亂的管理機制,導致了達闥產品研發及落地推進的滯後,最終錯失先發機會,事後可能不再被資本看好,一直處於“缺血”狀態。
第四、如今有上百名員工的薪資以及賠償金尚未發放,如今累計欠薪已超千萬。多名員工將達闥告上法庭,但最終因“達闥已無可執行財產”而作罷。
研發中心,沒人研發
達闥機器人官網上“北京研發中心”標記的地址仍為“望京SOHOT3B座33層”,不過目前,這一樓層已被望京SOHO物業單位全部收回並對外進行招租中。在新浪科技實地探訪時,該樓層所有區域出入口均已上鎖,並貼上了對外招租的廣告。

據員工王謀(化名)介紹,達闥機器人原本包下了整層作為辦公區,同時在該樓35層和36層也各有半層的辦公區。不過在新浪科技探訪中,35層已經找不到達闥科機器人的蹤跡,36層同樣也是整層樓均控製被上鎖待租中。
而在該棟樓的38層角落處,在一個僅有10餘個工位的小型辦公區,門口處赫然張貼著達闥科技的LOGO。新浪科技發現,在工作日的下午時段,在座位上的員工僅五六人。有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這一小型辦公區內,就囊括了達闥機器人總裁辦、市場以及銷售等多部門人員。

據王謀透露,在2024年上半年,達闥科技全國人員較多的辦公區分別是北京、上海和成都,其中北京是人數最多的,有200人左右,且均集中在望京SOHO辦公,不過目前已經寥寥數人。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辦公區定位為達闥“北京研發中心”,但目前已經沒有研發人員。另一位達闥離職員工楊亦(化名)透露,“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達闥科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人員削減,其中研發為削減重災區,幾乎全部研發人員均被裁撤。”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達闥科技市場人員回應稱,“公司確實有人員離職,也做了業務和產品聚焦,之前的產品線和業務線太多了,現在有所縮減。”該人員表示,“目前公司約有150人左右,分散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
不過在楊亦看來,從目前北京辦公區的工位和上海、廣州等地的情況來看,達闥科技目前的在職人員“很可能不到100人”。
創始人被指“一言堂”
從最多時的800多名員工,到如今人員銳減至百餘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達闥機器人今日之結局?
多名離職員工還原了公司的基本面。
據員工李單(化名)介紹,在2024年1月,達闥機器人便進行過一次全員會議,下發了公司薪資10000元以上員工只發50%薪資的通知。彼時,公司便開始出現人員離職現象。而在2024年3月、5月以及9月,公司又分別進行了數次較大的業務和人員縮減。
大量離職員工被欠薪背後,達闥機器人“缺錢”成為根本原因。李單及多人一致認為,“因為融資困難和公司業務造血能力不足,資金不足迫使自己成為被欠薪的人。”
他們複盤後發現,達闥的業務模式過於龐雜,以及混亂的組織管理方式,這些都成為拖慢其研發和產品落地節奏的關鍵,最終讓公司逐漸失去市場先機。
“人形機器人就已經夠超前了,而公司要做的還是雲端人形機器人,涉及雲、網、端、腦等各個維度,每個環節都要投入,這本身就需要耗費非常大的資源和精力,此外公司還有數字人、涉及不同行業不同形態的機器人產品,業務太多了,太雜了。”
據李單介紹,僅研發環節,達闥此前便有四個獨立的研發VP(副總裁),此外還有數個AVP(預備副總裁)。
“這麼多的研發VP都是向黃總(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彙報,而且研發方向基本也是黃總定的,此外黃總還要管銷售、市場等事情,過於集中的‘一言堂’式管理模式,讓公司研發和業務都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組織缺乏自我糾錯能力,更多是圍繞著人去做事,而不是圍繞場景去做產品,最終也就慢下來了。”李單表示。
在這些員工看來,過於宏大且超前的願景規劃,匹配並不太成熟的公司組織管理模式,導致了公司產品及業務能力逐漸落後於市場。“如果公司能早一點斷臂求生,也許結局會比今天好一點。”
人形機器人,該降溫了?
在一定程度上,AI大模型快速發展帶來的機器人“智能”水平提升,為人形機器人這一產品形態加速成熟帶來了一定助益。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狀是,在更為真實理性的商業場景下,如何以更低成本且最高效的方式解決特定場景問題,才是市場更願意接受的。
近期,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也曾指出,“具身智能行業目前共識高度集中,估值上漲得非常快,但商業化前景不明,變成了早期VC想迴避或退出的類型。”即使對備受關注的宇樹機器人,朱嘯虎也認為其“沒有為客戶創造持續的價值”,直言“公司最近在退出具身智能項目”。
對此,在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的獵豹移動的董事長傅盛也讚同道:“人形機器人行業不僅有泡沫,而且這個泡沫對行業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泡沫’。”“資本過度追捧預先編程的噱頭,反而冷落真正技術突破。”
資本及市場的一時熱捧,或許能夠激發大眾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好感和關注,但熱情消散後,如何憑藉領先的技術能力和快速落地的業務拓展能力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打造更為健康可持續的商業閉環,或許才是每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需要去思考的。
“商業化沒有很明顯的進步!其實幾年前,達闥機器人就秀跳舞了,但今年,他們還只能秀跳舞!是不是很搞笑?”多位達闥離職員工歎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