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華為Mate 70 Pro+打卡重慶古城門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坐轎轎,走進城門挨一刀。”這是一首流傳廣泛的傳統童謠,當然每個地區略有差別,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的城牆、城樓和城門現在是越來越少了。相信不少朋友看過前幾天“甲亢哥”來重慶直播,讓本就是網紅城市的重慶再火了一把。而我這次要探尋的是那些被隱藏在高樓大廈中的重慶古城門。

眾所周知,重慶是一座8D魔幻山城,而渝中半島是重慶建立最早、人口最密集的主城區,這裏的地形高低錯落,獨特的地理風貌鑄就了獨一無二的城市規劃建築特色。最早的重慶古城牆沿著長江和嘉陵江的江岸線依託山勢而建,一共有十七座城門,其中九開八閉,包括了朝天門、翠微門、千廝門、洪崖門、臨江門、太安門、通遠門、金湯門、南紀門、鳳凰門、儲奇門、金紫門、太平門、人和門、定遠門、福興門和東水門。
由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重慶城市改造,陸續拆埋了城牆門。到了2010年後,人和門、太平門、南紀門相繼得到發掘,共計五座城門留存。現存城門和甕城遺址共七處,包括東水門、太平門、通遠門等三座現存開門,人和門等一座現存閉門,千廝門、南紀門、儲奇門等三處部分甕城遺址。
網上有很多關於重慶徙步的路線,我這次就從位於千廝門和翠微門之間的羅漢寺出發,按著古城牆的線路徙步打卡一下沿途的風景。北宋建築風格的羅漢寺和身後現代風格的高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反差在華為Mate 70 Pro+的鏡頭下表現得更強烈。

洪崖門位於網絡上最火的洪崖洞,當然現在已經找不到城門的遺址了。除了洪崖洞外,千廝門嘉陵江大橋也被網友們戲稱為最大的人行天橋——因為旦凡遇到節假日,這座橋都會在晚間全封閉,禁止車輛通行,留給行人步行,方便遊客從橋上欣賞洪崖洞的夜景。在1X和2X的焦距下,突出了橋的縱深感,橋塔在遠處高樓的擁簇下看似一座標緻性建築,更醒目。


這是在洪崖洞頂層的一個雕塑,用藝術的手法呈現了以前吊腳樓這一西南地區獨有的傳統民居建築。在這裏還能拍出千廝門嘉陵江大橋的全貌。


走過洪崖門後,會看到重慶國泰藝術中心。有網友說這是筷子樓,也有人說是火柴盒,你認為它像什麼呢?

戴家巷在洪崖洞火了後,也從普通的居民社區搖身變成了網紅打卡地了。



沿著依山勢而建棧道可以下到濱江路,然後去到另一處遊客必打卡之地——魁星樓。從魁星樓22層的天橋上俯拍1樓的街景。行人在明暗對比的光影中穿行,不僅把山城的地形地貌展現無疑,同時也能看到華為Mate 70 Pro+對光線的把控能力。

在我小時候,臨江門的城門是存在的,可以通過城門下到江邊去玩耍,但現已經沒有了,只有重新仿建的一截城牆的垛口,這也有著好幾十年的光景了。看著這些城牆上一條條鑿出的紋理,是不是有了師傅們揮汗鑿石的畫面?


在渝中老社區中隨便一家的碗雜面都是最地道的重慶味,是不是很有食慾?

新華日報社遺址是在抗戰時期建築,天主教若瑟堂則是十九世紀末的建築了,但都保存得很完整。


通遠門現在還保留著一截城牆和城門,這裏還有著不少的傳說,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一下。用華為Mate 70 Pro+拍出的主角時刻在這座古城門下有種歲月的氛圍感。


穿過通遠門就來了山城巷,這裏是非常出名的徙步必經之路,它連通了重慶的上半城和下半城,現在也成了眾多遊客的打卡勝地。華為Mate 70 Pro+的紅楓影像拍這面紅牆應該是恰當好處。



在保留了老巷風貌的同時,也新開了很多餐飲和民宿,我還在這裏找到了小時候就很愛吃的燒餅,嗯,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接著,從下半城的南紀門走過鳳凰門來到了儲奇門,這裏就是白象街。這一條小街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名人,有陳毅、王芸生、周恩來等。有大清郵局、李耀庭公館等建築,下半城是曾經經濟繁榮之地。4X焦距下也能清晰還原出建築和燈牌的細節,色彩呈現穩定。


太平門這裏還保留了一段老的城牆和城樓,並在這裏修建了城牆公園。這一段古城牆和城門連通瞭解放東路和長濱路,它隱藏在居民區內,平時開車經過都沒有留意,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太平門的遺址。城牆的斑駁在光影的下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同時畫面的細節得到了清晰的呈現。


沿著長濱路,經過湖廣會館就來到了東水門,這是為數不多保存比較完好的城牆和城門。


以前從這裏過江只能坐長江索道,現在有了東水門長江橋,橋面可以通行人和車輛,橋中間還能通地鐵。


朝天門是此次徙步的終點,這裏以前是引接聖旨的地方,故此得名。嘉陵江在這裏和長江彙合,然後大江東去。



兩江三岸的景色在這裏得到了最集中展示,如果想欣賞重慶兩江夜景,那麼對岸的南濱路則最佳打卡機位,記得早點去喲,不然就要排隊拍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