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名醫AI分身助力破解”看病難” 足不出戶也能讓頂尖專家實時診斷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2025年初衛健委發佈的《2024年全國醫療服務能力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三級醫院僅占醫療機構總數的7.8%,卻承擔了全國50%以上的門診量。“大專家一號難求”的現狀非常普遍,AI技術的發展讓這一矛盾得以緩解。
4月14日,第30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啟動前夕,螞蟻集團宣佈發起“百大AI名醫”計劃,將為全國百大名醫打造AI分身,助力醫生工作提效,讓名醫服務惠及更多患者。記者瞭解到,首批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國內頂尖三甲醫院的20餘個乳腺專家已經組團上線支付寶。用戶在APP 搜“AI健康管家”,即可體驗AI通話、多輪問診、報告解讀等名醫AI服務。截至目前,AI健康管家上已彙集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仁濟醫院等九十餘位名醫智能體。

AI醫生全天在線
足不出戶找頂尖專家
2025年初衛健委發佈的《2024年全國醫療服務能力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三級醫院僅占醫療機構總數的7.8%,卻承擔了全國50%以上的門診量。生病了找大醫院、大專家,是患者普遍的就醫心理,但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有限,“大專家一號難求”的現狀非常普遍。AI名醫智能體的出現,讓患者有機會隨時隨地獲取名醫服務。
“體檢左側有3類乳腺結節,我需要怎麼辦?”銀川市患者張女士利用AI健康管家,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的傅佩芬醫生的AI智能體發起了提問。智能體隨即模擬醫生進行了一系列反問,並讀取檢查報告後,向張女士給出了詳細的病變處理建議、症狀管理建議、隨訪檢測建議,而且清晰完整地展示了推理路徑、提供了診斷依據溯源。

據介紹,為了讓AI的回答更像真人醫生,每個智能體都學習了海量醫學知識及專家團隊的診療思路,能夠主動進行具有邏輯性、連貫性、針對性的追問,其背後的螞蟻醫療大模型融合了DeepSeek R1/V3、Qwen、百靈等多個主流大模型,曾在MedBench醫療大模型評測中連續斬獲醫學知識問答等多項第一。
除了文字溝通,患者還可以隨時隨地向名醫發起AI電話諮詢,或上傳報告讓AI醫生分析解讀。目前,名醫AI智能體可以提供 AI通話、病例錄入、指標分析等涵蓋篩、查、治、管的全病程管理服務,有進一步線下就診需求的患者,還可以提交加號申請。
AI時代
醫生有了“超級”助手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三級醫院醫師平均每週工作時間為 51.05 小時。AI技術的出現,不僅幫助患者便捷獲取名醫服務,也在醫生工作提效方面獲得應用。
據悉,醫生及其團隊可以通過AI健康管家的智能體醫生平台更準確、快速、全面的掌握在管患者情況,讓名醫服務惠及更多患者。以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副院長毛洪京推出的醫生智能體為例,上線至今,已累計服務超200萬患者,幫助毛洪京醫生團隊篩查出約2萬睡眠障礙人群,並為他們提供診療建議。如有線下問診需要,智能體醫生平台還能幫助醫生完成預問診,並快速完成患者病情的採集。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大模型的迅速發展,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僅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效率,還在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和醫療資源優化等方面展現了巨大潛力。 比如,Google的DeepMind Health開發的AI模型已經能夠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篩查中達到媲美專業眼科醫生的準確率。
在腫瘤治療中,AI也可以結合患者基因測序數據,推薦最合適的靶向藥物或免疫療法。IBM Watson for Oncology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能夠基於海量醫學文獻和病例數據,為腫瘤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業內人士指出,醫療健康領域正迎來AI技術的革新浪潮,推動行業邁入智能化新時代。從智能診斷到個性化治療,再到醫療資源優化,AI正在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然而,AI在醫療中的普及仍然面臨數據安全、可解釋性、技術接受度和法規倫理等挑戰。 通過加強數據保護、提升AI的可靠性、促進醫療從業者的AI技術接受度以及完善相關法規,AI將在未來醫療健康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唯有實現技術創新與倫理規範的協同發展,AI才能成為醫療體系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助力全球醫療服務向更智能、更精準、更普惠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