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憑什麼成為智能眼鏡創業新沃土?影目科技楊龍昇:“包容力”和“硬核產業鏈”雙Buff丨時代新青年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信步寬窄巷弄,蜀繡、川劇與蓋碗茶,青灰磚瓦間沉澱著蓉城千年文脈;高樓大廈千萬間,光怪陸離,這裏又是無數科技創業者的造夢空間。不少時代的新青年將科技的種子帶到成都,在這片試驗場,孕育出了一片產業花海。

楊龍昇,就是成都創業新青年的代表之一。作為四川影目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這家公司研發的AI翻譯眼鏡,在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助力記者完成了國際採訪,一戰成名,訂單排到了今年8月。

楊龍昇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大讚成都:“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和紮實的產業土壤深深吸引著我。它既為創業公司提供了面向未來的消費土壤,也提供了完善的產業支撐,是非常理想的總部城市。”

楊龍昇楊龍昇

被全球關注的AI眼鏡

來自開放與包容的成都

2025年,是楊龍昇非常忙碌的一年。這一年,其公司研發的AI翻譯眼鏡亮相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讓業界看到了AI眼鏡在實際場景應用中的最新成果;海外頂流博主“甲亢哥”的一句“不可思議”更是讓這款“成都造”智能眼鏡成為全球科技達人討論的熱點。

事實上,影目科技是全球僅有的三家能實現一體式空間顯示技術的企業之一,總部原先在深圳。去年7月,楊龍昇將總部搬遷至成都。“成都的科技氛圍非常鮮活,政府對新興科技企業的支援既有力度也有溫度。從AI到XR,再到數字文創領域,成都展現出很強的產業組織能力和創新活力。與此同時,這座城市還有著濃厚的文創基因,既能沉澱傳統文化,又能不斷擁抱新潮流,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極好的土壤。”楊龍昇評價,作為新成都人,他對成都獨特的“巴適”有著更深的理解。“這裏無論是街頭小吃還是精緻川菜餐廳,都讓人隨時能量滿滿;同時這裏新品牌、新玩法層出不窮。這種包容、活躍、自在的氛圍,對創業者來說,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支援。”他提到。

談到成都的營商環境,楊龍昇感慨,自決定落地成都後,從一開始接觸成華區相關部門到簽訂合同並完成落地,整個過程非常順利。“我們企業從簽約到落地僅用5個月,提需求政府秒回。”楊龍昇感慨,成都“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讓他能深刻感受到成都的開放與包容,這也讓企業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中。

除此之外,楊龍昇還特別提到,成都在電子信息領域擁有完整且高度集成的產業鏈,尤其在光學顯示、材料工藝、芯片設計等環節具備全國領先優勢,為智能眼鏡的一體化研發提供了良好的產業支撐。“我們目前也在積極聯動本地的優質產業資源,在光學模組、AI算法、內容生態等方向展開協同合作。隨著影目業務的拓展,我們也在規劃進一步深化在成都的產業佈局,探索更多融合創新的可能性。”他透露。

“成都造”企業

與城市文化碰撞出更多火花

對成都的喜愛,也讓楊龍昇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方式將“成都元素”融入企業與產品成長中。楊龍昇介紹,公司研發的影目INMO GO系列智能眼鏡,雖主要聚焦標準語種和國際交流應用,但也在積極探索更深層次的本地化體驗。在目前支援的40多種語言、90多種口音識別基礎上,已經可以實現對四川話等地方方言的識別與翻譯。“未來希望通AI語義訓練,進一步提升對四川方言、成都特色表達的理解準確率,同時結合城市地標、大熊貓IP、本地文旅故事等元素,打造智能化的AR導覽、互動敘事體驗。讓智能眼鏡不僅能聽懂地方語言,也能在旅途中自動識別場景、推送本地文化內容,讓科技真正成為日常生活與城市記憶的橋樑。”楊龍昇表示。

相關資料顯示,影目科技打造的INMO GO2眼鏡是市面上首款集翻譯和提詞功能於一體的產品,主要面向商務人群,能夠在會議演講或接待外賓時提供科技感十足的體驗。

AI眼鏡,被看作下一代移動智能終端。楊龍昇自己也認為,在AI科技風靡的當下,智能眼鏡作為一種貼近生活場景的產品,可能是AI落地的最佳載體之一。如何讓AI+XR,與成都這座城市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楊龍昇也在思考。他透露,影目科技目前正在與物通科技籌備在東郊記憶打造全國首個AI+XR工業遺產與文化創意體驗中心。項目將依託東郊記憶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融合巴蜀文化與超現實科技,計劃探索“工業遺產活化+科技教育賦能+文化旅遊體驗”的創新模式。

“雖然目前項目仍在規劃推進階段,但這代表了影目對AI+XR賦能城市文旅場景的堅定探索。未來,也期待將智能眼鏡的空間計算、AR導覽和智能交互能力,應用到更多成都地標性區域,如寬窄巷子、錦里等,通過科技讓歷史文化煥發新生命,打造具有沉浸感與互動感的新型文旅體驗。”楊龍昇表示。

讓AR眼鏡作為下一代AI終端

成為人與空間、人與城市的新入口

借助智能眼鏡,超現實科技讓千年前的文化躍然眼前,科技有了溫度,歷史也有了觸感。當智能眼鏡真的融入用戶生活,無需刻意學習或適應,或將為大眾帶來新的體驗。

“我們認為AR眼鏡是AI能力最適合落地的終端之一。通過接入大模型,AI眼鏡不再只是信息顯示工具,而是具備感知、理解與主動反饋能力的智能助理。未來用戶只需一句話,眼鏡即可理解語境、感知空間、完成任務,從“AI+交互”邁向“AI+場景”,真正改變人機交互模式。”楊龍昇始終堅信,未來的智能眼鏡將不僅僅是手機的延伸,而是成為真正取代手機的下一代移動智能終端。

他提到,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三方面的加速突破:“首先是技術層面。需要在空間計算、光學顯示、AI底層能力等核心領域持續投入,推動眼鏡從信息呈現工具演進為主動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智能體。其次是生態層面,需要打造豐富的AI+空間應用場景,真正讓智能眼鏡成為用戶日常生活、工作、娛樂的核心入口。最後希望通過空間多屏協同、智能場景聯動等能力,讓用戶習慣以眼鏡為中心進行信息獲取、社交連接、內容消費與生產。”

真正的變革不是靠一項單點技術,而是通過科技、應用與體驗的全面融合,逐步完成新終端形態的普及。楊龍昇暢想,希望用五年時間,讓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到這種變化。

作為國內最早提出並推動元宇宙場景落地的城市之一,成都在政策引導、產業聚集、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展現出極強的前瞻性與包容度。楊龍昇坦言,作為創業公司,非常希望在城市品牌共建等方面與成都開展更深入的協作。通過開放真實場景、推動數據資源可用等舉措,共同打造更具城市辨識度與互動價值的AR眼鏡體驗場景。楊龍昇表示,影目科技將持續紮根成都,也希望成為“元宇宙之城”建設的一分子,用一副智能眼鏡連接現實與虛擬、個人與城市,為未來的生活方式帶來更多可能。

在成都,智能眼鏡這一前沿領域正與傳統文創、現代科技深度融合,而“巴適”不僅是生活標籤,更成為一座城市對創新者最溫暖的托舉。當硬核技術遇上煙火氣,或許正是中國科技創業的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