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無能」正在拖垮企業

作者|Yoky

郵箱|yokyliu@pingwest.com

當AI浪潮掀起千層巨浪,於企業而言,向AI轉型已經從求增長變成生存的根本。

Gartner預測,到2028年,33%的企業軟件將整合自主型AI30%的《財富》500強企業將通過單一的、支持多模態交互的AI渠道徹底重構其服務運營,超過70%的客戶服務互動將通過第三方AI助手發起並解決,這意味著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交互界面正在被AI重新定義。麥肯錫則警告:缺乏AI能力的企業將在效率與創新上遭遇前所未有的落後,這種差距將呈指數級擴大。

這種「知道重要但不知如何實施」的尷尬境地,正將眾多企業推向一場「慢性自殺」。沒有AI護城河的企業,如同建在沙灘上的城堡,一次技術漲潮就會被衝刷殆盡。當競爭對手已經開始用AI智能體協同管理企業運營、重構客戶體驗、優化供應鏈時,那些還在為單點AI應用苦苦掙扎的企業,不僅將錯失增長機會,更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生存危機。

在已經到來的2025年超級智能體元年,如何擺脫「AI無能」、構建企業專屬的AI護城河,已不再是簡單的技術選擇問題,而是關乎企業存亡的生死抉擇。對每一位企業決策者而言,時間窗口正在快速收窄,要麼現在開始系統性構建AI能力,要麼接受被技術浪潮淘汰的命運。

再不AI,就真的晚了

數字化轉型讓企業實現了信息收集與流程電子化,而智能化轉型則徹底改變了價值創造方式。本質上,數字化是工具的升級,主要優化顯性成本;智能化則是能力的進化,重構整個價值鏈。

大部分企業目前已經意識到了AI轉型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轉。有的匆忙接入一個大模型,有的重金購買一台大模型一體機,卻始終未見理想效果。企業與AI之間,似乎橫亙著一道無形屏障,這正是企業智能化轉型面臨的三重困境。

第一重是認知困境,企業對AI的理解往往流於表面,熱衷於追逐最新大模型,卻忽略了AI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許多企業始終停留在「AI準備期」,難以真正進入「AI應用期」。企業領導者雖然感受到AI的重要性,卻難以清晰描繪AI如何重塑自身價值鏈,缺乏從戰略高度到落地細節的一體化思考。

第二重則是技術困境,AI落地不是單一技術的引入,而是算力、模型、數據和工具的協同。企業常陷入「點強面弱」的困局——引入了頂尖大模型,卻無法與企業數據有效對接;購置了高性能算力設備,卻難以構建端-邊-雲協同的基礎架構;開發了智能應用,卻無法融入員工的日常工作流。技術拚圖的碎片化,讓整體價值難以釋放。

更為棘手的是,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成為AI落地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企業數據既是AI的燃料,又是企業的核心資產,如何在充分利用數據價值的同時確保安全合規,成為無法迴避的難題。一旦出現數據泄露或合規風險,不僅會導致直接的經濟損失和聲譽受損,更可能引發嚴重的法律責任。這種顧慮讓許多企業在AI應用上顯得格外謹慎,寧可放慢步伐也不願冒險嘗試。

第三重則是應用難落地的困境,AI項目週期冗長、投入巨大、回報緩慢,讓企業難以持續支撐。有研究機構對全球3000家企業的調研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AI項目未能從概念驗證走向規模應用,主要原因就是項目週期過長,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證明其商業價值。當初的熱情逐漸冷卻,AI轉型也就不了了之。

在複雜的AI轉型面前,企業需要找到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開啟智能化轉型之路。

什麼是企業AI的最佳著陸點?

當務之急,企業面向AI轉型的任務是「先動起來」,找到可行性場景,從高頻、痛點明確且數據可閉環的業務環節入手,快速驗證價值,再通過智能體技術實現能力泛化。

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效率的提升後,以建立起良性循環。傳統AI部署常陷入「煙囪式」孤島——例如,客服機器人、庫存預測、設備監測等系統各自獨立,數據與能力無法互通。

數據顯示,企業因系統割裂導致的重覆開發成本佔總IT預算的20%-30%。而智能體通過模塊化架構與自主協作能力(如任務分解、跨工具調用),可將分散的AI功能整合為統一服務層,降低協同成本,因此,智能體也被企業視為AI探索的第一站。

目前前沿的科技公司已經開始探索超級智能體的道路,並沉澱了實戰經驗。5月7日,聯想Tech World全球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便「開源」了自己的歷程,「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和「樂享」企業超級智能體,正是其多年摸索的成果。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形象地比喻道:「超級智能體已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認知操作系統’。它是企業需求與問題的總入口,令出即行;是博聞強記又擅長推理的學問家,有問必答;是任務分配的總指揮,運籌帷幄;更是時刻自我提升的超級學習者。」

作為企業AI轉型的先行者,聯想總結出超級智能體與企業結合的三個自然發展階段。

企業初步將AI引入知識查詢場景,類似於一位無所不知的內部顧問。聯想發現,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將企業內部知識庫與大模型無縫連接,既保證數據安全,又能發揮AI的理解能力。當員工面對專業問題時,不再需要翻閱冗長的文檔或等待專家回覆,而是可以隨時得到準確答案,大幅提升了信息獲取效率。

隨著企業對AI理解的深入,智能體開始承擔起更複雜的任務。聯想在這一階段,讓智能體具備了推理和執行能力,能夠連接企業內部系統,完成一系列操作。比如,銷售人員只需一句話,智能體就能幫助生成報價單、查詢庫存、更新客戶資料,將繁瑣的系統操作變成流暢的對話體驗,實現了從「問」到「做」的躍升。

當智能體進入協同階段,便不再是被動執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夠主動規劃、分解任務並協調資源的「認知中樞」。聯想的實踐表明,多個專業智能體協同工作,能夠處理極其複雜的業務場景。例如,當面對新產品上市這樣的複雜項目時,超級智能體可以自動協調市場調研、產品定位、供應鏈規劃等多個專業智能體,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

同時,聯想也證明了超級智能體不僅會存在於數字世界,在會上,首款搭載聯想超級智能體的機器人「樂享壹號」驚豔亮相,能夠表演太極,擔任銷售顧問,甚至成為聯想的「首位矽基員工」。

正如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會上所言:「超級智能體是未來企業的創新’芯片’」,它正幫助企業從傳統以應用程序為中心的架構,轉向以多智能體為中心的新型組織形態。這種轉變使企業能更敏捷地響應市場變化,更高效地利用組織知識,更準確地做出業務決策。

擁有超級智能體,沒那麼難

伴隨著超級智能體方案的落地,企業智能化轉型面臨的三大困境正在被有效瓦解。超級智能體以其直觀易懂的交互方式解決了認知困境,以即插即用的部署模式突破了應用困境,而最為棘手的技術困境,則由如聯想這樣的先行者搭建好了平台,讓企業可以輕鬆接入,即插即用。

針對企業在技術層面面臨的諸多挑戰,聯想提出了系統化解決方案。

對許多企業而言,AI轉型首先撞上的牆是算力不足。企業既難以負擔頂級AI計算設備的巨額投入,又面臨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聯想基於這一痛點,創新性地提出了「端-邊-雲-網」混合式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這種方案不再要求企業一次性投入巨資構建獨立算力中心,而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配各類計算資源。

聯想最新發佈的萬全異構智算平台3.0,支持多智能體協同場景,可以跨雲,邊,端設備混合部署,同時具備自動 編排調度能力,使智能體請求響應時間縮短 30%。AI 推理性能提升 5-10 倍,同時,相對於業界最優的社區方案, 聯想的 AI 推理性能保持 20%以上的優勢。 準確率提升 10%,這種混合式算力模式讓企業能夠像使用水電一樣按需使用AI算力,徹底改變了傳統的IT投資模式。

然而,算力問題解決後下一個挑戰:每個行業、每家企業的業務場景千差萬別,通用大模型難以精準滿足專業需求。針對這一現狀,聯想構建了靈活多變的企業模型工廠。這一創新平台允許企業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從多種開源或商業模型中選擇最適合的基礎模型,並結合企業私有數據進行定製化訓練和優化。

據瞭解模型工廠預置主流模型庫,支撐訓推的全流程管理,模型響應速度提升了 9 倍,大大加快了模型訓推過程,降低了企業 AI 落地門檻。 這種靈活性使企業能夠在不同場景下調用最合適的模型,不僅提升了萬億參數模型的響應速度,還大幅降低了計算資源消耗,讓高端AI能力變得經濟實惠。

在提供強大能力的同時,數據安全成為企業考量的決定性因素。正如楊元慶所強調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超級智能體不可妥協的價值主張和創新準則。伴隨著更尖利的矛而行的,必然是更堅固的盾。」聯想深知企業對敏感數據的憂慮,精心打造了多層次的安全防護體系,包括數據本地化處理、隱私計算、訪問權限精細化控制等。

一項內部測試顯示,聯想的安全方案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將企業知識庫的數據利用率大幅提升,打破了「安全與效率難以兼得」的傳統認知。此外,聯想還推出了「深度偽造檢測」等前沿防護技術,為企業構建全方位的安全屏障。尤為重要的是,聯想的安全解決方案在提供高等級保護的同時,並未顯著增加系統複雜度和運營成本,讓企業無需在安全與經濟性之間艱難取捨。

通過這三大核心能力的協同,聯想為企業AI轉型掃清了技術障礙,讓企業能夠聚焦於業務創新,而非陷入技術細節的泥潭。聯想的方案讓企業能夠像使用電力一樣使用AI,不必關心發電廠是如何運作的,只需享受它帶來的便利和價值。

隨著超級智能體生態的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技術提供商、解決方案集成商和行業專家正在攜手合作,為企業打造符合其獨特需求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正如聯想的實踐所證明的,當複雜留給平台,簡單留給企業,AI轉型的門檻將大幅降低,普惠價值將加速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