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不轉化、內容不合規?AI 與 Agent 如何破解金融營銷五大難題

作者|徐小磊,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商業智能負責人
編輯|Kimmy
在金融營銷進入智能化 3.0 時代的當下,AI 與 Agent 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選配」,而是重塑客戶洞察、決策效率和服務體驗的核心驅動力。本文將結合行業演進、現實痛點與前沿實踐,探討 AI 技術如何為金融機構打造差異化競爭力,開啟以「智能密度」為核心的新一輪營銷升級。
在將於 2025 年 6 月 27~28 日舉辦的 AICon 全球人工智能開發與應用大會(北京站),我們設置了「AI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和趨勢探索」專題,由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商業智能負責人徐小磊出品,聚焦「AI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案例 / 成果與趨勢探索」,深入探討金融 AI 應用案例分享、前沿趨勢探索和行業特殊挑戰。
欲瞭解更多內容,可訪問大會官網:https://aicon.infoq.cn/2025/beijing/track/1805
很高興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變革的時刻,能和大家一起探討一個金融營銷人都高度關注的話題:AI 和 Agent 如何深刻改變我們的工作,以及我們如何抓住這波浪潮,為企業建立真正的競爭壁壘。
回望與賽前分析:金融營銷的進化之路與 AI 的價值定位
在我們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十幾二十年,大家都親身經歷了金融營銷的巨大變遷。從最早依賴網點、靠客戶經理「跑斷腳」的傳統 1.0 時代,那時候效率低、覆蓋窄,效果基本靠經驗;到後來互聯網興起,我們進入了數字化 2.0 時代,有了 CRM,有了線上渠道,開始講數據、講精準,銀行 APP、網銀成了主戰場,交易線上化率也確實上來了。但說實話,數據孤島、體驗割裂的問題一直沒徹底解決,「千人一面」的推送還是主流,轉化率提升也遇到了瓶頸。
而現在,我們正站在智能化 3.0 時代的門檻上,甚至可以說,一隻腳已經邁進去了。以大語言模型和 Agent 為代表的 AI 技術,不再是小打小鬧的輔助工具,而是成為了驅動營銷變革的核心引擎。它的價值體現在哪裡?我認為至少有三點:
-
前所未有的客戶洞察力
AI 能讀懂結構化數據(交易流水、用戶標籤),更能解析非結構化信息(客戶的聊天記錄、語音語調、APP 上的瀏覽軌跡,甚至未來可能的情緒識別)。它能幫我們挖掘客戶內心深處、連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真實需求和意圖。這種「讀心術」級別的洞察,是我們過去做夢都想要的。
-
實時和精準的智能決策
基於深度洞察,AI 能瞬間整合市場動態、客戶狀態、產品特性、合規要求等多維度信息,動態生成最優的營銷策略——什麼時間、通過什麼渠道、用什麼話術、推薦什麼產品、匹配什麼權益,真正實現從「千人千面」到「一人一策」的實時智能決策。決策效率和質量,是指數級的提升。
-
高效和一致的服務執行
智能客服、虛擬數字人、智能外呼、自動化營銷流程(RPA+AI),這些 Agent 可以 7×24 小時、不知疲倦地承擔大量標準化、重覆性的服務和營銷任務,而且保證服務質量的一致性。這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把我們寶貴的客戶經理解放出來,讓他們專注於更複雜、更需要情感鏈接的高價值服務。
放眼全球,AI 在金融營銷領域的投入和應用都在飛速增長,很多頭部機構在系統化、平台化建設上已經走在前面,AI 和 Agent 更加是剛需而非選配。
直面痛點:當前金融營銷面臨的核心挑戰
為什麼說 AI 和智能 Agent 是「剛需」而不是「選配」?因為它能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幾大核心痛點:
-
獲客成本居高不下,轉化效率亟待突破
流量紅利消失,產品同質化嚴重,獲客越來越難、越來越貴,一個零售客戶的 CAC(客戶獲取成本)動輒上千塊,大家心裡都有數。傳統渠道效率低,線上渠道轉化難,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不划算。怎麼用更聰明的方式降本增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
「懂你」太難,個性化體驗仍是奢望
我們都說要「以客戶為中心」,但很多時候還是做不到真正的個性化。推薦的產品客戶不感興趣,甚至反感;數據散落在各個系統里,客戶在 APP 上剛做完風險測評,到網點還得再填一遍,這種割裂的體驗傷客又低效。無法提供「恰到好處」的個性化服務,客戶憑什麼選擇我們?
-
產品太複雜,客戶「看不懂、不敢買」
尤其像結構性產品、基金、保險這些,條款複雜、風險多樣,別說普通客戶,有時候我們自己人都得研究半天。客戶理解不了,自然購買決策難、猶豫期長,買了之後也容易產生誤解和投訴。怎麼把複雜的產品用簡單、直白、合規的方式講清楚,消除信息不對稱,這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
合規「緊箍咒」與創新效率的平衡木
金融是強監管行業,營銷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合規是生命線。但這往往也限制了創新的手腳,降低了效率。現在 AI 來了,AIGC 生成的內容會不會違規?算法有沒有偏見?數據隱私怎麼保障?這些新的合規挑戰,要求我們在擁抱技術的同時,必須把風控做得更智能、更到位。
-
營銷效果「一筆糊塗賬」,ROI 難以衡量
客戶決策路徑越來越複雜,線上線下觸點多,到底哪個渠道、哪個活動帶來了最終的轉化?傳統的歸因模型說不清楚。效果評估不準,預算分配就容易「拍腦袋」,資源浪費嚴重。怎麼科學地衡量營銷投入的每一分錢,讓價值清晰可見?
這些痛點,單靠傳統的優化手段已經很難根治,必須借助 AI 和 Agent 這樣的「新武器」。
智能驅動:AI 與 Agent 解決方案的實踐與突破
解決上面問題的核心思路是構建一個強大的「智能營銷中台」。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營銷體系的「大腦」和「中央廚房」:
底層是「數據基座」,打破數據孤島,把內部(交易、行為、客服記錄等)和外部(合作方、公開市場等)的數據彙聚起來,清洗、治理、打通,形成一個實時、全面的 360 度客戶視圖。這是所有智能化的基礎。
中間是「智能引擎」,這裏是 AI 算法和模型的核心陣地。有用於客戶理解的,例如意圖識別、情感分析,有用於預測的,例如流失預警、LTV 預測,有用於決策的,例如智能推薦、動態定價,還有知識圖譜來存儲和運用產品、市場、合規知識。大語言模型(LLM)、知識圖譜、強化學習這些先進技術都在這裏發揮作用。
上層是「服務與應用」,把智能能力封裝成標準化的服務(API),支撐前端的各種營銷場景。比如,更聰明的智能客服、能說會道的虛擬數字人、自動生成營銷文案和海報的 AIGC 平台、能自主執行營銷計劃的自動化營銷工具(MA)、以及能夠協同作戰的智能 Agent 系統。
這裏的關鍵技術突破包括:大模型(LLM)+ RAG,讓機器不僅能「聽懂」我們的話,還能結合我們內部的知識庫(比如產品說明、研究報告、合規條例)給出專業、準確的回答和建議;知識圖譜,把散亂的知識點連接成網,讓 AI 具備推理能力,能理解複雜關係,做出更可靠的判斷;智能 Agent 與多 Agent 協作(MAS),把不同的任務(如獲客、活客、留存、風控、合規檢查)交給不同的 Agent,讓它們像一個團隊一樣分工協作,自動完成複雜的營銷流程;隱私計算(如聯邦學習),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前提下,實現跨機構、跨部門的數據合作建模,打破數據壁壘,提升模型效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行業里的標杆案例,它們已經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證明了這條路的價值:某股份行的「數據中台」實現了對高淨值客戶的精準洞察,客戶資產管理規模(AUM)顯著增長;某理財子公司的「深瞳」智能推薦系統,將理財產品的轉化率提升了好幾倍,同時還降低了合規風險;某綜合性銀行利用 AIGC 平台,極大提升了營銷內容的生產效率和效果,私域運營玩得風生水起。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AI 和智能 Agent 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已經能夠帶來巨大商業價值的現實生產力。
結語:擁抱智能,決勝未來
當然,我們也要理性看待,新技術並非萬能藥,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下表所示。
展望未來,AI 與 Agent 在金融營銷領域的進化方向會更加激動人心,更懂你的「多模態」交互,AI 將能更好地理解語音語調、圖像影片甚至微表情,交互體驗會更自然、更接近真人;更可信的「因果」決策,AI 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能解釋「為什麼」,決策過程更透明,應對監管更從容;更自主的「進化」能力,Agent 會更聰明,能自我學習、自我適應,甚至跨機構協同,形成更強大的「金融智能體」;更實時的「邊緣」響應,借助邊緣計算,AI 決策和交互會更快,實現真正的「零延遲」體驗;更高效的「人機」協同,AI 處理絕大部分標準化工作,人專注於複雜決策、情感關懷和戰略創新,實現 1+1>2。
我們正處在一個激動人心的變革時代。AI 與智能 Agent 賦予了我們前所未有的能力,去更懂客戶、更好服務、更高效運營。這場變革的核心,是從「資源驅動」轉向「智能驅動」。
未來金融營銷的競爭,不再僅僅是渠道、產品或價格的競爭,更是「智能密度」的競爭——誰能更有效地運用智能技術,構建起感知、認知、決策、行動的閉環,誰就能在理解客戶、優化體驗、控制風險上建立起難以複製的優勢。抓住智能化轉型的戰略窗口期,構建起我們自己的「AI 原生」營銷體系,關乎企業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核心競爭力。
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