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一季報——技術驅動的效率革命丨商業快評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5月13日,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京東物流”,股票代碼:HK2618)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京東物流總收入約470億元,同比增長11.5%,經調整後淨利潤達7.5億元,同比增長13.4%,盈利水平持續穩健增長,營收、同比增長、淨利潤均超市場預期。
就細分板塊來看,京東物流也表現不俗。業績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京東物流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收入達232億元,同比增長13.2%,外部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數達6.3萬家,同比增長13.1%。此外,包含快遞、快運等在內的來自其他客戶的收入為238億元,其中中國香港快遞業務增長迅猛。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京東物流海外業務實現了高速增長。
京東物流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宏觀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實體經濟和現代物流行業擁有充足發展動能,在內外部作用下,京東物流實現持續高質量增長,多個核心數據實現同比雙位數穩健增長。在全球物流網絡持續完善的同時,京東物流還通過行業前沿的軟硬件技術應用,持續實現自身及客戶降本增效,為企業、行業和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貢獻力量。
技術驅動的效率革命
京東物流在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收入470億元、淨利潤7.5億元的穩健增長,其成功可歸因於以下多維度的戰略佈局與創新。首先,這是一場技術驅動的效率革命。
首先,京東物流通過自主研發的“智狼”貨到人系統、智能搬運機器人等技術,實現倉儲作業效率提升3倍以上,存儲坪效較傳統倉庫提升4倍。例如,北京大興智能物流園區通過近百台機器人協同作業,每小時完成600-700單揀選任務,顯著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AI與大數據優化全鏈條的結合, 自研的“京東物流超腦”系統整合AI算法,動態優化庫存佈局、運輸路線及配送策略。例如,通過分佈式仿真技術對億級訂單進行分鐘級線路模擬,幹線運輸成本下降8%。第六代無人配送車搭載感知大模型,檢測範圍擴大19倍,實現L4級自動駕駛,已在30個城市落地。
戰略前瞻與網絡覆蓋高度融合
眾所周知,京東物流自2014年起推進“快遞下鄉”和“千縣萬鎮24小時達”戰略,在多個偏遠地區建設智能倉網。
截至2024年底,京東物流海外倉覆蓋19個國家,管理面積超100萬平方米,並計劃2025年擴大至200萬平方米。國際航線網絡覆蓋東南亞、歐美,實現“2-3日達”時效圈,全球倉網佈局擴展速度明顯。
同時,京東物流依託京東電商平台的商流優勢,通過本地倉網支援農產品銷售與基礎設施下行,形成“基礎設施下行、農產品上行”的雙向流通。例如,西藏林芝智能倉的啟用使當地80%商品實現本地發貨,“當日達”覆蓋面擴大,建成京東電商生態閉環 ;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佔比近70%,服務6.3萬家外部一體化供應鏈客戶,並接入淘寶、抖音等平台,提供全渠道“一盤貨”解決方案。2025年一季度外部客戶數量同比增長13.1%,收入增長13.2%。 外部客戶拓展與開放生態 逐步成型。
科技降本增效與可持續發展並行
通過智能算法優化倉儲佈局與運輸路線,單件物流成本持續下降。例如,京東物流在甘肅跑山羊運輸中,通過產地直髮和智能調度,物流費用降低50元/只。截至2024年底,京東物流運營超3600個倉庫,總管理面積3200萬平方米,覆蓋全國幾乎所有區縣。
在降本增效的同時,京東物流也是行業首個為全職騎手全額繳納五險一金的企業。在綠色物流實踐方面,掛牌行業內首個涵蓋供應鏈上下遊全鏈路業務的包裝實驗室,減少二次包裝超過10億個。
總的來說,京東物流的成功源於技術、戰略、生態與社會責任的深度融合。其通過智能技術重構物流全鏈路效率,以前瞻性佈局覆蓋下沉與海外市場,實現商流與物流協同,並通過規模化運營與成本優化實現盈利增長。未來,隨著AI技術的深化應用與全球化戰略推進,京東物流有望進一步鞏固行業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