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延動力機器人賣爆,創始人薑哲源:商業化才能活下去
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大賽上,一台身高1.2米左右的小個子機器人在奮力奔跑著。與其他參賽機器人不同的是,這台鬆延動力N2身邊沒有輔助人員跟隨,邁著穩健的步伐第二個跑到了終點。
在賽場外圍,一個綁著「必勝」頭帶的年青人在助威加油,他就是N2的創造者之一——鬆延動力創始人、董事長薑哲源。「我們準備了一個月,沒想到第二、第三名都是我們家的。」薑哲源興奮地說道。
出色的成績和穩定性,讓鬆延動力機器人火速出圈。炒籃趁熱,這支由清華、中科院、浙大學霸們組成的年輕團隊,開始加速商業化落地。
5月11日,北京昌平,鬆延動力召開了主題為「攜手共創 共贏未來」的生態戰略啟動大會,《華爾街科技眼》作為受邀媒體,近距離感受了人類與機器人共處的「近未來」生活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鬆延動力在會上宣佈機器人大定突破1000台,並描繪了相對清晰的商業化目標。
98年清華學霸,勇闖機器人賽道
機器人創業圈不缺學霸,但像薑哲源一樣孤注一擲的人並不多。1998年出生的薑哲源今年才27歲,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之後進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

2023年,在AIGC產業的帶動下,具身智能的概念開始興起,湧現了一批年輕的高知創業者,其中不乏清華學霸。憑藉著專業對口、熱情以及家人的支持,薑哲源毅然決定輟學創業。 「我和合夥人(張世璞,鬆延動力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問爸媽要了一點錢,湊出來差不多小100萬,租了一個民房,當時什麼都沒有,很苦。」薑哲源回憶道。2023年9月,鬆延動力正式成立。
薑哲源的創業故事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在薑哲源決定輟學創業時,導師頗感惋惜,畢竟風險難評估。於是,導師拜託清華校友、SEE Fund管理合夥人馬麟(該基金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和天津電子院共同推動發起設立),約薑哲源吃飯開導,結果馬麟反而被打動,吃完飯便決定投資。「他(薑哲源)很有那種衝勁,兼具技術理想與商業嗅覺,我覺得一定要支持這個項目,否則我會後悔。」馬麟回憶道。

創業的過程無疑是艱辛的,但一旦找準了方向和節奏便會勢如破竹。鬆延動力的團隊目前為70人左右,核心團隊成員來自清華、浙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涉及硬件、算法、運動控制等多個領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用薑哲源的話來說是「實戰型團隊」。
在2023至2024年期間,鬆延動力相繼開發了雙足人型機器人N系列和E系列、仿生機器人頭Hobbs、通用型人形機器人Dora,攻克了多地形行走、面部多自由度表情等技術難點。在資本市場,鬆延動力也收穫頗豐,獲得了北京政府引導基金、北京未來科學城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認可。薑哲源在採訪中透露,目前鬆延動力5輪累計融資金額數億元。
進入2025年,鬆延動力在3月發佈了運動機器人N2,連續後空翻的演示令人驚豔,開始在網上有了一些名氣。而參加完馬拉松比賽後,N2的人氣一飛衝天,大定突破1000台,這個成績在行業內之前也只有登上春晚的宇樹機器人能做到。

當下,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競爭不可謂不激烈。事實上,已經有機器人獨角獸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困境,比較知名的如達闥機器人;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也不止一次看衰該市場,宣佈今年初開始退出相關投資。
薑哲源在談到這個事件時表現得很淡然,也絲毫不避諱談及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泡沫,而是給出了他自己的見解和對策,《華爾街科技眼》將其總結為——發展與商業化並行。
市場去泡沫化:吹盡黃沙始到金
薑哲源坦言,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暫時存在局限性,還沒有到走進千家萬戶的階段。而作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產業,出現泡沫是非常正常的。市場在經過大浪淘沙、泡沫破裂後往往會迎來增長曲線,這就要求企業具備穿越週期的能力,可以理解為階段性的商業化佈局。
人形機器人和仿生機器人,是鬆延動力目前主攻的兩大方向,也代表了鬆延動力對現階段人形機器人應用和市場的思考。
以N2為例,在馬拉松賽場上,《華爾街科技眼》便發現鬆延動力N2的「小個子」有些與眾不同,加之展示級版本3.99萬元的預售價(科研級售價更高),對比競品往往1米7以上身高全尺寸機器人,難免讓人有些「省料」的感覺。
對此,薑哲源向《華爾街科技眼》回應道:「這個事情我們是從用戶價值的角度去考慮的。目前主要客戶來自兩個大行業,教育科研和展覽展示。對於這兩類用戶而言,全尺寸並不能帶來一些用戶價值的提升,產品定價也不會因為尺寸變大而提升。另外,在實際上應用中,全尺寸機器人如果不慎摔倒,對環境和周圍人也有潛在危險性。」
實際上,N2的配置也非常主流,包括18個自由度、峰值扭矩150N.m,可實現相對靈活的動作以及最高3.2m/s的行走速度,擁有支撐大模型語音和視覺交互的基本算力。

除了N2,鬆延動力還發佈了仿生機器人的全新女性形象「小諾」。小諾是以仿生人頭Hobbs為基礎研發的產品,換成了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女性形象。稍微瞭解仿生機器人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石黑浩在此領域頗有建樹,其設計的仿生機器人惟妙惟肖,甚至在2015年還拍攝了電影。相比之下,小諾的皮膚逼真度絲毫不遜色,差異是只有半身。

官網顯示,小諾的面部和脖子共有54個自由度,表情十分自然,薑哲源介紹稱,一般仿生機器人很難做出嘟嘴的表情,但經過鬆延動力攻堅,小諾可以自然地嘟嘴,為其增添了幾分生氣。同時,小諾支持定製化,既可以是東方美女,也可以是英倫紳士,一機千面,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
不論是N2還是小諾,市場定位都非常精準,即展示、講解等,可以應用於研究、文旅和教育等場景;這些場景實際上有不小的需求,包括租賃和零售市場。據薑哲源介紹,目前租賃市場可以佔到50%,這與宇樹機器人出租火爆的情形相符。
想要發展,先活下來,人形機器人首先需要實現階段性的商業化,鬆延動力深諳此道。當然,鬆延動力也有推出消費級產品的計劃,不過薑哲源賣了一個關子:可能我們會在晚些時候會來公佈這個消費級產品。
市場火爆:紅利與風險共生
進入5月,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火爆程度不降反增。「非常缺人。」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近日在第六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上表示。不僅如此,王興興還表示很多人形機器人企業都爆單了。
除了大定超1000台、正在提升產能的鬆延動力,樂聚機器人負責人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也表示,公司訂單已經排到今年5、6月份,每生產完成一台就要直接交付。另據報導稱,「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也在24小時倒班趕工。資本市場也受到鼓舞,截至5月13日,A股人形機器人板塊(BK1184)較年初上漲約39%,個股如優必選(09880.HK)收盤上漲5.5%。

據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數據顯示, 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7.6億元 ,至 2029年復合增長率可達到93.6%,市場規模有望增至750億元。不過,賽前分析產業研究院在《 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 》報告中指出,人形機器人發展仍面臨技術、製造和維護成本等方面的挑戰,如部分零部件的強度、電機運行升溫等,數據採集和泛化也需要更多時間,
另外,也有報導稱目前機器人租賃市場的熱度有所下降,這對於主要依靠融資的初創企業來說是一個近在眼前的挑戰。企業需要更靈活地調整策略,包括調整產品賣點、持續的功能升級等,來迎合市場的需求。
道長且阻,人形機器人企業未來無疑將接受更多的考驗。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召開;緊接著便是備受矚目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系全球首個為人形機器人組織的綜合性競技賽事,將於8月15日至17日在國家球場和國家速滑館舉辦。目前,鬆延動力、天工機器人已確定參賽並在備戰,還有部分企業已經收到邀請函,人形機器人們同台競技的盛況將再次上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爾街科技眼」,作者:Leon,編輯:cc孫聰穎,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