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長6倍、估值15億美金,Clay用「預測式銷售」,吃掉傳統SaaS市場

在不久前的第三屆紅杉資本AI峰會上,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AI結果的累積速度,將決定你公司價值增長的上限。

這一點,在AI銷售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這兩年,靠著幫企業收集銷售線索,一批AI銷售公司迅速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當屬Clay。

簡單來說,Clay幹的事情就是整合了100家Data供應商的數據,比如Hubspot、領英、地圖、CRM,結合Agent的研究能力,對網頁的信息進行爬取、判斷比對、總結處理,完成類似SDR(銷售發展代表)員工的基本信息檢索工作。

同時,他們也通過AI進一步強化了平台能力,比如為用戶構建高度定向的潛在客戶列表,還能自動生成個性化的電子郵件、博客文章等。

與傳統SaaS產品不同,Clay在定價模式上選擇了更加靈活的「積分付費製」。這也大大提升了企業付費的意願,也加速了公司業務的增長。

在2023年實現10倍增長後,2024年Clay收入再次實現了6倍以上的增長。伴隨收入的快速增長,公司估值也水漲船高。

今年1月,Clay完成了4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公司估值達12.5億美元。到了5月,在新一輪老股轉讓里,紅杉對公司的出價提升到了15億美金。

一起來看看這家「萬人誇誇」的AI銷售公司吧。

01 多元數據整合能力,預測高價值線索

最強的銷售,不是能說會道,不是全年無休,而是善假於物。

以前做營銷,全靠員工手動整理各種渠道的數據,不僅反應慢半拍,而且市面上的營銷方法都差不多。為了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企業間開始打「價格戰」,加入銷售投入。

而企業常用的CRM系統操作複雜,字段設計又和實際業務需求脫節,既麻煩又不實用。

AI的出現,為銷售行業帶來了轉機。在整個銷售工作流中,售前GTM(產品商業化)和客戶服務兩個環節最適合AI發揮作用。

而售前階段急需的自動化功能,集中在潛在客戶生成外呼上。

發現toB這些痛點後,一家名為Clay的AI銷售該公司出手了。他們將客戶響應效率提升2-3倍,30%企業每天通過他們的AI處理50萬次任務,更催生出一些年收入百萬美元的代理機構。

這家成立僅3年的40人團隊,與傳統銷售公司拉開差距的關鍵,在於其強大的多源異構數據整合能力

Clay開發了AI研究代理「Claygent」,該工具可以看作是AI+SDR Agent。它允許用戶創建適合其特定需求的定製數據源和豐富工作流程,讓企業在網絡上尋找潛在客戶信息。

圍繞數據智能與自動化引擎,它構建了「三步」工作流:檢索並獲取數據、驗證並給出來源、以指定格式輸出檢索結果。

第一步,檢索並獲取數據

▲Clay搜索100多家提供商以獲取任何數據點,無需簽訂合約

「Claygent」整合包括招聘網站、公共數據庫和新聞媒體等在內的75個數據提供商的信息,如企業信息庫Crunchbase、客戶管理系統Salesforce等,將信息聚合到一個統一的平台上,方便用戶一次性訪問。

「Claygent」連客戶的社交動態也不放過。在LinkedIn、HubSpot、Clearbit等平台上,只要潛在客戶出現工作變動、融資變化、發佈招聘信息等情況,「Claygent」就會自動察覺,按位置、公司規模、經驗、社交網絡連接等對潛在客戶進行分類,幫助銷售團隊準確地製定策略。

在數據整合方面,Clay的技術核心是「GPT-4+二分搜索法」。

在開始搜索前,Claygent不會直接抓取整個網站,而是會先諮詢GPT-4,確定哪些部分最有可能包含所需信息,再運用二分搜索法進行搜索。

所謂的二分搜索法就是,先選擇網站的一部分進行檢查,如果未找到目標數據,則轉向另一部分。這種方法通過逐步縮小搜索範圍,最終精準定位所需信息。

這樣的搜索方式不僅能夠精準收集到用戶所需要的信息,還顯著提升了抓取效率。

第二步,驗證並給出來源

▲Clay大規模自動化人工研究,發現傳統供應商遺漏的數據

「Claygent」還結合多數據源交叉驗證,如比對Crunchbase與PitchBook數據,確保輸出結果的可靠性。用戶也可以要求Claygent給出其數據的源頭。

另外,每家企業都可以自行設定潛在客戶的資格審查標準。例如,最近發佈的AI產品或功能可「+10分」,最近銷售團隊擴張可「+15分」等等。一旦所有設置完成,「Claygent」就會對每個獨特的潛在客戶進行測試,以確定他們進行購買的可能性。

第三步,以指定格式輸出檢索結果

「Claygent」可以輸出指定格式的檢索結果。比如,文本、數字、網址等其他自定義格式。

在「發現線索」之後的「主動聯繫」環節,Clay也提供了簡單的自動化外聯功能。例如郵件內容生成,但Clay不能像Outreach和Apollo那樣自動發送電子郵件。

不過,Clay可以集成reply等專用銷售互動工具,實現跨平台執行跟進規則、生成個性化郵件/短信。借助Reply,Clay用戶可以為潛在客戶創建序列,利用電子郵件、電話、LinkedIn和WhatsApp等進行外聯。

創始人KareemAmin曾任微軟工程師,與NicolaeRusan早期專注於降低編程門檻。2021年,隨著客戶需求從功能滿足轉向價值共創,Clay戰略轉型至銷售自動化,幫助企業實現數據驅動

02 口碑傳播拉動增長,積分付費——用量即價值

Clay早期成功的關鍵在於定價策略和內容營銷。

在銷售行業,當「AI解決方案」逐漸成為標配,同質化的產品演示、雷同的訂閱套餐和鋪天蓋地的功能列表,也在加速客戶的選擇疲勞。

Clay選擇使用「反套路」推廣,不強製綁定信用卡,也沒有複雜的付費牆,直接開放產品全功能試用

這意味著,用戶可以自由探索、試錯,親自感受AI在銷售數據處理上的提升。

這種極具誠意的打法,不僅迅速抓住了客戶眼球,更在不經意間點燃了口碑傳播的引擎。Clay的社區中有超過11000人參與討論,並且有超過100個基於Clay構建的業務案例。

在此之前,Clay也嘗試過多種增長方式,例如電子郵件營銷、付費廣告、SEO,甚至在舊金山投放廣告牌,主要目標是吸引「已經有需求但不知道選哪款工具」的企業客戶,但還是「口碑傳播」的效果最為明顯。

現在,Clay已經建立起一套內容生產的反饋閉環:

在全球各地舉辦Clay線下活動,將活動中產出的內容整理成LinkedIn帖子,再整合成博客文章,最終彙編成指南。如此一來,企業決策者也能直觀看到同行如何用AI處理海量數據。

客戶之所以願意主動分享,是因為Clay的產品特性使然。這些客戶大多是代理商,他們希望通過LinkedIn樹立專業形象。當然,Clay團隊也積極協助客戶創作內容,例如介紹新功能、合作撰寫文章等。

後期在SEO優化方面,Clay也算是吃透了用戶心理。Clay的目標用戶是「對數據敏感、渴望提高銷售效率」的企業。因此,他們SEO優化集中在「AI」、「自動化」、「客戶數據」元素上,例如在「銷售自動化工具」「AI數據分析」「客戶線索挖掘」關鍵詞上,Clay排列靠前。

定價方面,Clay也聰明地沒有採用Figma的按席位定價模式,而是選擇了一種更符合客戶利益的方式——Credits積分製。

Clay的核心產品是數據查詢、線索挖掘和智能匹配,價值取決於使用量,而不是使用者的數量,因此不適用ToB Saas按席位製的收費。

在Clay的定價頁面上,客戶可以預先購買一定數量的積分(Credits),Clay根據客戶的實際數據查詢、處理、匹配等操作消耗這些積分。

傳統的收費方式如同讓不同飯量的人付相同自助餐費——企業為用不到的功能買單。Clay改成按數據操作次數計費,並每年發佈定價透明報告。這種方式就像手機流量套餐,用多少付多少,靈活適配企業規模。

03 總結

從長遠看,AI銷售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原因很簡單,銷售環節的工作流程長,端到端提供產品服務的價值足夠大。同時,銷售工作交付的結果往往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更容易用一種可衡量的服務效果來衡量價值。

與此同時,AI銷售的成本遠遠低於人力。a16z合夥人Alex Rampell曾經拿AI客戶支持軟件公司Zendesk舉例:

如果一家公司用Zendesk來處理2000個工單,1000個Zendesk智能體就可以替代1000名客服。如此這般,使用AI銷售員一年花費140萬美元,而原本1000個人類銷售員卻要花7500萬美元。

算下來,一張工單(銷售線索),用人類銷售員(客服)的成本是37.50 美元,而AI銷售員的成本僅為0.69美元。

結果可衡量,加上AI在成本端的巨大優勢,AI銷售產品雖處於發展早期,卻已展現出良好價值,其價值也將從企業當前銷售活動的簡化,延伸到企業銷售和工作流程的重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烏鴉智能說」,作者:智能烏鴉,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