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經濟助推煙火小店走向台前 街頭市井小吃迎來高人氣丨新經濟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榜單經濟本質是注意力資源的再分配,以數據驅動消費升級,成為新消費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近幾年,以“必吃榜”“必住榜”為代表的榜單,為用戶篩選優質商家,解決信息過載問題,提升消費效率,同時推動城市餐飲文旅聯動,催生“打卡經濟”,榜單經濟已經成為城市消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月15日,大眾點評2025年 “必吃榜”入圍餐廳名單揭曉。即日起,榜單進入公示期,並將於6月25日正式發佈。記者觀察到,名單共覆蓋144個城市和地區,其中境內城市及地區116個,較去年新增10城;境外城市28個(含港澳台),新增15城。入圍商戶數共3146家,上海、北京、成都、重慶、廣州、深圳、武漢、西安、蘇州、杭州為入圍數TOP10城市。
相較去年,今年入圍名單“發現感”顯著提升,新上榜商戶超1700家;“煙火氣”“本地特色”“鮮烹現製”成為關鍵詞,非連鎖小店佔比超過50%,10年以上本地老店佔比接近40%;更多街頭小攤類商戶冒頭,數量近40家;“質價比”進一步凸顯,近八成商戶人均價格在百元以下。
隨著大眾“尋味之旅”版圖持續拓展,跟隨食客的腳步,今年“必吃榜”覆蓋城市及地區數量再創新高,更多二三四線城市出現在入圍名單上。榜單正成為一眾“寶藏城市”的“美食新名片”,用戶地道全面的“美食之旅嚮導”。
根據數據,揭陽、衢州、臨沂、包頭等10座新開城市,過去一年的異地用戶流量佔比均超40%,是大眾心目中“味蕾遊”的新晉目的地。上述新開城市入圍商戶中, 超70%為街頭煙火小店,近40%為本地人常去的10年以上老店。榜單作為“小城美食風向標”,彰顯出各地獨特多元的美食文化和餐飲消費活力。
從入圍餐廳組成上看,今年較往年也更豐富、更地道、更接地氣。在3146家入圍餐廳中,非連鎖煙火小店、本地特色商戶佔比均超50%,小吃類商戶超過700家,突破歷史入圍記錄。小草屋刀切面(白樟路店)、京東程記肉餅店、勇賢小吃等街邊小店首次入圍。
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相比,今年有近40家非堂食類的街邊小攤新入圍,水豐路雞蛋餅、陳記烏飯麻糍、盛記鵝肉等市井美食給入圍名單帶來更多煙火氣。“食客到陌生城市味蕾遊,肯定希望在有限時間內,打卡儘可能多的特色美食。但如果榜單推薦的餐廳都是正餐,大多數人最多四頓就飽了,沒法一日多頓‘應吃盡吃’。”“必吃榜”負責人表示,“因此今年入圍名單中新增一批‘值得一去’的攤位商家,豐富的餐廳類型,讓美食之旅有更多元的選擇。”
除了更多小吃攤新面孔,也有不少經營10年以上的口碑老店,憑藉曆久彌新的地道鍋氣出現在入圍名單上,佔比接近40%。隨著大眾對“本地人推薦”“地道風味”的更多追求,臨記老廚(文苑店)、西關明記腸粉(荔枝灣店)、同得興 Since·1995 傳統蘇式麵館等“老饕餐廳”穿越時間週期,為年輕人帶來一場“舌尖上的文藝複興”。
業內人士指出,各類榜單正成為公眾地理時令出遊的“參考系”,助推各地文旅消費。從榜單經濟的角度來看,細分榜單維度的模式有效撬動了消費天平。一方面,榜單為遊客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選擇,激發了“打卡經濟”和“季節性消費”的潛力;另一方面,上榜城市和遊玩地通過榜單曝光,獲得了巨大的流量紅利,進一步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的升級。各平台應該對榜單權威度嚴格把關,高質量的榜單不僅是遊客的出行指南,文旅消費的風向標,更與平台公信力息息相關,要善用榜單價值,才能讓商家、平台、消費者形成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