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軟大裁員,賠償達N+8,12年老員工感歎:拿20個月薪金走人,每月3000失業補助,也是種幸福

近期,一則關於上海微軟研發中心裁員的消息突然引起大眾關注。

一名工作12年的老員工曬出離職協議:N+8的賠償方案讓他一次性拿到77.2萬元,其中包括70萬元薪金補償和7.2萬元失業補助。評論區瞬間炸鍋,有人羨慕「這簡直是提前退休」,也有人感慨「外企裁員都比國內企業體面」。

一、外企的「黃金降落傘」

「簽完字走出大樓時,我反而鬆了一口氣。」一位被裁員工在社交平台上寫道。

根據公開信息,微軟此次裁員採用「N+8」標準,即每工作一年補償1個月薪金,外加8個月額外賠償。以月薪3.5萬元的員工為例,12年工齡意味著20個月薪金補償,加上每月3000元、最長24個月的失業補助,總金額超過77萬元。

這種「壕氣」操作的確讓國內企業相形見絀。

某互聯網大廠員工透露,公司裁員時僅按基本薪金計算補償,年薪40萬的崗位實際到手不足15萬。而微軟的賠償基數包含獎金、股票等全部收入,甚至主動補繳社保。

一位網民調侃:「外企裁員像分手費,國內裁員像打發叫花子。」不得不說,外企對法律合規普遍更加敬畏——根據《勞動合約法》,裁員補償應為N或N+1,但微軟自願加碼,既避免法律糾紛,又維護了企業形象。

二、科技寒冬下的「倖存者遊戲」

微軟的裁員並非孤例。

2024年8月,英特爾上海分部裁員20%,賠償標準N+3至N+6;同年12月,保時捷中國裁員10%,外包員工比例高達30%。

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IT行業崗位縮減23%。這種趨勢折射出行業的深層危機:AI技術替代人力、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微軟的決策早有預兆。2024年,該公司將中國AI團隊整體遷往美國;2025年4月,外包服務商微創軟件因數據合規問題裁員2000人。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微軟在甩掉低附加值業務,把客服、售後等崗位交給AI。」這印證了行業趨勢——高盛報告顯示,AI可替代全球3億個全職崗位,而中國IT外包市場首當其衝。

三、賠償金的「幸福幻覺」

「拿錢走人」真的是幸福嗎?

一位被裁員工算了一筆賬:77萬元看似豐厚,但上海房價均價6萬/㎡,這筆錢只夠買12平方米。

更現實的問題是,40歲以上的程序員再就業難度陡增。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35歲以上IT從業者求職成功率不足20%。

補償方案也暗藏風險。律師指出,N的計算基數可能不含年終獎,且協議常要求員工放棄追溯權利。例如某員工年薪含10萬年終獎,實際補償可能縮水20%。

此外,失業補助需滿足「非自願離職」條件,若企業操作不當,員工可能失去申領資格。這些細節,在簽協議時往往被「高額數字」掩蓋。

四、中外企業的「裁員邏輯」

外企的「超國民待遇」撕開了職場雙重標準。

保時捷中國某經理工作8年獲賠56萬元,社保額外補繳11個月;IBM中國通過股票折現,人均多拿8-15萬元。反觀國內企業,某車企HR坦言:「我們用‘基礎薪資+績效’模式變相降薪,拖到員工自己走人。」

外企裁員預算通常計入全球成本,而國內企業從部門經費扣減。更深層的是文化差異:歐美企業視員工為「合作夥伴」,國內企業則強調「成本控制」。

一位獵頭總結:「外企裁員是商業決策,國內裁員是生存戰爭。」

上海微軟的裁員事件像一面鏡子,照見職場的溫情與殘酷。普通人更需清醒:金錢能買來緩衝期,但買不到職業生涯的續航力。

或許真正的「幸福」,藏在那些大家看不到的沉默故事里。也許終於有時間對鏡自問:「我到底想要怎樣的人生?」

最後,AI 相關機會歡迎來社群交流。因為人實在太多,大家進群後注意看群公告。更時效性的信息會不定期推送到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