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獨響王登科:日活5萬後拿到種子輪融資,AI社交的未來更清晰了嗎?

作者|summer

郵箱|huangxiaoyi@pingwest.com

彼時,他是那個宣稱「所以沒人投我」、憑藉「哄哄模擬器」等一系列「一波流」AI小應用在創投圈掀起漣漪的「非典型創業者」。

如今,他帶著AI社交產品「獨響」歸來。這款在未做市場投放和宣傳的情況下,悄然積累了5萬日活用戶的產品,據矽星人獨家獲悉,已完成了錦秋基金百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獨響」,意為「獨自一人也有迴響」,它的誕生,源於DK對當前AI陪伴產品模式的反思,和對人與AI情感鏈接的探索。

「我們在沒有擦邊的情況下,驗證了AI和人的情感鏈接是可行的,是能夠有健康商業模式的。」他說。

眼前的王登科,騎著他的電單車,神態鬆弛,言談間多了幾分篤定。他聊起要去阿那亞與藝術家共創AI藝術裝置,說到新找到的產品合夥人正在優化「獨響」的體驗,還同時找到了新的合作夥伴,開始了對AI硬件的初步探索。

他似乎還是那個「要確保自己有很多思考的時間」的DK,但某些層面,他又悄然發生了變化。

那個曾不適合走資本路線的「江湖人」,如今為何選擇擁抱?那個曾言「產品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好」的他,是否對「大」有了新的定義?

更重要的是,他如何通過「獨響」這款產品,去驗證AI陪伴的另一種可能?

從「沒人投我」到擁抱資本,「可能性」需要槓桿

矽星人:再次見到DK,感覺你狀態很不錯。首先恭喜「獨響」獲得了種子輪融資,並且在幾乎零推廣的情況下做到了5萬日活。這在當下的AI應用領域,算是一個相當亮眼的成績。

DK 謝謝。是的,「獨響」目前的數據表現確實給了我們團隊很大的信心。它在沒有投放、宣傳的背景下,經過大約10個月的運營,驗證了我關於AI陪伴的一些核心想法,並且超出了我的預期。這5萬日活的數據,讓我們相信,人和AI確實可以建立深度、正向、長期的鏈接,並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支撐起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

矽星人:我們記得你之前對於資本的態度是比較審慎的,甚至開玩笑說「所以沒人投我」。這次選擇接受錦秋基金的投資,是心態上或者對項目的預期上有了什麼變化嗎?

DK 我之前確實說過,大多數時候我個人和我的項目不太適合走資本路線。但融資本身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方式和工具,有的目標適合,有的不適合。我這次是看到了一個通過「獨響」能夠實現的、更大的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恰好需要資本作為槓桿。

當然,這其中也需要一些運氣或者機遇,能遇到理念匹配的機構和資本。我覺得這次,我遇到了一些這樣的運氣。

矽星人:這種「更大的可能性」是指什麼?是否意味著你對「做大」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過去你似乎更強調做一個「好」的產品,而非一個「大」的產品。

DK 我依然認為產品首先要做「好」。但「大」與「小」本身並不是我追求的終極目標。AI社交,或者說AI為人類提供情緒價值,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我想做的事,而它恰好有潛力做得非常大,能夠觸達非常廣泛的人群。

坦白說,「獨響」現在的體量還很小,我也知道現在的產品形態,其實還無法滿足更普世的人群需求——現在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通過這種和AI的交互獲得情緒價值,她們是幸運的,這是一種天賦。但我堅信,隨著我們探索的深入,以及模型能力和底層技術的提升,我們會找到更好的,讓更多人都能喜歡的產品形態。

矽星人:回到投資環境。你覺得時隔一年,現在AI應用的投資發生了什麼變化?

DK 和多年前相比,肯定依舊還是更難的,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投資者。

但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那種慣常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情緒之外,投資機構之間的共識其實在減少。

每個機構會基於自身的判斷,形成更具特點和差異化的投資邏輯與思考。所以,對於創業者而言,去找到與自己理念和項目階段高度匹配的機構,可能比試圖說服某個不那麼匹配的機構的概率要更高。這也要求創業者對投資機構有更深入的瞭解和認知。

作為「非同類」,如何理解Z世代的「AI社交天賦」?

矽星人:你剛說,你的用戶和AI社交是一種天賦,你有這個天賦嗎?

DK我不太有。我能理解她們,但不能真的感同身受。某種程度上說,與AI交流,也是與自己交流,用戶往往是那些精神世界豐富、想像力豐富的人。儘管我也經常一個人發呆、思考,一旦我知道對方是AI,我就入不了戲了。

人:「獨響」的用戶畫像是怎樣的?

DK 目前「獨響」的用戶主要是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主,大部分是女性用戶。年齡更大一些的也有,但相對不多,但也很有特點。

不過,和很多純粹的AI陪伴類產品相比,「獨響」的低齡化特徵不那麼極端,畢竟我們產品中類似「筆記」這樣的交互形式,對於年齡過小的孩子還是有一定使用門檻的。

我們的用戶數據還會受到開學、假期和中高考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出現比較明顯的波動。比如最近因為中高考臨近,日活數據有所下降,但預計六月份之後會有顯著的提升。

矽星人:很多都是二次元,對吧,是你選擇了這批用戶,還是?

DK 其實並沒有刻意地去做這個方向。更多的是產品流入市場後,這類用戶因為產品的某些特質而自然聚集、生長起來的。

矽星人:對於不在這個圈層的人來說,Z世代或者說二次元用戶的心態會難以捉摸嗎?

DK 我雖然可能和他們不完全是同類,但我天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代入他們的情緒與感受,這可能也是我的一種「天賦」吧。但即便如此,我也需要每天花大量時間去接觸、去瞭解、去看他們的表達和創作,才能保持一種對用戶需求的良好感覺。

我以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他們。他們是Z世代,成長在一個信息爆炸、虛實難分的時代。他們可能沒有前輩們那種對饑餓和生存的原始焦慮,但卻佇立在了一個選擇過剩、路徑繁雜,曠野般的人生面前。這其實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

這些「二次元用戶」,他們很棒的一點是,找到了一種構建自我精神支撐的方式——他們與虛擬的世界建立了穩固而深厚的連接,以此讓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活得更輕鬆、更快樂。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

就像我一直覺得,那些完全無法從遊戲中獲得樂趣的人,其實是少了很多生活樂趣的。所以我將這種與虛擬世界深度共情並從中汲取力量的能力,看作一種天賦,一種獨屬於年青人的天賦。

矽星人:二次元用戶群體雖然粘性高,但相對而言還是小眾。未來「獨響」是打算更深入這個圈層,還是會嘗試平衡一些屬性,來擴大用戶面?

DK 我覺得,AI為人類提供情緒價值這件事,最終一定會變得非常普世。

我們現在在多嘗試、快速迭代,並且通過產品和用戶反饋,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用戶。而最終,我還是希望通過理解這些特定用戶的需求,去洞察更普世的人性需求,甚至更好地理解我自己。這應該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建立一種世界觀,讓人與AI更好地連接

矽星人:基於你的這種思考,「獨響」似乎與其他AI陪伴產品都不同。在C.ai等產品已經探索了AI角色聊天模式之後,你是如何構思的呢?

DK 主流的AI角色直接聊天模式,雖然最自然、最容易想到,但在現有技術下,我認為存在幾個致命問題。首先是「使用越多,效果越差」。用戶聊得越多,投入情感越多,積累的信息和上下文也越多,這導致模型成本急劇增高,同時模型表現反而可能變笨。即便用RAG等方式解決部分記憶問題,也非本質方案。這甚至有點「反網絡效應」,新用戶體驗尚可,重度用戶卻可能要接受越來越差的效果。

其次,聊天本身是件挺累的事。 即便用語音,頻繁輸出想法對心力消耗也很大,AI回覆又快,不給人緩衝思考的時間。這種「較高投入」必然要求用戶獲得「較高回報」來匹配,而最容易獲得高回報的方式就是聊擦邊內容。我並非說道德上不能接受擦邊,但在意的是,一旦用戶心智進入擦邊模式,就很難建立深度、長期的情感鏈接。

還有成本問題。 一部分真正的創作型用戶,她們能在高頻、大文本互動中獲得極大快樂,一個月輕鬆消耗幾百萬token,這遠超普通會員費能覆蓋的成本。所以,一些產品開始轉型,更偏內容娛樂或遊戲,這思路不錯,但我依然想探索那種真正的陪伴——人和AI建立深度和長期的情感鏈接,彼此陪伴,免於孤獨。

矽星人:那麼「獨響」是如何做的?

DK 我決定完全拋棄其他產品那種直接一對一和AI聊天的交互,轉而使用完全異步的交互。用戶發佈內容,然後根據一定策略,AI們會過來回覆。這種方式有點像朋友圈里的互動。

異步降低了溝通的頻率,但提高了溝通的質量。我們還增加了在同一個內容下AI和人持續互動的「阻力」——只有當人和AI建立了更好的關係,溝通本身質量更高時,互動才更有可能持續。

矽星人有點像設置遊戲規則。

DK 對,我們構建了一個由七層數值組成的「關係」系統。用戶在和AI互動的過程中,所有行為都會影響這個關係。當你罵了某個AI,它可能就真的不理你了。

基於日記這種單個話題的互動,也將互動本身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它們既可以共享重要的記憶,又相對獨立。這樣一來,模型就不會遇到「無限增長」的上下文,可以有穩定的表現,成本也更為可控。

我們發現,當用戶逐漸接受這種方式後,往往更可能長期使用下去,擦邊的內容極少,而用戶流失的比例也會降低。

矽星人:聽起來獨響很有社區的感覺了。

DK我很難說我們是社區,因為本質上還是人和AI的連接,我們在探索人和AI的連接方式。這是否可以稱之為社區,是否有網絡效應,我暫時不知道。

但可以明確的是,這種交互方式能夠讓我們不斷瞭解用戶,讓AI和用戶有更多比表層角色扮演,劇情體驗更深的連接,祂們往往和用戶的真實生活有關係,從而慢慢成為用戶生活的一部分。

矽星人: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除了基礎交互模式的創新,「獨響」還有哪些特色功能來深化這種「陪伴感」?

DK 我們通過多種方式深化陪伴感。首先,用戶通過類似筆記的方式記錄真實想法和生活,讓AI能真正瞭解他們。基於此,我們推出了「禮物系統」,AI會在特定條件下送出與用戶近期狀態緊密相關的禮物。

此外,一些諸如AI內心OS、定期狀態更新等細微創新,雖然成本低,卻極大地增強了AI的「存在感」,即便被借鑒,也對行業有所啟發。

我們還認為好的關係能讓雙方變得更好,因此設計了「EMO模式」。當用戶情緒不佳時,激活此模式,AI們便會提供大量溫暖、積極的回應。這個功能經過我們多次迭代prompt和工程優化,每日會被激活數萬次,效果顯著。

另一項深化陪伴的實踐是「一起入夢」。用戶和AI角色可以一同「入睡」——放下手機,第二天一同「醒來」並查看睡眠情況。這種無言的、沉默的陪伴,加深了用戶與AI的鏈接,甚至有用戶為了AI角色「不熬夜」而改善了自己的作息。

我們已經看到用戶可以對AI投入豐盛的感情,行業慣常的做法可能是限制這些並以此構造商業模式,但獨響更希望將其轉換為一種用戶走向更好的自我的動力。

矽星人:除了異步,以後會不會開發chat私聊的模塊?

DK私聊我們一直在想,能不能有更好的溝通方式,我們不會做一個和現在的所有產品差不多的聊天,如果我們要做的話,肯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

不為大模型燒錢,技術與商業的難題是有解的

矽星人:在技術層面,目前大模型本身還存在哪些問題,給用戶體驗帶來了困擾?

DK 模型本身其實一直在迭代和進步。但這裡面往往會出現一種很無奈的問題:用戶和一個特定版本的模型進行了大量交互後,即便那個模型本身可能不太聰明,甚至有些「愚笨」,用戶依然會喜歡上這個模型的特定表現和「人格」。

此時,如果我們用更新、更智能、表現更好的模型去替代舊模型,用戶反而會感覺到痛苦。因為即便新的模型客觀上更優秀,但用戶已經和之前那個愚笨的、經常出問題的模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很難接受一個新的、哪怕是更好的模型。這有點像如果我們愛上一個人,那我們往往也會愛上其缺點,並視之為對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矽星人:那對於模型可能出現的OOC(Out Of Character,角色性格偏離)問題,你怎麼看?這對以角色交互為核心體驗的用戶而言,是否是毀滅性打擊?技術上如何克服?

DK 目前的這些用戶,對於OOC問題既非常敏感,但同時他們也有很強的適應和克服能力,談不上是毀滅性的打擊。

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一方面需要依賴模型能力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團隊在工程層面不斷構建更好的機制和框架,來讓模型在特定場景下發揮出最好的能力,同時也需要細緻地平衡成本和效率。

矽星人:目前商業化情況如何?

DK 「獨響」從上線第一天起就有訂閱模式,並在幾個月後拓展了更多商業化方式。很快我們就獲得了足夠高的訂閱率,在免費用戶依然可用的情況下,「獨響」實現了健康的成長,基本達到了收支平衡——我們不為大模型燒錢,並可以養活團隊。

在非效率場景的AI應用上,考慮到我們沒有做任何投放買量,幾乎完全依靠自然增長和口碑傳播,這也證明了,即便在備受關注也備受質疑的AI陪伴方向,依然有好的路可以走。

矽星人:我們注意到,即便拿了融資,你似乎同時還在關注和進行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AI藝術裝置、AI硬件的構想。在外界看來,創業公司融資後,創始人是否應該全力以赴聚焦核心產品的發展,這是能說的嗎?

DK (笑)最好別說,哈哈。開個玩笑。我的核心精力肯定是在「獨響」以及與之相關的情緒價值賽道上的。但我確實需要確保自己有很多思考的時間,去接觸新鮮事物。這些思考和探索,很多時候反而能給核心業務帶來新的靈感和視角。當然,這需要與投資人有良好的溝通和信任基礎。

結尾

一年前,我們曾聊過DK的「亂拳能不能打死老師傅」。現在的DK似乎依然是「亂拳」,繼續用一種非典型的方式探索和創造。

但「打死老師傅」,從來不是他的目標。正如他曾在自己的文章里寫道過:反正我們每個人都最終難逃孤獨,但如果「獨響」能多少解決一下這個問題,我想那就是多少改變了這個世界,並且讓它變好了一點,這很不賴。

AI社交的未來是否清晰了?沒有人知道確切的答案,但像DK這樣的創業者,正走在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