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劇冷鍋冒熱氣了,「榮光之戰」靠積壓劇?

編輯 / 朱 婷
運營 / 獅子座
《人生若如初見》大妙!梁母尤其是妙人。先是得知梁鄉被公派留學時帶著顫音感歎「冷鍋冒熱氣」;後在公使夫人拿出翠鐲子時,為保宗室體面,咬死不認那是庚子年宮里流出來的物件。這不就跟現在的長劇市場對上了:《人生若如初見》和《折腰》兩部因為眾所周知原因積壓,又被「特赦」的長劇被放出來,從行業到觀眾都驚歎「產房傳喜訊」。橫豎屏短劇多點開花,長劇急呀,眼一閉心一橫「長劇短劇化」,平台集體中咒一樣開始瘋狂砍集數強行脫水,甚至用「跳看」曲意逢迎。長劇會不會死透不知道,反正作為已老但還沒死的、被網生時代徹底拋棄的不合時宜觀眾,總有一種記憶被篡改的焦灼——除了貨不對版的字幕,被強行刪改重傳的橋段,快70歲的中國電視劇,從單本劇到上下集,8集就叫長篇電視劇的年月,在一浪高過一浪的互聯網喧囂中淡出眾人視野。好像短劇成了什麼外星事物,跟著三體人突如其來造訪地球。
一、困局:當長劇為「短」自宮,短劇以「快」製勝
在短劇「3秒吸引、15秒反轉」的碾壓下,長劇被迫進入「黃金三分鐘」求生模式。平台紛紛將自製劇集數限制在12集以內,看似向短劇投降,實則用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偽短劇」——砍掉支線劇情、壓縮人物弧光,只為讓觀眾在3分鐘內不劃走。
《墨雨雲間》作為「長劇短劇化」範本在行業內廣為流傳,責編策劃們紛紛被要求用表格梳理第一集高密度情節點,以便照葫蘆畫瓢。更有甚者,項目在過會時不再談論人物的多元、情感的延宕,文學性和現實性紛紛被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算法綁架下的元素堆疊:尺度大否?非遺在否?撕了否?夠爽否?
事理邏輯和物理一樣開始變得不存在了。
插補一句,即便《折腰》的大情節一通百順,男強女弱+反向拿捏的情緒張力甚是好看,仍不能掩蓋小情節上破如漁網的邏輯漏洞:魏劭殘暴名聲在外,小喬偏就信他不是看起來那樣,將事關百姓生計的印信拱手相送;重兵把守的糧倉在小喬的聰慧面前形如無物,一個裡應外合就給點了炸了……
似曾相識是不是,《春花焰》也是這個路數。現在想來古早小說總有種「人定勝天」的自信,女主偏挑上惡名在外的大壞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此凸顯女性魅力。這事禁不住細想,相親遇上吃飯A錢,分手清算的極品男,姐妹兒第一反應難道不是快跑嗎?什麼精神要撞了南牆把牆推倒??
長劇自掘墳墓的時候,短劇已經設法降維打擊。
短劇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去中心化」的資本革命。沒有流量明星、沒有IP加持的《逃出大英博物館》,憑藉情緒共鳴席捲全網;而有些投入過億的S+級長劇,卻因「大雜燴元素」的算法指令淪為笑柄。當平台用「完播率」「互動率」作為唯一考核指標,創作邏輯被徹底顛覆。
更令人震驚的是商業模式的顛覆。短劇的「社交裂變」屬性基本令品質一般的長劇長尾效應蕩然無存——抖音「原片級」二創俯拾皆是,誰還願意為長內容付費?
一個巴掌拍不響。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當下長劇面臨的衝擊是一定的,在娛樂方式空前繁榮的當下,窩在家裡刷劇,進電影院觀影並非牛馬們的首選。消費降級和玩法升級讓更多商家絞盡腦汁搾取消費者所剩無幾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從城郊露營到週末特種兵,從線下live脫口秀密逃劇本殺,到躺床上30秒一個的短視頻奶頭樂,任誰也不會想不開浪費時間在又臭又長玻璃心還聽不得批評的長劇上吧。
二、本質:注水是原罪,長度非敵人
又到了翻老黃曆的時刻。
回望世紀之交的電視劇們,貧窮沒有限制生產力,煤老闆沒有禁錮創意。20集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完成雙女主錯位婚戀的完整敘事,平均每集推進3個關鍵情節:從仙女廟雨中定情到齊家滅門慘案,從李玉湖智鬥惡婆婆到杜冰雁戰場救夫,劇情密度堪比現代懸疑劇。《大染坊》用24集講完了傳奇商人陳壽亭從叫花子到印染大亨的一生,期間國仇家恨,地域流轉,商場灶台一個都沒拉下。
《大染坊》劇終字幕,如今已不是這樣寫法
《渴望》在當年創集數之最,50集長而不廢:劉慧芳從「完美聖母」到精神覺醒的蛻變,完成對特殊時代女性命運的深刻刻畫。劇中每個配角同樣立體——王滬生的懦弱自私、宋大成的隱忍深情,共同構建起真實的人性圖譜。《大明王朝1566》以40集篇幅,將嘉靖與海瑞的朝堂博弈拍成教科書級的權謀史詩。劇中每個奏對場景都暗藏政治博弈,嚴世蕃與徐階的「改稻為桑」之爭,堪稱古代版「資本與權力對決」。
現在的觀眾可以質疑曾經的創作者「登」或「爹」,可能由於所處環境時代的影響,他們困在思維定勢里;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老一輩創作者的手藝是在線的,技術是紮實的,他們有本事將長劇的布幅拉寬,織出一個世界來。
想起一個「笑話」,此前有營銷團隊在做策劃時意圖對標《父母愛情》,登時為片方捏把汗——千萬莫要選擇這蠢又壞的搭檔。且不說十年前的敘事能否適配當下的語境,但凡心裡有數的創作者,也不會妄想坐火箭碰瓷——那是《父母愛情》啊!乍看家長裡短煙火瑣碎,而青島軍港、知青返城等標誌性事件,卻在更深層完成對半個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除非《人世間》申請出戰,其他免談。
三、長劇:要的是尊嚴不是速度
《沉默的真相》用士子獻祭追尋程式正義,篇幅12集;《漫長的季節》用一樁命案講透東北小城的沉浮,篇幅12集;《邊水往事》創造一個邊緣世界,讓各路人馬粉墨登場,篇幅21集。
有時候覺得平台糊塗啊,用算法強姦創意。有時候又覺得平台偉大啊,讓好故事有了生存空間。
微短劇新規
說了歸齊,kk並不認為創作端所做的都是愚蠢的決定,只不過某些時刻,創作有創作的無奈。隨著短劇創作規範化,此前「炸裂」「擦邊」的劇名就有不通過的風險,於是便有創作者為了安全起見進行自我閹割,打安全牌卻失了可看性,何嚐不是在走長劇的來時路。
創作這門功夫不是下在表面上的。寫華麗虔誠的報告,播出後在央黨媒全力吆喝以體現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舉辦各式各樣的會議以示高格——馬後炮沒有用。
長劇真想冷鍋冒熱氣,要的是重建觀眾信任。
影視創作的本質,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信任契約,現在這點信任已經被消磨殆盡了。
與其播後拉幫結派討伐觀眾不識貨,不如從劇本階段踏踏實實聽聽編劇意見,問問觀眾心聲;與其弄一堆流量拉動商業價值,不如選選合適角色的演員,尤其不要說著「我們選角主要看適配度」,背地將「頂流」從上到下排一邊,做著沒有流量不上會的事。
觀眾會因娛樂方式的豐富而分流。望周知的是搶回觀眾的策略不是拉踩、賣慘和破防。練內功不能只在宣傳稿上練。
兩部積壓劇已經足以令行業和觀眾慨歎「冷鍋冒熱氣」,再加一部《藏海傳》更是足以振奮人心。你說行業和觀眾多好滿足。在結構性問題下仍能葆有以後會好的,未來會好的美好寄望。事實也是如此,一兩部劇殺出來,星火點點,希望就不滅。
長短之爭仍在繼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混戰中,一個被反複驗證的真理浮出水面:觀眾厭惡的從來不是劇集長度,而是爛故事對觀眾尊嚴的踐踏。
都體麵點,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