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程式員在拚多多的AI電商實驗:農貨供應鏈數字化何以可能?

雲南最不缺好特產。

許多消費者對於木瓜的印象,是青澀、生硬、寡淡。但在李庚旭的家鄉雲南蒙自,充足的日曬、充沛的水分、晝夜間的溫差,令生長在此的紅心木瓜自帶好吃基因,汁水豐富,香氣濃鬱,口感甜蜜。

這種好特產的品質,主要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而另外一些,則是得益於雲南黃金的地理位置。雲南雖然不產榴蓮,但隨著RCEP的全面生效、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跨境冷鏈物流體系和電商平台的發展,雲南榴蓮進口量已躍居全國第二、西部第一。

和李庚旭一樣,白釗也通過榴蓮,看到了好特產背後的市場潛力。

但賣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或者說,賣貨容易,算賬難。李庚旭和白釗坦言,做電商,非標品比標品難做,而在非標品里,生鮮最難做。“生鮮電商的財務體系非常複雜,很多人天天不是在賺錢,而是在算賬;甚至賬都沒做清楚,店已經虧損倒閉了。”

這一點,李庚旭和白釗意識到了,也有些優勢。在轉行生鮮電商前,他們一個是大廠程式員,一個是大學里的高數老師、企業里的總裁。用數字化賦能生鮮運營,每天銷售萬單以上,是他們瞄定雲南好特產後的實踐成果。

他們不約而同地,把好特產和數字化運營的模式,放到了拚多多上,而拚多多也看到了他們。4月,拚多多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擬投入1000億資源,持續發力用戶、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在農業領域,該計劃依託“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繼續加碼水果、海鮮、水產等品類的扶持力度,幫助優質商家探索農貨上行新模式,助力產業提升附加值,推動農牧產業增產增收。

為什麼是木瓜?

初中時,李庚旭打遊戲,想寫一個外掛偷偷懶,於是他接觸到了編程,在網上找教程自學。大學時,陰差陽錯,他沒能讀計算機專業,但一心想把編程自學好,以後擁有創業的本事。

2013年,他成為了互聯網大廠的一名程式員,但“越寫越對未來感到迷茫”。理想汽車的李想是李庚旭的偶像,創業的種子一直紮根在他心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個做電商的朋友,交流後頗受啟發,於是,他嚐試轉行。

回到家鄉,李庚旭看到了雲南特色水果背後隱藏的巨大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決定電商之路就從賣水果開始走起。彼時,這個領域的商家少之又少。創業伊始,他就嚐到了甜頭——利潤率一度高達50%。

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更多平台和商家入局,做水果電商的門檻越來越低,利潤空間也越來越薄。

更讓李庚旭痛心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例如石榴這樣的家鄉好水果,因以次充好等市場亂象導致口碑受損,價格一落千丈,農戶和商家都遭受了損失。

在深入原產地打造供應鏈的過程中,他發現,木瓜在電商市場的價格區間差異較大,海南木瓜種植成本高,價格偏貴,雲南木瓜賣相欠佳,但口感出眾。由於缺少有效的品牌推廣和品質管控,家鄉的紅心木瓜,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價格都未能體現出其真正的價值。

“我深知石榴的教訓,所以選擇木瓜,若能建立標準化的種植和銷售體系,從源頭把控品質,解決賣相和品牌的問題,也許能避免重蹈石榴的覆轍,開拓廣闊的市場。”李庚旭說。

▲李庚旭倉庫中的水果正經打包、發貨,而這些流程都將形成可視化數據。商家供圖▲李庚旭倉庫中的水果正經打包、發貨,而這些流程都將形成可視化數據。商家供圖

與李庚旭對家鄉的感情相比,白釗選擇榴蓮的邏輯背後,是更純粹的經濟學原理。同樣從經濟學畢業的創業搭檔做了深度的跨國電商調研報告,建模分析了多個水果品種,最終發現榴蓮可行。

“我們所做的生意,內核其實是資金周轉,只不過嫁接在一個榴蓮上。這個產品國內少有,但原產國基本全年可供應,價值還高,能承擔得起我們的高資金流轉模式。”

不做傳統的水果電商

李庚旭和白釗,做的確實都不是傳統的水果電商生意,他們一個用數字化破解非標品的困局,另一個則用算法重構著交易模型。

白釗有長達十幾年的數據分析經驗,習慣做預案分析,先預計一個結果,再做各種測試。

他舉了個例子。同樣是花100萬的成本進一批貨,別的商家有利潤率10%的心理預期,在市場價符合預期的時候才賣出,預計花費15-30天;自己在利潤率5%的時候就賣出,花費一半的時間,但周轉了更多的資金,就可能賣更多貨,賺更多錢。但難點在於,別的商家只賣100萬的貨,而白釗則要賣出300萬的貨。為瞭解決難點,必須要有強大的供應鏈、一個具有爆發力的平台,更要把賬算清楚。

預計了“賣出300萬貨”的結果後,拚多多平台的訂單量成為了他非常充沛的數據庫和試驗場。拿物流測試來說,做測試要100單起步,同時盯著幾家不同的物流,往同一地點發貨,再拿數據做時效和售後的比較。

2018年,李庚旭在拚多多上,一個月賣出了10萬單雪蓮果,他認為,在這個平台投入能及時收到反饋,也能緊跟時代腳步。要為蒙自木瓜建立標準化的銷售體系,就從這裏開始。

三年前,同樣是把拚多多作為充沛的數據庫和試驗場,李庚旭重拾了程式員的老本行,想用編程把問題數據化、可視化,研發一種AI系統,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店舖運營,降本增效。

▲李庚旭自主開發的AI系統,讓關於木瓜的全鏈路數據盡在掌握。閔杉▕攝▲李庚旭自主開發的AI系統,讓關於木瓜的全鏈路數據盡在掌握。閔杉▕攝

最初,李庚旭需要在田間一口一口地吃水果來確保品控,如今,通過自主研發的AI系統,一顆木瓜從摘下來到售後整個過程的數據一目瞭然,店舖甚至可以基本實現自動化運營。

“比如,店舖要上一個木瓜,在我們的系統裡面輸入‘木瓜’,可以自動識別、生成可用圖片,自動定價後上線。這套系統還能自動學習平台最新的玩法、政策和規則,學完後把知識加入庫中,並做出推廣建議;如果產生了售後單,後台可以立馬調出詳細數據和背景進行溯源,這單貨是哪天、從哪個供應商採購,由哪位員工負責檢測、發貨,問題在哪裡都很快能分析出來;財務方面,AI系統可以做到具體到某個鏈接盈虧,相關負責人員對此及時作出相應推廣調整……”

他們的共同選擇拚多多,也正通過“多多好特產”等專項行動,構建著農貨新生態。投入千億資源的專項行動,為蒙自木瓜提供著流量基建、冷鏈升級、數據中台的三重賦能,也為這樣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質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援。

去年,白釗在拚多多賣出了100萬單榴蓮;旺季,李庚旭每天也能賣出1萬餘單來自家鄉的水果。

講一個好特產故事

只有標準化的銷售體系,對於李庚旭來說,遠遠還不夠。他想連接起整個鏈路,打造優質品牌,講一個關於蒙自木瓜、關於雲南水果的故事,一個好故事。

今年,他以農村合作社為紐帶,與原產地農戶合作,成立了木瓜、雪蓮果合作社,構建起“公司+農戶+數字化”的新型生產關係,期待從種植、農藥化肥使用、採摘、再到銷售的全鏈路標準化。

“對於我們的社員來說,我希望他們不要為了產量,去把果子種成不好吃的東西。”李庚旭說。在合作社里,社員們要在技術人員的監督下採購種苗,在專業指導下使用肥料,種植基地也要接受鏡頭的監控。這樣種出來的果子,成本會翻幾倍,但品質和品牌不斷增加著附加值,李庚旭堅信它能以一個最好的價格,持續地賣出去。

未來,李庚旭想給每一個木瓜、每一個石榴、每一個雪蓮果貼上一個會講故事的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水果背後關於標準化、關於品質、關於品牌甚至關於AI的故事。

▲榴蓮正值上市期,白釗倉庫的榴蓮已分揀待發。閔杉▕攝▲榴蓮正值上市期,白釗倉庫的榴蓮已分揀待發。閔杉▕攝

白釗也相信,關於農貨品質和品牌的故事很有力量。為了保證貨源和品控,公司投資了榴蓮品類的全產業鏈,除合作果園外,還在老撾購買了300畝自有果園。在榴蓮成熟季,摘果時進行初篩,運往老撾和泰國工廠二次篩選,選果、保鮮、打包後發往國內,在昆明的倉庫還要進行第三次篩選。

拚多多也這樣相信。2024年第三季度以來,拚多多全面深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先後落地了“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系列惠商新舉措。其中,“百億減免”累計為超千萬商家實現提質增效,僅“推廣服務費退返”一項就為商家每年降本數十億;“電商西進”帶動西部地區的訂單量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將免費配送服務擴展到近1億偏遠地區消費者;“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的首批項目先後助力上千個農牧產區、產業集群逐步轉向“新質供給”的發展階段,為產業帶轉型升級探索出了新模式。

從程式員到新農人,從木瓜到榴蓮,這些探索讓傳統農貨蛻變為“可計算的商品”,讓“好山好水出好貨”的樸素邏輯,升級為“數據驅動產供銷”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