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必爭地,特朗普靠中東之行逆風反勝?

當地時間5月13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開啟為期四天的中東訪問行程,先後到訪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

而此次訪問以經濟合作為核心,隨行團隊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貝萊德CEO拉利·芬克等商界領袖,以及國務卿盧比奧、國防部長赫格薩夫等政府高官。

沙特承諾未來四年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並計劃提升至1萬億美元,涵蓋能源、國防、科技等領域。其中,沙特與美國簽署了史上最大軍售協議,價值1420億美元,涵蓋5大領域——加強空軍和太空能力、防空和導彈防禦、海上和沿海安全、邊境安全和陸軍現代化、信息和通訊系統升級,並涉及美軍對沙特的軍事培訓支持。

在其他領域,沙特的DataVolt公司將對美國的AI數據中心和能源基建投資200億美元。Google、DataVolt、甲骨文、Salesforce、超威半導體和優步承諾在美沙兩國的尖端技術領域投資800億美元。

關稅戰後首訪中東

美東時間4月2日下午,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召開特別發佈會,宣佈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繞過國會90天法定審議程序,對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徵收10%的「基準關稅」,對部分貿易夥伴加征高額的所謂「對等關稅」,4月9日正式生效。

特朗普的這份全球關稅名單中,甚至包括南極附近的無人島群赫德島與馬克唐納群島,只有海豹、企鵝棲息的自然保護區甚至也被納入徵稅。

這份「荒唐」的關稅名單也引起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動盪,不少投資者在這場關稅戰中損失慘重,做外貿的商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消費者則需要支付更高的稅款。

特朗普關稅政策不久後,奧巴馬、拜登、克林頓這三位代表著不同年代民主黨政治理念的領袖紛紛譴責特朗普,美國前財長、美聯儲前主席耶倫甚至公開指責特朗普關稅政策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自殘」。

不少國家紛紛對特朗普關稅政策採取反製措施。

以印度為例,美國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約1290億美元,其中印度對美貿易順差高達457億美元。為促成協議,印度已作出重大讓步,給予近90%的美國進口商品優惠市場準入待遇,包括下調關稅等措施。

然而,美國對印度的質量控制規定存有疑慮,認為這構成了非關稅貿易壁壘。這讓印度頗為不滿,5月13日消息,印度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提議對在美國製造並運往印度的一些產品徵收關稅,以對抗華盛頓對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生產的鋼鐵和鋁產品徵收的關稅。

而歐盟甚至已做好了談判破裂的準備。

據報導,如果與特朗普團隊貿易談判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歐盟正在計劃,將對價值950億歐元(108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這些報復性措施將特別針對工業產品,包括飛機、美國汽車和波本威士忌。

在「內外夾擊」之下,特朗普政府急需做出一些成果來挽回民心,而中東之行或許是最容易的途徑之一。

為什麼要選在中東?

話說回來,特朗普之前的 10 位美國總統,首訪目的地大多選在英國、加拿大或者北約總部這些地方。可特朗普倒好,兩個任期首訪都選了沙特(除了去出席前羅馬教宗方濟各葬禮那次)

首先,沙特阿拉伯已在今年1月承諾,在未來四年內將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特朗普此次訪問,相當於是加快投資落地,相較於去「無中生有」的找投資,此次中東訪問更容易拉到投資。

其次,中東作為全球能源樞紐和歐亞非「世界島」的核心地帶,其地緣戰略價值對美國具有不可替代性。儘管美國已實現能源淨出口,但通過鞏固與海灣國家聯盟體系,維持對全球能源定價體系和供應鏈的主導權,仍是維護美元霸權的重要支柱。

該地區作為連接三大洲的能源-交通復合樞紐,其戰略控制權直接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特朗普政府強化與沙特、阿聯酋及卡塔爾的戰略協作,不僅著眼於保障「石油-美元」體系的存續,更旨在構建遏製中國能源通道安全的戰略柱蠆式。同時,中東局勢的穩定直接關乎國際能源市場波動,通過重塑地區安全架構,美國得以鞏固其全球戰略優勢地位。

此外,不少人認為特朗普首訪中東或許與其家族在中東有產業有關。

據觀察者網援引《華爾街日報》5月12日報導,特朗普家族企業近期與海灣三國頻繁達成商業合作,引發美媒對「公私界限模糊」的擔憂。報導顯示,沙特Dar Global公司與特朗普集團合作在杜拜、吉達等地開發房地產項目,包括特朗普大廈和高爾夫渡假村等。專家分析認為,中東國家更看重通過特朗普家族獲取政治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華爾街日報》統計,特朗普女婿庫什納管理的基金已獲得來自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的主權基金及王室基金超過35億美元投資,其中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就注資20億美元。儘管卡塔爾方面稱相關合作在特朗普當選前已達成,但《華爾街日報》認為這種「地緣政治與個人利益的交織」打破了美國傳統政治規範。

中東成必爭之地

中東地區正日益成為全球企業的戰略要地。在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政策的不穩定性加劇,尤其是頻繁變動的關稅政策——僅4月份就發佈了3條行政令和多項聲明,這使得許多企業開始尋求更穩定的市場,而中東憑藉其獨特的優勢成為企業佈局的重點。

該地區不僅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更掌握著全球能源命脈。中東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球總量的近60%,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等產油國通過能源出口積累了巨額財富。

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強勁:海灣六國中,沙特和阿聯酋表現尤為突出,預計GDP增速分別達4.4%~5.3%和4.9%,而且這六個國家的人均GDP均超過2萬美元,卡塔爾人均GDP更高達7.86萬美元。隨著杜拜傑貝阿里港、沙特紅海旅遊項目等跨境基礎設施的推進,中東作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

儘管石油資源仍是這些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但經濟多元化轉型已成為普遍共識。以沙特阿拉伯為例,該國正在大力推進「2030願景」改革計劃,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國際經貿合作關係,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點培育新能源、數字經濟、高端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種轉型戰略不僅有助於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更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人口結構帶來的市場潛力。中東地區50%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沙特和阿聯酋的Z世代佔比超過60%,由此催生出三大消費趨勢:首先是娛樂社交需求爆發,TikTok用戶增速全球第一,沙特豪擲380億美元發展電競產業,NEOM新城等元宇宙項目方興未艾;其次是電商迅猛發展,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820億美元,齋月期間95%消費者選擇網購,TikTok Shop等直播電商帶動美妝、母嬰品類增長超50%;最後是科技產品快速普及,智能手機滲透率超過90%,智能手環、遠程診療設備等AI硬件需求激增,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8億美元。

中東與東盟市場憑藉快速經濟增長、政策開放紅利及龐大消費潛力,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佈局的戰略高地。然而,區域文化差異、政策壁壘、法律風險等挑戰亦不容忽視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