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神論文一夜「塌房」,諾獎得主被騙,MIT緊急撤稿

沒想到,AI圈的「瓜田」能精彩到這個地步。

一篇曾被寄予厚望、甚至讓諾獎得主都「讚不絕口」的AI研究論文,現在被它親媽 MIT(麻省理工學院)緊急撤稿!

圖註:那篇論文的封面圖註:那篇論文的封面

這事情的主角,是一篇名為《人工智能、科學發現與產品創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Product Innovation)的論文,作者是MIT經濟系的博士生艾丹·托納-羅渣斯(Aidan Toner-Rodgers)。這篇論文在2024年年底以預印本形式發佈在arXiv上時,那時可是相當炸裂。

這篇論文的大觀點是:AI工具能夠在材料科學等領域顯著提升科學發現的效率和創新能力,從而可能帶來生產力的增長和經濟效益。

更有意思的觀點是,托納-羅渣斯在論文中說:AI工具雖然牛,但也不是普度眾生。那些本來就厲害的頂尖科學家用了,那是如虎添翼;可對於其他科研人員,AI帶來的好處就沒那麼明顯了,甚至還可能讓大傢伙兒的工作幸福感直線下降。這等於說,AI可能會讓「貧富差距」在學術圈里也越拉越大。

圖註:艾丹·托納-羅渣斯。圖源:華爾街日報圖註:艾丹·托納-羅渣斯。圖源:華爾街日報

加上 文章數據難得,實驗設計嚴謹,MIT的兩位知名經濟學教授:盧保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塞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他的同事大衛·奧托(David Autor),曾對該研究表示出「讚不絕口」。

阿塞莫格魯教授此前對AI可能加劇不平等表示擔憂,而奧托教授則持有相對樂觀的看法,這篇論文 一度被認為挑戰了他倆的觀點,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一時間,什麼《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媒體都跟進報導,並在這兩個經濟學大牛的力推下,托納-羅渣斯還在11月的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BER)會議上風光了一把,論文也投給了頂刊《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眼瞅著就是一顆學術新星冉冉升起。

圖註:2024年12月29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圖註:2024年12月29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然而,劇情反轉了。

就在昨天(2025年5月16號),MIT官方親自下場,發了一份聲明,直接給這篇曾經風光無限的論文判了「死刑」。措辭嚴厲到讓人倒吸一口涼氣:「MIT對該論文中數據的來源、可靠性或有效性沒有信心,對論文中包含的研究的真實性沒有信心。」

換句話說,論文中使用的數據可能是假的,結論也是假的。

MIT在聲明里說,他們是在2024年11月論文預印本發佈後收到了一些關於研究誠信的「舉報」,然後就悄悄搞了個內部調查。 雖然「學生隱私法和MIT政策」讓他們不能透露調查的具體細節和結果,但結論就是:這篇論文,不行,得撤!他們已經聯繫了arXiv和《經濟學季刊》,要求把這篇論文「下架」。

圖註:MIT的聲明圖註:MIT的聲明

更勁爆的是,這位作者,托納-羅渣斯,已經不在MIT了。

連當初可能為這篇論文「站過台」(論文腳註里致謝了他們)的阿西莫格魯和奧托兩位教授,也聯合發了個聲明,跟論文撇清關係。

他們表示,自己也對這篇研究的有效性質疑了挺久,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先對論文里提到的技術和那個「神秘」的實驗室提出了疑問,他們覺得解決不了這些疑慮,就把問題捅到了MIT相關部門。兩位大佬說得也很直白:「我們認為,目前不應在學術或公共討論中依賴這篇論文報告的發現。」

最讓人唏噓的是奧托教授那句:「這不僅僅是尷尬,這太令人心碎了。」 是啊,一篇曾經被寄予厚望,甚至可能影響AI未來走向討論的研究,最後落得這麼個下場,誰看了不歎口氣呢?

另有說法指出,在調查期間,為滿足導師提出的就論文內容與某大公司聯繫的要求,該論文作者採取了欺騙手段:他購買了一個假冒該大公司名稱的域名,並用此域名收發郵件。最終,這一行為不僅被識破,該大公司還通過法律途徑起訴了這名學生,併成功拿回了域名。

其實,在撤稿事件發生前,這些關於AI複雜影響的「細緻」觀察,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論文的可信度,畢竟它似乎觸及了技術影響下的多方面現實。但如今,支撐這些結論的研究基礎遭到了否定,這無疑為整個事件增添了更多值得深思的層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數據文摘」(ID:BigDataDigest),作者:文摘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