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Manus七分鐘,它可以做什麼
5月18日消息,NVIDIA特供的H20芯片被禁止向中國銷售,黃仁勳批評美國的人工智能出口管製政策,認為應讓美國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普及。而大洋彼岸的另一面,Manus大方選擇了開源。
作為全球首個通用AI智能體,Manus於5月13日宣佈開放註冊,所有人均可使用。
在此之前,這款國產AI Agent產品實行邀請碼機制,由於「一碼難求」,其邀請碼一度被炒至數萬元,被網民質疑為「饑餓營銷」。據其合夥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解釋,實行邀請碼制度是因為服務器容量有限,並「正在全力輸出,讓大家早日體驗上更好的產品」。
此次開放使用的雖僅限海外預覽版,但也意味著,Manus認為自己「準備好了」。
Manus是一款通用型AI智能體,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與傳統AI助手不同,它能夠自主規劃並執行複雜任務,直接交付完整成果。主要功能包括自主執行、多領域應用、多智能體協作架構以及記憶與學習能力,在GAIA基準測試中,Manus取得了SOTA(State-of-the-Art)的成績,顯示其性能甚至超越了OpenAI。

另一方面,Manus由中國境內的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創始人肖弘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或許也由於它的「民族身份」,2025年3月6日,Manus一經官宣便迅速走紅,它的出現一度被稱為「中國的第二個DeepSeek時刻」,並引起了人們對AI Agent的廣泛關注。
在官宣影片中,肖弘表示,這是完全不同的、下一代人工智能。一種新的人機協作的範式。

「Manus不只是一個聊天機器人或者工作流,還是一個真正自主的主體,相比以往只是產生想法的人工智能,Manus直接交付成果,彌合了概念和執行之間的差距。或許,還可以從中一瞥AGI。」肖弘說到。
他通過簡曆篩選、股票分析、房地產調研3個場景演示了Manus的任務執行情況。總結下來,首先,Manus支持在雲端異步運行,用戶可關閉設備,任務完成後自動通知結果。並且,Manus採用「規劃代理+執行代理+驗證代理」的分工模式,是一種多智能體協作架構。此外,它還有著記憶和學習能力,能夠根據用戶偏好優化任務策略,目前一共涵蓋60多個應用場景,包括教育、數據分析、內容創作等。
其創始人肖弘表示,「知識必須應用到現實中,對世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不過,也有不少網民表示,「它的表現也沒比OpenAI的產品好多少。」
揭下Agent的面紗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作為一款AI Agent產品,Manus到底有什麼特別的表現。

首先,Manus支持兩種推理深度,標準版和高階測試版。首次登錄贈送1000積分,Manus提供了使用案例參考,分為生活、研究、教育、數據分析、生產力和內容創作者幾個板塊,社區中展示的所有任務和網站均由用戶自願分享。
根據官方發佈的簡曆篩選、股票分析、房地產調研演示的經驗,預期中Manus將直接交付完整成果。因此,此次測試將上傳四張圖片附件,再寫一段描述文字給Manus,要求它根據小紅書、Instgram、X等平台的特點,分別生成爆款文案,整理成一個word給我。
prompt:我是一個內容創作者,假期我去了一個可以聽蟲鳴鳥叫、夜裡看到星星的地方,那裡的櫻桃熟了。請結合圖片,根據小紅書、Instgram、X平台的特點,分別生成爆款文案,整理成word文件。
圖片附件如下:

我首先就遇到了困難。
Manus似乎並不支持圖片文件,無論是heic格式還是jpg格式都無法上傳成功,於是,我將四張圖片合成了一個pdf文件,完成了上傳。

發送成功後,Manus立刻開始了工作,並生成了6個步驟。
對話框上,Manus正在使用終端,看起來非常迷人,於是我點進去,看到了以下的步驟圖。

Manus使用自己的計算機,像一個Agent一樣工作。並在大約2分鐘左右,進行到了第三步。
出於好奇,又點開了它的縮略圖,界面分為了兩部分,右邊的窗口呈現出如下圖所示更具體的工作路徑。

可以看到,它根據我的prompt,形成了任務清單,拆解出8個步驟,並逐一完成。
又過了4分半鍾,Manus表示已經完成任務,提交了pdf格式的文件給我,我隨時可以下載下來查看。

我注意到,Manus還提供此任務中所有文件的查看。
點開可以看到,它分為了文檔、圖片、代碼文件、鏈接幾個大類,並且按照時間順序倒序排列,可以實現步驟上的溯源。

當然,作為一個Agent,最重要的還是用結果說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pdf文件。

不得不說,「emoji表情+種草文+技巧tips」的行文思路很「小紅書」,其對小紅書平台的內容特點有著較好的判斷,大體合格。

Manus為Instagram寫的文案則直接切換成了英文,包括tag,但也明顯可以看到,文字字號大了很多,標題和正文的內容沒有區別開來,不免有點遺憾。

而Twitter的文案則簡單得多,文字風格上更加註重互動性,不過,這裏的tag也存在和Instagram一樣的問題。
看到這裏我們或許會產生這樣的錯覺:如果把同樣的prompt在chatgpt的窗口發送出去,或許能更快地得到反饋。
我不僅這樣想,還這樣做了,Kimi和ChatGPT確實分分鐘都給了我和Manus差不多的「不完美結果」,文字我自己複製整理後一樣能用。
頭腦和手
但根據官網顯示,這並不是Manus的全部本領,因此接下來再上點難度。
prompt2為:根據以上內容幫我生成一個30秒短影片拍攝腳本,並畫出分鏡,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我注意到,一開始Manus仍然是熟悉的6個步驟,15秒之後變成了5個步驟。

也就是說,大致可以猜測,Manus的程序底層設置里基本涵蓋:理解prompt-讀取附件-分析附件-核心任務處理-整理為prompt所要求的結果形式-校驗檢查-發送給用戶等幾個步驟。
並且,由於我要求畫出分鏡,Manus還生成了png圖片,看起來很未來可期。

上一個文本任務耗費共計6分半鍾,而這一次,等待的時間更長,大約8分半鍾我拿到了以下結果。

Manus幫我畫成了分鏡,也提交了表格形式的短影片拍攝腳本和分鏡。
打開這次任務中的所有文件,相比上次的純文本任務,圖片分類下完整顯示了此次生成的分鏡圖。

腳本分鏡文件直接下載是txt格式的,同時也支持導出為pdf文件直接交付。
pdf文件內容截圖如下:

給Manus七分鐘
總的來說,在測評任務中,Manus 支持多種任務類型,例如文案生成、短影片腳本及分鏡創作,並且能夠輸出多種形態的交付結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普通內容創作者的門檻,也能提供一些創作靈感。
這整個過程,耗時大約七分鐘。
對比目前各家模型所呈現的「思考路徑」,Manus工作流程更加清晰,其任務被拆解成多個步驟,用戶可以追蹤進度並瞭解每個步驟的具體內容。不僅如此,Manus 還提供任務文件管理功能,用戶可以查看任務中生成的所有文件,包括文檔、圖片、代碼文件和鏈接,操作界面相當流暢。
不過,就七分鐘的處理速度而言,Manus生成結果相對較慢,與 ChatGPT 等工具相比,在簡單文本任務上可能沒有明顯優勢。
肖弘表示,Manus其名稱來自「頭腦和手」,Manus一直在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知識必須應用到現實中,對世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事實上,就以上的表現,Manus距離這個願景還有一段距離,但它仍然呈現出 AI Agent起步階段的大致輪廓。現在,它的速度還不夠快,生成的結果還不夠精確,還不夠懂人類。
但它也展現了一種想像:在等待的這七分鐘里,人們可以暫時停下來,喝一杯水,看看遠處,回覆回覆家人和朋友的訊息,暫時脫離像機器一樣作業的感覺,不必擔心,Agent幫你接住了一切。
等你短暫恢復過來,它已經「準備好了」。
或許有一天,當開源變得稀鬆平常,知識最廣泛地被應用到現實中,Agent將真正做到:擴展你的能力,放大你的影響力,成為將你的思想願景變為現實的手。
文章標題:給Manus七分鐘,它可以做什麼
文章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6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