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要做全球AI基礎設施運營商,黃仁勳:全球一半AI人才是中國人
5月19日上午11點,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開幕禮上發表主題演講,全面展示了英偉達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宏大願景,並發佈了一系列涵蓋AI芯片、超級計算機、個人計算平台和機器人系統的全新產品與技術計劃。英偉達正試圖以一套全棧式的AI基礎設施體系,重塑從雲端到終端、從虛擬到現實的整個科技生態。而中國台灣,被黃仁勳定位為這場AI工業革命的關鍵地標。
英偉達的全球佈局與黃仁勳的技術宣言,既顯雄心,也藏變數。近日,NVIDIA特供的H20芯片已經被禁止向中國銷售,黃仁勳表示,公司正在評估如何應對中國市場,但不會再推出Hopper架構的其他版本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黃仁勳在活動期間盛讚中國AI,「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是中國人,你無法阻止他們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進展。例如DeepSeek是非常不錯的產品。如果不承認這一點,那就是極度缺乏信心。」他在演講中也肯定了DeepSeek的價值, R1對人們思考AI的方式、思考推理的方式以及如何進行推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超級AI工廠成為全球科技的新型「基礎設施」,當虛擬智能體正在被賦予現實世界的行動能力,在全球AI算力角逐日趨激烈、地緣競爭與技術博弈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英偉達能否將命運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
新預測:從數據中心到「AI工廠」
「英偉達不再僅僅是一家科技公司,它是一家重要的(AI)基礎設施公司。」開場不久後,黃仁勳這樣定義了當下的英偉達。
在黃仁勳看來,英偉達所建造的基礎設施,用曾經的「數據中心」來定義顯然有些不恰當和過時,他更願意將其描述為一個「AI工廠」:「你向它輸入能量,它就會產出極具價值的東西,這些東西被稱為token。企業開始談論上個季度他們生產了多少token,以及上個月他們生產了多少token。很快,我們將討論我們每小時生產多少token。正如每個工廠所做的那樣。」
「十年後你會意識到,我們需要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黃仁勳如是強調。他表示,AI將如同互聯網和電力一樣,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深度嵌入到每個行業、每座工廠、每家公司,成為人類社會的底層驅動力量。
這一判斷並非紙上談兵。過去數年間,英偉達推動GPU從圖形處理擴展至AI訓練、科學模擬、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廣泛領域。隨著AI模型體量呈指數級增長,算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已成為衡量AI基礎設施實力的核心指標。

他暢想AI前景時表示:「我們正處於繁榮未來的邊緣,芯片產業的價值已達3000億美元,而數據中心的機遇正在轉變為近萬億美元的市場,這一切受到‘AI工廠’和基礎設施的推動。」
新產品:個人AI 超級計算機即將上市
在新品發佈環節,黃仁勳先介紹了外界最為關注的RTX 5060 GPU,同時還拿出一台搭載RTX 5060的全新MSI筆記本電腦。黃仁勳表示後者會在五月上市,「肯定會發佈」。
隨後他表示,在過去的幾年里,英偉達一直在研發一種新的計算機,以便實現「推理時間擴展」,即能在思考過程中生成大量token,具備更複雜的邏輯迭代與推理能力。這種AI將從「一次性人工智能」進化為「思考型AI智能體」,而這也對計算資源提出前所未有的需求。

為此,英偉達正式發佈基於Blackwell架構的新系統。作為AI工廠的核心生產線,基於Blackwell的GB300系統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全面投產。據介紹,全新Grace Blackwell GB300專為AI 推理性能而設計,採用全液冷機架,將72個NVIDIA Blackwell Ultra GPU和36個基於ARM架構的NVIDIA Grace CPU整合到一個平台上,並針對測試時間擴展推理進行了優化,其推理性能提升了1.5倍,HBM內存容量增加了1.5倍,網絡連接能力翻倍,帶來全新AI 推理性能。
同時,與Hopper架構相比,GB300 NVL72用戶響應速度(每用戶TPS)提升10倍,吞吐量(每兆瓦TPS)提升5倍。搭配Quantum-X800 InfiniBand或Spectrum-X以太網等協同工作,使英偉達GB300 AI工廠整體產出實現50倍的顯著提升,將推理模型輸出效率提升5000%。
「我很高興地宣佈,我們的Grace Blackwell系統在經歷了艱難的開發過程後,現在已全面投入生產。基於HGX主板的Blackwell系統自去年以來已全面投入生產,並於2月開始交付。Grace Blackwell已被多家雲服務提供商採用,並獲得廣泛認可。」黃仁勳稱,基於NVIDIA產品測算,未來AI計算能力每10年提升大約100萬倍。
如果說AI基建是英偉達定義下新時代的高速公路與水電網絡,那麼在該底座之上,真正驅動變革的「生產力單元」便是AI智能體。它們將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為可以感知環境、執行任務,甚至自主決策的「數字勞工」,這將極大地緩解全球勞動力短缺,變革各行各業的工作方式。
在企業層面,英偉達同步發佈全新RTX Pro AI平台,專為部署大型AI智能體模型而設計,具備30 PFLOPS AI計算力、800GB顯存和800Gbps高速通信帶寬,支持高複雜度AI模型的訓練與推理任務;NVLink Fusion技術允許企業基於其基礎設施構建半定製化AI服務器,該技術基於NVLink高速互聯架構,支持第三方CPU與英偉達AI芯片(如Grace CPU、Blackwell GPU)的混合部署,實現異構計算環境下的無縫通信。富士通、高通等合作夥伴已基於NVLink Fusion IP設計定製化CPU,可與英偉達GPU通過高速直連通道共享內存,避免傳統PCIe總線的帶寬瓶頸。

除了企業級基礎設施,英偉達也在積極推動AI計算向個人端普及。黃仁勳宣佈,搭載GB10超級芯片的個人AI計算機DGX Spark已進入全面投產階段,預計數週後上市。英偉達還將聯合華碩、戴亞、惠普等廠商發佈「AI優先」的DGX系列個人計算系統,並推出新一代DGX Station工作站,滿足專業用戶對本地AI計算的日益增長需求。
新方向:下一個浪潮是物理人工智能
此次演講中,黃仁勳專門強調了英偉達在中國台灣的戰略部署。英偉達將在台北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建設新總部「英偉達星宿(NVIDIA Constellation)」,採用宇宙飛船式中場設計風格。這不僅是辦公場所的升級,更象徵著英偉達為全球AI生態網絡建立重要節點。
《IT時報》記者注意到,此次演講前,黃仁勳提前到達台北。據媒體報導,5月17日,黃仁勳在當地宴請了英偉達的供應鏈夥伴,多名科技領域知名人士到場,包括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矽品董事長蔡祺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工業富聯董事長鄭弘孟等。
黃仁勳演講的另一重要部分,聚焦機器人領域。他認為,AI的未來不僅在數字世界,更在物理世界的行動能力。「迄今為止,我們開發的大多數機器人系統缺乏必要的生產規模,無法為創新和進步創造可持續的動力。未來,所有移動設備都將成為機器人,這將引發工業領域的革命,因為這些機器人將被引入工廠。」
黃仁勳認為,下一個浪潮是物理人工智能,能夠理解世界的人工智能。它們能理解慣性、摩擦、因果關係等事物。「能夠推理這些物理現象對於下一代人工智能至關重要。我們稱之為物理人工智能。」

為此,英偉達加碼投資機器人模擬訓練平台——Isaac GR00T,並發佈新一代仿真系統GR00T Dreams,用於訓練機器人如何在複雜環境中進行動作規劃、導航與決策。
黃仁勳強調,未來所有移動設備都將成為機器人,這將引發一場工業革命。「我們正在與汽車行業並行推進Isaac Groot機器人系統,該系統由Jetson Thor驅動,可適配自動駕駛與人機協作平台。」
英偉達已與Mercedes合作,在全球部署搭載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的車隊。同時,攜手聯發科、Marvell與高通,推進定製芯片與AI CPU的聯合開發,擴展其軟硬件一體化戰略。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英偉達聯合DeepMind與Disney Research開發了號稱「全球最先進」的物理引擎Newton,並計劃於今年7月正式開源。該引擎具有完全GPU加速、高度可微分、超實時運算等能力,可為機器人提供符合物理規律的訓練環境。通過與Isaac平台整合,虛擬機器人將在模擬世界中實現「活」起來的演進過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T時報」(ID:vittimes),作者:賈天榮,編輯:王昕 孫妍,36氪經授權發佈。